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甘肅臨夏:“娃娃的上學路只要五分鐘”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17  責任編輯:楚丹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

光明日報記者楊颯訾謙王冰雅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多樣的地形地貌成了臨夏人民外出的屏障,東鄉回族自治縣和臨夏縣更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如何才能走出大山、改變落後面貌一直是困擾著臨夏人民的問題。長遠脫貧靠教育,教育,成為連接大山之外世界的大路。

從求學路遠到家門口上學

“我是一個東鄉少年,出生在家鄉的大山,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門前的大山實在太高,出門的路真的太遠……”一首《東鄉少年之歌》唱出了臨夏東鄉山大溝深、求學路遠的苦境。

布楞溝,東鄉語裏意為“懸崖邊”。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在2014年以前只有一個三年制的教學點。20歲的馬春花小時候在那裏讀了三年又三年,也算讀完了小學,“後三年是借讀,但教的內容和前三年是差不多的”。“現在大不同了,大家住在新農村,全新的學校就在馬路對面。”馬春花既羨慕又高興。

2014年,經整改擴建後的布楞溝村小學正式投入使用,包括校長在內總共有8名老師,36名學生。教學樓裏和塑膠操場上回蕩著孩子們的笑聲。

上午10:50左右,記者在鎖南鎮城南社區裏碰上急匆匆往外走的包一得勒,一問才知他正要去小區旁邊的鷺島幼兒園和實驗小學接兩個孫子回家吃午飯。“以前住在包家村秦家灣社,那兒上學遠,娃要走兩三公里路,現在5分鐘就到學校嘞!”包一得勒笑得樸實。

城南社區是4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搬遷群眾涉及全縣22個鄉鎮、1710戶9594人。鷺島幼兒園和東鄉縣實驗小學是根據城南社區的規模大小配套建立,為社區的適齡兒童服務為主,目前幼兒園就讀775人,小學就讀1553人。“很多貧困戶從大山裏搬出來,要把他們的心留下來,那就要搞教育。讓我很感動的一件事是,今年4月21日開學,學生剛來時拍照衣服都是臟臟的,到7月21日再拍照臉也白了,脖子也白了。我跟老師們説,我們這三個月幹了什麼?就把學生脖子洗乾淨了!這就是教育的力量!”東鄉縣實驗小學校長唐致禮説。

據了解,臨夏州正加快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進度,進一步調整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改善偏遠學校和教學點辦學條件,配齊配強師資力量,保證適齡少年兒童有學上、上得起學。去年以來新建改擴建“兩類學校”177所,基本實現了學生就近上學的目標。

東西協作提升教育品質

在臨夏百益現代農業科技園的食堂里正在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一群10歲左右的娃娃正在有模有樣地包餃子,並把一碗碗餃子端到父母的手上。這是來自廈門市思明區的支教老師帶領科技園區裏的孩子和父母一起舉辦的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週末活動。

劉榕新是廈門市第三批赴臨夏州支教隊隊長,現在在臨夏縣韓集鎮雙城中學擔任體育老師,同時負責臨夏縣的體育教研工作。劉榕新和他的隊友們每個月都會組織一到兩次“週末學堂”活動。韓喜紅剛剛吃完8歲兒子給自己包的餃子,喜笑顏開地從食堂走出來:“第一次吃孩子親手給我包的餃子,我挺高興,也很感動,希望以後這樣的活動更多一點,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理解父母的辛苦。”

2010年6月,國家確定廈門市對口幫扶臨夏州,截至目前,廈門市在臨夏州實施學校和幼兒園援建項目116個,使適齡兒童享受到窗明几淨的教學資源。臨夏州的157所學校與廈門117個學校建立了結對關係,互動頻繁,並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教育幫扶活動。據廈門市挂職臨夏縣扶貧辦副主任王海軍介紹,不僅有廈門的老師到臨夏支教,臨夏每年都會派遣老師去廈門進行跟班學習。

拱北灣村豪客來希望小學由廈門市湖裏區對口支援建立,26歲的馬振奮在這裡擔任五年級的班主任。“多跟孩子交流,你能看到孩子們的變化。我給他們看短片《走出大山的路》,給他們講大學是什麼樣,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有一次在周記裏就看到有孩子寫:馬老師給我們講了大學是什麼,以後我也要好好學習考上大學。”

豪客來希望小學的校長汪熙承認,當地與廈門的教育水準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學校把基本建設搞好後,已經把提高教育品質放在首位,目前正踐行東鄉縣推行的教學品質承諾制,按照班級情況設定班級語數雙70、雙80、雙90的目標,每個班的老師都需要對班級的承諾負責。

在臨夏州東鄉縣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副組長馬自東看來,提升教育品質留住老師也很重要,要創造條件為老師提供食宿,提高老師的待遇,既要讓老師們留得住身,又要留得住心。

《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16日 04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