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教育>
橫斷山少兒求學路:從頭頂冰花到跨街而至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27  責任編輯:楚丹

(中國減貧故事)橫斷山少兒求學路:從頭頂冰花到跨街而至

中新社雲南麗江9月27日電題:橫斷山少兒求學路:從頭頂冰花到跨街而至

作者繆超

放學時分,29歲的寧蒗縣城“新居民”沙永林從嶄新的小涼山學校接到9歲兒子,父子倆牽手穿過一條馬路,抵達新家幸福家園小區,“全程300米,耗時5分鐘,兒子的腳享福嘍!”

一年之前,沙永林一家還住在雲南省寧蒗縣西川鄉大坪子村,那是處在橫斷山脈群巒之中,一座海拔超過3000米大山的頂部。“學校在對面的山上,從山頂望過去,像一粒花生這麼大。”

在地圖上,橫斷山脈就像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成的巨大皺褶,深處其中的寧蒗縣俗稱“小涼山”,山區面積佔比高達98.4%,這裡有世界上最為深邃的峽谷、最崎嶇不平的土地。

“我讀小學時,從家到學校,要走3個小時山路,不知道有多少公里,就覺得無比漫長。”沙永林回憶,每天清晨6點起床,懷裏揣上一塊洋芋出門,走到半路餓了,吃口洋芋接著走。“冬天最難熬,同學們走到教室,頭上頂著一頭冰花,鼻子淌著兩行清鼻涕。”

求學路艱苦難耐,沙永林堅持到小學5年級就輟學回家了。長大後,文化水準低的他只能種玉米種馬鈴薯,收入微薄且不穩定,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今年42歲的小涼山學校校長盧英常也曾是一名從深山裏走出來的彝族貧困學子,“我上小學時還算比較幸運,學校離家只有3公里山路。到學校後需等待其他翻山越嶺的同學,直至上午10點才開課。”

盧英常告訴記者,他家有6個兄弟姐妹,“爸媽只供得起3個娃上學,另外3個就沒上過學。”因此,他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受教育機會,小學畢業成績優異,考入在縣城的寧蒗一中。1997年,盧英常從麗江師範專科學校畢業,成為一名小學教師。

“讓山裏的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才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盧英常對此有切身體會。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中,寧蒗縣投資2.37億元(人民幣,下同)建小涼山學校、投資2.43億元建寧蒗二中、投資4000萬元建寧蒗第三幼兒園……每年近三分之一的財政支出投入教育。

改善硬體條件、控輟保學的同時,寧蒗縣還拓展了與江蘇省海安縣的教育合作。在長達32年的海安教師支教寧蒗的基礎上,兩地于2016年在寧蒗創辦“海安班”,每年招收寧蒗初中學業水準測試成績前50名的理科特長生,由海安縣選派優秀教師支教,寄望培養未來的“小涼山科學家”。

此外,寧蒗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將像沙永林這樣久居深山的1.04萬戶4.2萬人搬出大山、住進縣城,實現貧困戶就業近、就醫近、就學近。

據盧英常介紹,沙永林兒子目前就讀的小涼山學校,就是一所易地扶貧搬遷配套學校,“學校包含小學部和初中部,現有92個教學班,中小學生共4500余人,其中進城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1792人,低保家庭學生1013人。”

記者走進小涼山學校,學校軟硬體設施齊全,民族化、園林化、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學校距離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幸福家園小區僅一街之隔。

如今在寧蒗,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最開闊的地方是校園,“揣著洋芋翻山越嶺去讀書”已然成為歷史。(完)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