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紮根山鄉播撒知識火種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11  責任編輯:楚丹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紮根在廣袤農村,為鄉村學童播撒知識的火種,小心翼翼守護著孩子們的讀書夢,他們就是鄉村教師。振興鄉村教育,基礎在鄉村教師,關鍵也在鄉村教師。

  近年來,雲南省積極實施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不斷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增強鄉村教師榮譽感。2019年,全省有113個縣(市、區)實施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發放補助資金13.55億元,21.8萬名鄉村教師受益,每人平均每月補助518元,為全國最高。其中,85個連片特困地區發放補助資金8.5億元,12.58萬名鄉村教師受益,每人平均每月補助563元。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雲南省對499名2020年度雲南省鄉村學校從教20年以上的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進一步激發廣大鄉村教師投身鄉村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記者走進這群特殊的“點燈人”,聆聽他們給鄉村孩子帶來知識、希望和未來,日復一日平凡中無悔堅守的溫暖故事。(記者 陳怡希 趙金榮 李龍文 段銀珍 張瓊花)

  雙江縣邦丙鄉南協完小教師趙金榮

  願作布朗山的一縷陽光

  從東半山到西半山,哪需要他,他就駐紮在哪,科任教師到班主任,再到村小校長,他身兼數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辛勤耕耘在布朗山寨的各個偏遠村落小學,無怨無悔。

  趙金榮是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邦丙鄉南協完小的一名漢族教師,面對只會講少數民族語言的學生,他曾無數次想放棄。在短暫的困惑、迷茫後,他自學少數民族語言,邊學邊教,在課堂上開展雙語教學,使學生們的普通話有了很大提高。他的少數民族語言也漸漸能對答如流,能和家長交流。1995年至2005年,他到距離縣城90公里的邦丙鄉南榔小學任校長,在這10年裏,他既是管理者,又是“生活委員”,更是年輕教師們的引路人。師資力量匱乏,他便身兼數職;學校用水緊張,他帶領全校的男教師挑水,用肩膀扛起了全校師生的希望。

  他以赤誠之心守著深山,守著希望。36年間,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黨員的誓言,大山深處1000多名孩子在他的引導下,走出了大山,改變了人生。在教學中,他努力鑽研,論文《淺議教師微笑的魅力》在雙江縣教育科研論文評審中榮獲一等獎、《淺談小學作文教學中的科技活動》榮獲臨滄市十二屆教育科研一等獎、《淺議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之我見》在雲南省教育科研論文競賽中榮獲三等獎。

  【感悟】

  整整36年,我從精神抖擻的小夥變成了教育戰線上的“老兵”。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眼看山裏的教師來了一批、走了一批,反反覆復我卻不為之心動,我更想余生在佤山深處閃光。當年破舊的小學校,已是綠瓦青磚;意氣風發的漢族小夥,如今已鬢角斑白。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願作布朗山的一縷陽光,為布朗山的孩子們燃起希望,不忘初心、紮根深山,併為此奮鬥一生。

  元江縣因遠鎮伴坤小學教師李龍文

  用愛心鑄就學生飛翔的翅膀

  57歲的李龍文已經紮根玉溪市元江縣因遠鎮從教37年。1983年,他作為當地民辦教師被分配到伴坤小學任教,那是當時因遠鎮最邊遠、生活和辦學條件最艱苦的學校。那時交通閉塞,不通車,不通電,學校只有3間簡陋的土木瓦房教室,當年的月工資也只有17元。作為全校3名教師中唯一會哈尼族語言的教師,他主動承擔起每年的招生工作。沒有交通工具,沒有通信工具,他就靠雙腿跑遍每家每戶,招收適齡兒童入學。針對當地少數民族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女孩子讀書難的陋俗,他不厭其煩,耐心説服家長,讓她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有時候,他還步行八九個小時,翻山越嶺到鎮上接新來的教師,挑上行李和教科書步行到學校。

  1993年,李龍文自願申請到伴坤小學咪浦教學點任教,村子比較貧窮、村民思想落後,學生輟學、厭學、逃學的現象比較嚴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輟學,他年復一年、挨家挨戶動員適齡兒童入學。1998年,李龍文轉為公辦教師,又再次被分配到因遠鎮伴坤小學最偏遠的“一師一校”獨寨教學點任教。2005年,伴坤小學教學點合併,李龍文又回到了伴坤小學。作為一名最基層的鄉村教師,他始終不忘教育初心和使命,堅守三尺講臺,辛勤耕耘,為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無怨無悔。

  【感悟】

  37年的從教之路,彈指一揮間。昨日的我還曾青春年少,如今已兩鬢染霜,回顧過去,感慨萬千。一路走來,夢想與現實交織,辛苦與快樂同行。不管他人如何評價,不管世事如何變遷,自己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低調做人,執著做事。我深深地體會到,教師這個職業,是要甘於寂寞、甘於辛苦、甘為人梯的!是用真誠和熱情、愛心和寬容鑄就學生飛翔的翅膀,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鬱悶。

  雲龍縣苗尾鄉表村完小教師段銀珍

  把山村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

  本應該退休在家,安享晚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苗尾傈僳族鄉表村完小教師段銀珍,如今依舊堅守在一線任教。“孩子們需要我,學校需要我。”短短兩句話便是她延遲退休的理由。

  從教期間,她首創“民族歌舞進校園”教學模式,組織編創以傈僳族文化為基礎的校園舞蹈,活躍和豐富師生文娛生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當地教育探索了新模式,並在全縣推廣。表村完小還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傈僳學專業委員會授予“民族歌舞進校園”示範基地。

  對寄宿學生的管理,她傾注了滿滿的愛心。她以切實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減輕家長負擔為管理理念,做到讓學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與食材供應商討價還價,嚴把品質關,還帶領老師們在學校空地上種菜、在自家地裏養豬,並無償提供給食堂,為家長節省了不少生活費。她帶領教師每月為學生清洗一次被褥,做到宿舍內外整齊乾淨,周圍整潔有序。培養學生間“互扶”精神,以大帶小,自己動手整理內務,做到規範統一。2007年9月,雲龍縣中小學教育管理現場會在表村完小舉行,向全縣推廣該校寄宿制學生管理及食堂管理模式。

  2011年,學校成功申報“鄉村少年宮”項目,她集思廣益,親力親為,做好校園文化氣氛建設。開辦以音樂、美術、體育為主的11個興趣班,讓學校有特長的教師擔任輔導老師,從外地聘請藝術教師任課輔導,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讓山裏娃和城裏的孩子一樣能享受到興趣培養。

  【感悟】

  在鄉村從教38年,我深深感受到鄉村教育條件與城區的差別,學生從6歲起就離開父母,獨自到學校求學,鄉村教師要比城市教師更具責任心、更具愛心。把山村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在學習生活的每個細節上關心他們,讓他們學得好,留得住,把學校當成家,把老師當成父母。

  麒麟區茨營鎮長坡小學教師張瓊花

  對每一個寄宿孩子認真負責

  自1982年9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以來,張瓊花先後在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鎮紅土墻村委會及三寶街道辦事處長坡村委會兩個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工作,從“一師一校”、撤點並校到寄宿制學校,一路不畏艱辛,默默無聞地工作。

  “教學生涯中有苦也有樂。”她所在的長坡小學是寄宿制學校,學生離家都很遠,學生的生活學習都在學校。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自理困難,她白天除了上課還要照顧學生的飲食,晚上要去宿舍看學生的起居,遇到學生生病等情況,她還要充當“護士”。張瓊花既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家長。

  在貧困山區,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時有發生輟學的情況,因此學生家訪及勸返成為了工作常態。曾有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想輟學,她不斷地勸阻,做家長及學生的思想工作。在她的耐心勸導下,孩子重新返回了校園,她感到無比欣慰。此外,留守兒童給她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曾經班上有一位女同學,少言寡語,十分內向,不願和老師同學交流,上課從不主動回答問題。課後,張瓊花主動找她談心,了解到她沉默寡言的原因是父母不在身邊,讓她很不自信。多方了解後,張瓊花和孩子父母取得了聯繫,時常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通過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重拾了孩子的自信心。

  【感悟】

  從教38年來,我感受到用心教書是快樂的源泉。走進課堂,面對學生是一件快樂的事。作為老師,我深知身上的責任,認真把教學工作做好,對每一個學生負責是教師的天職。關心學生,教育學生成人成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教師永恒不變的初心。要用愛心、耐心認真對待每一個孩子,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創造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