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廈門與臨夏的扶貧協奏曲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23  責任編輯:楚丹

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自2010年6月起由廈門市進行結對幫扶。從鼓勵國企帶動民企參與扶貧,到兩地營商環境嫁接,再到人才共用……10年時間裏,廈門市先行先試,在臨夏這片熱土積極進行跨區域扶貧協作的實踐探索。如今,廈門與臨夏已奏響東西相牽、海陸相連的扶貧協奏曲。

機制創新讓東部企業紮根深度貧困地區

“2015年以前,幫扶主要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住房、醫療等民生問題,之後市裏派駐幹部到臨夏,工作重心開始轉向産業幫扶。”廈門市工信局副局長葉健説。

廈門市發揮國企資金優勢,通過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建設産業園“築巢引鳳”等方式幫助産業協作項目落地。

位於臨夏和政縣的廈琳鞋業公司由廈門市屬國企廈臨公司和民企古琳達姬公司合作成立,訂單和技術均來自古琳達姬公司,目前已産生經濟效益。“民企的優勢在於有訂單、技術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管理經驗,但缺乏資金,國企剛好與之優勢互補。”廈臨公司副董事長李勇説,目前廈臨公司與民企合作成立了12家企業,帶動1500多名貧困戶增收。

臨夏集和興産業園內,多棟工廠大樓已經完工。夏潤高原農業公司總經理黃雄越説,企業2019年到臨夏考察建廠事宜,很快入駐園區。“租金減免每年可以為我們節約幾十萬元成本,配套齊全的現有廠房節省了建廠時間,讓我們趕上了今年的採摘季。”

“租金減免之外,企業最看重的還是避免了自建廠房流程和資金投入。”負責園區運營的臨夏集和興貿易公司總經理吳世欣説,多家企業關注産業園建設,正與他們協商入駐事宜。

在國企帶動民企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推動下,廈門産業幫扶打開了局面。截至今年8月,廈門累計為臨夏引進企業57家,實際到資6.2億元,通過吸納就業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貧困人口1萬多人增收。

觀念轉變推動營商環境改善

一些受訪企業負責人坦言,初到臨夏時,當地企業註冊和證件審批流程長、效率低,部分基層幹部服務意識較弱。

對此,廈門市向臨夏派駐800多名幫扶幹部,從規劃設計到行政審批,推動新的服務理念在臨夏落地生根。

如今,臨夏當地黨政幹部經常到企業走訪,詢問有什麼困難需要解決。

“楊縣長現場辦公,幫助解決我們員工乘坐公交車問題。讚!”9月4日,吉美包袋公司經理周金敏發佈了這樣一條微信朋友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公司最近新招了100多名工人,有的工人家離公司比較遠,不在公交車覆蓋範圍內。”周金敏説,當地一位副縣長調研時得知情況後,現場打電話和公交公司協調。

當地幹部觀念正在發生轉變,與此同時,當地貧困戶也逐漸走出農業思維。東部企業帶來現代化管理經驗,昔日農民逐漸轉變為成熟的産業工人。

“剛開始3個月非常難熬,一些員工不適應工廠工作模式,經常上班遲到、隨意請假。”臨夏同樂雨具有限公司經理劉崗虎説,公司購買了一些知名企業的講座課程,週末下午組織帶薪聽課,員工視野拓寬的同時,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

“10年幫扶下來,臨夏發生很大變化,最可喜的是發展觀念的轉變和營商環境的優化。現在我們正在推進臨夏幹部到廈門挂職,把經濟特區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理念帶回去,這是臨夏長期發展所需要的。”廈門市委宣傳部長李輝躍説。

“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未來可期

從廈琳鞋業公司出發,行車幾公里後,李勇把車停在了一處在建工地的門口。

“這就是我們的新廠區,前面是辦公樓,後面是兩層共1.2萬平方米的廠房,旁邊一棟是宿舍樓。”指著不遠處的幾棟大樓,李勇興奮地説,“以前我們做鞋主要是來料加工,原料、市場兩頭在外,物流成本高,利潤空間小。有了新廠,我們就可以做整鞋生産甚至鞋業全産業鏈,帶動本地就業1000人以上。”

“我們一開始過來就做好長期紮根的準備。”吉美包袋公司總經理田小平説,企業創辦之初,從外地高薪聘請管理人員,同時挑選責任心較強、文化程度較高的本地員工進行培養。目前已完成交接,廠裏的小組長都是臨夏本地人,二期項目預計10月份投入使用,將進一步擴大工人規模。

企業發展信心倍增,臨夏貧困戶也對未來充滿了期待,許多人有了自己的發展規劃。

“我的工資可以補貼家裏的開銷,老公的工資就能省下來,我們計劃攢錢開一家拉麵館。”積石山特利強雨具公司員工譚芳説,家裏一直希望能開個店做生意,如今她有了穩定的工作,每月近3000元的工資使夢想成為可能。

資金支援力度加大,招商引資加速,挂職幹部交流增多,營商環境持續優化……10年來,廈門、臨夏兩地已然實現“捆綁式、一體化”發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故事還在繼續……(新華社記者康淼、閆紅心、趙文才)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