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少年,今日棟樑:中國平安廿六年教育扶貧“樹人”記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10 責任編輯:楚丹 |
“局長,我就給您彙報一分鐘,今年別把我調走了,我在這裡再呆四年,把這個學校辦好。” 常德市石門縣平安希望學校校長覃業虎專程跑到縣裏,向縣領導請求“留下”。 “要得”,領導説。 石門縣平安希望學校地處湖南山城,交通閉塞,驅車縣城都需花好幾個小時。 “我是那種奇葩,別人都往城市調,我還帶著老婆往山旮旯裏跑。” 播種・“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正是平安希望學校在他心中播下夢想的種子,而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25年前,覃業虎才讀小學,條件簡陋:“宿舍是一層土坯房,連操場都是學生用鏟子挖出來的。” 1995年,中國平安捐資25萬元,建立現代化教學樓,學校也正式更名為“平安希望學校”,成為平安援建的第三所希望小學。 “從沒見過那麼大陣仗,連省裏的領導都過來了。”一場儀式過後,他立下新的志向,“要走出去,好好讀書,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在平安希望學校,老師的尊重與熱情,讓這個敏感的農村少年感受到溫暖,並最終影響到他的職業選擇。 (少兒覃業虎在落成典禮上作為少先隊員代表發言)“當時老師都喜歡打籃球,還經常給我們做飯吃。我也想成為那樣的人。” 除此之外,平安每年都向學校捐助2萬元,並設立獎學金,資助優秀學生與貧門學子,還會定期捐贈書籍等物資。從1995年起,平安志願者定期前往學校,為大山裏的孩子帶去外面的新知識、新理念。 2003年,覃業虎如願被吉首大學師範專業錄取,主修文科類初等教育。 歸來・成為“那道光” 大學畢業,覃業虎踐行自己回鄉任教的理想。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週末多了老師的陪伴,他們都很開心。 學生康培培考上城裏高中後無法適應“高手雲集”的環境,“感覺自己被淹沒了”。覃業虎知道後,開了幾小時車到城裏看望她,並經常打電話鼓勵。 “覃老師就像一束光,借著這束光,我慢慢走出那段灰暗時期”,康培培感懷至深。 (覃校長在家訪的路上) 學生陳圓夢在《石門晚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覃業虎額外獎勵了她50元現金。同學們都很羨慕,他趁機號召大家寫作投稿。康培培作為見證者驚奇發現,從那以後,越來越多熟悉的名字開始出現在獲獎名單中。 現在,他的教學能力已經遠近聞名。在縣教育網站檢索“覃業虎”三個字,會出現一長串獲獎動態。 再相遇・“做校長就是做事情” 2019年,前任校長退休,領導問覃業虎:“願不願意來?” 覃業虎毫不猶豫答應了。這一年,他33歲。 一年來,他不僅要管理平安希望學校及其附屬幼兒園、小學,還要負責畢業班的語文教學和校籃球女隊的訓練。 “他不是在做校長,而是做事情。”同事笑稱。 新職位的一大挑戰是師資緊張,覃業虎在維持教師隊伍上頗費苦心。 師資匱乏,副科老師被安排教語數外是常事。他上任後,便提出要盡可能讓專業老師上專業課程,提高教師教學意願。城裏的學生上特長班,這裡的學生在音樂課、體育課上學習,並利用午休時間努力訓練。教師積極,學生認真,平安希望學校在縣市的各類音樂、體育比賽都有不錯成績。 傳承・“這種傳承精神讓我覺得很幸福。” 當年的班主任一直在教學一線默默奉獻,覃業虎到來之後,他主動提出要上三個班的歷史課。學校女教師居多,覃業虎剛上任時遇上四五位老師同時休産假。正當他發愁找不到老師時,過去的兩位學生(現在已經是平安學校的老師)主動承擔了其他班級的教學任務。 十幾年來,覃業虎帶過的學生選擇成為老師的不在少數,康培培是其中一位。高考結束後,她選擇報考國家免費定向師範生。 精神傳承離不開物質支撐,中國平安的援助奠定了學校的發展基礎。“去年,平安産險給學校捐了電腦和書籍,還帶來機器人和學生互動,平安志願者老師們也來到學校支教,給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覃業虎説。 石門平安希望學校的故事並非個例,平安從1994年開始參與“希望工程”,二十六年來,在全國各地共援建了114所希望小學。 2018年,平安將教育公益升級為“村教工程”,在全國開展“4+1”智慧小學綜合建設行動,實施立體化教育扶貧工程。2019年,平安攜手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正式啟動了“AI不孤讀---青少年科技素養提升計劃”,重點支援建設1000所“全國科技素養實踐學校”。 在見證學生不斷變化和成長的同時,中國平安也注重鄉村教師賦能。線下組織權威專家、教授到各省市培訓鄉村校長、老師10000余人;線上,老師們可以通過中國平安“三村暉”APP網際網路智慧教育平臺,線上培訓、錄播課,不斷提升教學水準。 2020年9月10日,是我國的第36個教師節。中國平安通過“村教工程”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美麗中國等組織持續投入長短期支教項目,解決鄉村師資短缺的根本問題,紮實推進鄉村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實現賦能中國村小智慧教育,進而探索一條新型的科技教育扶貧道路。 今年六一兒童節,學校的90後教師們都收到了覃業虎特別定制的小蛋糕,這只是校長關愛的小日常。 “我跟老師們説,在這裡做再多事情我也願意,因為這種傳承精神讓我覺得很幸福。” 歲歲新筍成少竹,二十多年前埋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參天棟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