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人民公僕>
在楊浦區,城市更新的腳步從濱江深入社區肌理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25  責任編輯:楚丹

  遼源花苑小區,大學生和居民一起創作手繪,共建美麗家園。 均 黃尖尖 攝

  遼源花苑紀念“三區合體”的雕塑。

  近日,楊浦濱江工業遺存博覽帶,一座由建築師“削”出來的煙草倉庫因外形酷似“巴比倫空中花園”,成了年輕人和攝影愛好者的網紅打卡地。而在楊浦腹地,遼源西路三個老小區“破墻合併”,讓社區煥然一新。

  一座城市的面貌,在於大開大闔的公共空間,更在於人們生活的每一條街巷、每一寸角落。“治大國若烹小鮮”,城市裏微小的改造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對居民來説卻是關係每日生活的大事。9月23日,“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路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楊浦濱江和遼源花苑居民區。

  從城市更新到社區發展,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這些年,上海城市更新改變著城市的面貌,更深入改變人們的點滴生活。在城市更新背後,催生出一種共建、共治、共用的基層治理創新理念,未來可共用的不再僅僅是物理空間,更是心靈空間。

  更新,從面子到裏子

  從秦皇島路碼頭出發一路向北,中國第一座陸上水廠、中國最早的民營船廠、最早的外商紗廠、遠東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中國最早的煤氣供熱工廠等中國近代工業“之最”逐一亮相。楊浦濱江南段岸線上,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築共有24處,66幢,很多都是規劃團隊在衝擊鑽下“搶救”下來的工業遺存。

  位於安浦路寧國路碼頭附近,有一座建成于上世紀90年代的煙草公司機修倉庫。倉庫高30米,寬40米,長100米,南北向地橫亙在城市與江岸之間。“倉庫的歷史不長,既缺乏工藝價值,也不具備明顯特點,因為阻擋了濱江景觀視線,按照規劃,這座倉庫被列在了拆除名單裏。”負責設計的同濟原作設計工作室設計師章明説。

  然而機會也蘊含在障礙之中。“表面上造成阻擋的建築,如果通過切割,或許可以轉化為連接城市和江岸的橋梁。”設計師在方體倉庫上“大筆一揮”,巨大方正體倉庫被“削”成了一座面向濱江的觀景平臺——綠之丘。

  經過削切後的建築減少了50%的體量,在面向水岸和城市的正反兩面,均呈層層跌落的階梯狀。平臺上種植了垂直綠化,就像一個個綠色托盤,讓人聯想到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人們從楊樹浦路進入,經過綠之丘內的雙螺旋樓梯直通到屋頂,一個環形的遊廊懸在空中。臨空而立,黃浦江景盡收眼底,而腳下就是滾滾流淌的江水。

  從一座遮擋物變成一座橋,把城市和濱水空間連接在一起,這樣的“奇觀”在楊浦濱江並非唯一。

  2019年9月,5.5公里南段濱江全面對公眾開放,電站輔機廠、皂夢空間、楊樹浦發電廠等逐一揭開神秘面紗。在廠區巨大發電車間的背景下,碼頭上的塔吊、灰罐、輸煤棧道等各種工業遺存星羅棋佈,新與舊在此交匯。在日前舉行的上海旅遊節開幕式上,楊浦濱江以“最有溫度的生活秀帶”成功入圍上海六大“文化旅遊推廣窗口”。

  一邊是世界僅存最大的濱江工業遺存博覽帶,而另一邊,城市更新的腳步也逐漸深入社區肌理。在離濱江不到4公里的江浦路街道,遼源花苑小區也經過合體和改造實現了華麗轉身。

  遼源西路190弄、打虎山路1弄、鐵路公房,原本是江浦路街道五環居民區的三個獨立小區,一墻之隔,互不往來。然而三個老小區都存在各自的問題。

  “遼源西路190弄沒有物業。鐵路公房物業費入不敷出,公共配套不足。打虎山路1弄空間小,僅有兩幢住宅樓,主幹道停放了車子以後,人要側著身才能進去,平時老年居民連曬太陽的地方都沒有。”江浦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鄭軍説。

  兩年前記者曾走訪過這三個小區,當時的社區空間狹窄,設施陳舊,如今再訪,環境完全變了樣。小區多了一個中心廣場,孩子們在五彩的兒童活動場內玩滑梯,大人們在林蔭下的座椅上交談。廣場中央還有一個造型特別的雕塑,三片不規則構件晚上會發出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光,紀念著三個小區的“合體”。

  突破,從圍墻到心墻

  傍晚時分走在遼源花苑的小徑上,幾個年輕人盤腿坐在地面塗鴉,一個個窨井蓋變成了彩色的圖畫。“我畫的是個地球,這是非洲、大洋洲……”畫畫者是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小區阿姨們買菜回來,蹲在路邊看得津津有味:“小姑娘畫得老好的。”

  這樣的景象,在遼源花苑的居民眼裏已是常態。因為當初這個小區的改造,就是源於一支大學團隊與居民的共同探索。

  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社區規劃師陸勇峰還記得三年前剛到小區調研的情景。“三個小區各自空間很小,但犄角旮旯很多,空間得不到有效利用。小區之間有高達5米的‘打靶墻’,把公共空間徹底割斷了。”從那時起,一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他腦海裏形成。

  2017年3月8日,第一次意見徵詢會在睦鄰中心最大的會議室舉行,陸勇峰記得非常清楚,那天來了100多位居民。當陸勇峰把“破墻合併”的方案提出來以後,居民炸開了鍋,把設計師團團圍住,都覺得不可能實現。從方案設計,到業委會徵詢居民意見,到方案調整,再到敲定最終計劃並獲得三分之二居民通過,前後經過了一年時間。

  “一開始,打虎山路1弄的居民比較反對,這個小區的管理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兩個小區好,擔心小區圍墻打開了,會‘拉低’小區的環境和‘身價’。”江浦路街道五環居民區書記虞凈説,“合併小區,打破的不僅僅是圍墻,更是心墻。”

  陳秀莉夫妻住在鐵路公房一樓,老先生腿腳不便,夫妻倆便在自家天井開了一扇門,方便殘疾車每天進出。然而社區改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違建的門拆除,夫妻倆一開始堅決反對。“很多老年人房子買在一樓就是看中天井可以停車、曬被。”虞凈説,為了“滿足”居民的需求,門封閉以後,建設團隊又專門給一樓居民開了扇窗,讓陽光照進院子。後來,夫妻倆也成了社區志願者,主動幫助協調改造過程中的鄰里矛盾。

  2018年10月,三個小區完成合併更新,但還缺一個名字。自治團隊發起了新家園名字徵集令,沒想到一發出去就收到了十幾個居民的郵件,還有阿姨發來家裏寶寶取的名字。經過所有業主和租戶一人一票投票,“遼源花苑”誕生了,寓意小區改造好以後像花園一樣美麗。

  共用,從小家到大家

  改造後的遼源花苑裏有一條頗受居民歡迎的健身步道,從小區內部一直延伸到外面的打虎山路上。傍晚,街上煙火氣十足,周邊學校下課的孩子們背著書包邊走邊嬉鬧,居民買好菜在路邊的休閒座椅上歇腳,還有年輕人在健身步道上跑步。

  社區更新的腳步不僅限于小區內部,還延伸到了整個街區。一個充滿設計感的座椅,一個街角雕塑,一個綠化廁亭,無不透露著設計師的匠心。“很多創意其實都是來自於周邊居民的建議。”陸勇峰説,社區和街區是居民共用的空間,充分激發居民的參與熱情,讓居民自己親手設計和維護共同的家園,這才是城市更新的意義所在。

  共治共用的理念,在濱江建設中同樣得到體現。“過去,濱江建設更關注公共空間開發了多少,修建了多少公園、綠化和道路。”楊浦區濱江辦常務副主任、濱江公司董事長左衛東説,如今濱江建設更應從人民的角度出發,建設以人為本的軟硬體設施,引入百姓喜聞樂見的商業業態,從細節處體現人性和溫度。

  位於楊浦大橋以西的楊浦濱江岸線上,一座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是“人人屋”黨群服務站。“人人屋”的名字,本來就是人人都在一起的意思。這樣的黨群服務站,到今年底將有8處,平均每700米濱江就有一處。而未來,他們除了服務市民以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人民建議徵集點。

  9月25日,楊浦濱江人民建議徵集工作平臺將正式啟動,並面向公眾舉行首次集中徵集活動,就濱江區域的開發、建設、管理主動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最大限度地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使城市的發展契合人民的需求。楊浦濱江正朝著到2022年初步建成人民城市建設示範區的目標邁進。(記者 黃尖尖)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