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扶貧車間:開啟家門口的幸福生活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10  責任編輯:楚丹

夏末時節,記者在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本康溝村看到,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廠房外的“扶貧車間”四個大字格外醒目。車間裏,幾十名工人正忙著裁剪、縫製、熨燙,一塊塊彩色的布料在她們靈巧的雙手下變成一件件精美的衣褲。工人王興蓮告訴記者:“我們的訂單是一年一交,現在正是活兒最忙的時候。”

作為地道的本康溝村村民,王興蓮曾長期外出打工,除去各種開銷,省吃儉用也只能勉強度日。而且長期漂泊在外,對家的思念日甚一日。去年,王興蓮回家過年時發現,家門口有了製作服裝的扶貧車間,在這裡上班的人每月都能掙兩三千元。她動心了:家裏老人身體不好,孩子也需要人照顧。如果能在這裡工作,豈不是既有了穩定的收入,又可以照顧家人?於是,她決定到車間務工。王興蓮説:“能天天看到家人特別是孩子,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在這裡,王興蓮的經歷不是個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許多需要脫貧致富的農民來説,家門口缺機會,出遠門有顧慮,總是陷入兩難。很多務工的農民都有這樣的感受,在外打工,表面上看收入高一些,但開銷也大。如果可以在家門口工作,不用租房子,積蓄不見得比外出打工少,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照顧家人。

家門口就業,需要産業托底。本康溝村地處化隆縣扎巴鎮淺腦山,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貧困面廣,全村共有精準扶貧戶32戶、112人,村民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種植、畜牧養殖、務工收入。“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貧困地區只有通過發展産業,才能實現永久脫貧。”這是本康溝村第一書記多傑冉丹銘記在心的一句話。他告訴記者,2016年青海省西川監獄作為扶貧聯點單位,為本康溝村幫扶捐贈了縫紉設備42台,將村裏的黨員活動室改造成服裝加工車間。2017年,村裏以此為基礎,同青海哈尼福民族服飾有限公司達成合作,設為服裝加工基地,並免費為當地50名村民進行了縫紉設備操作和服裝裁剪的培訓。

村支部書記馬明龍説:“車間有兩條民族服飾生産流水線,可以加工生産4萬件袍服、2萬件巴服、1萬件馬來服,訂單每年年初就訂好了,年底統一齣售。現在,車間為哈尼福公司生産的褲子已銷往義烏、新疆等地,還遠銷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工人的收入很穩定。”

來車間工作後,每天充滿了幹勁,46歲的鐘蓮喜與71歲的母親賀寶蘭都在村裏的服裝加工廠上班,近幾年,全家收入翻了幾倍。

“好的生活就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啊。”賀寶蘭樂呵呵地對記者説。三年前村裏有了扶貧項目,服裝加工車間一開張,她就和女兒、兒媳婦一起到車間當起了縫紉工。這兩年,村裏又搞起了鄉村旅遊,賀寶蘭又抓住機會,在村口開了一間小超市,她説:“在車間每個月都有1200多元的收入,小超市也有三四千元的入賬,現在我不靠子女,靠著黨的好政策,靠著自己的雙手,我這個70多歲的老太太也能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遠離過家鄉才知在家的好。“能在家門口找到好工作,過上好日子,我知足了!”村裏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秀芳一邊踩著縫紉機一邊激動地説:“家裏要供幫兩個孩子上大學,每月給他們的生活費就要2500元左右,丈夫在外打工,每月掙3000多元,加上我在車間每月掙的2000多元,基本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學個手藝好啊,我以後就想在這裡幹下去。”

據了解,本康溝村原本是化隆縣重點貧困村,于2018年10月實現脫貧。如今,村服裝基地採取“公司+農民工+小車間”精準扶貧模式,長期為留守的村民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工作機會。下一步,本康溝村將在建成的鄉村民俗旅遊村的基礎上,在加工車間內設立服裝加工體驗區,吸引遊客前來參觀和體驗,進一步帶動農民增收,並繼續發揮好扶貧車間的帶動模式,吸引周圍村莊的閒散勞動力前往車間務工就業,實現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記者看到,小小的車間內繁忙的生産線,已成為村裏婦女們在家門口架起的一道通往小康的“幸福橋”。在家門口奔小康,帶來的是穩穩的幸福感,也為小康生活添了一絲團團圓圓的暖意。(記者王穎)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