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社會責任>
崇明臨滄“心連心” 滬滇協作見真情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09  責任編輯:楚丹

  本版撰文/茅冠雋

  臨滄,雲南省西南部的地級市,居於世界茶樹和茶文化起源中心,是中國最大的紅茶生産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氣候宜人、水資源豐富,有“中國恒春之都”之譽。

  崇明,上海市轄區,位於長江入海口,是祖國第三大島、世界最大河口沖積島,生態稟賦優越,正在推進“世界級生態島”建設。

  2017年底,“世界級生態島”和“中國恒春之都” 開始結緣——上海市崇明區與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雲縣、鳳慶縣、永德縣、鎮康縣、雙江自治縣、耿馬自治縣、滄源自治縣8個貧困縣(區)建立結對幫扶關係。近年來,崇明區精準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分析致貧原因、制定幫扶措施,有力助推臨滄市脫貧攻堅。目前,臨滄市8個縣(區)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對口幫扶是崇高事業,脫貧摘帽並不意味著任務結束。我們要按照目標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把握當前與長遠,切實助力對口地區鞏固脫貧成果,認真書寫脫貧攻堅上海經驗、上海故事的崇明篇章,增強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合力。”崇明區領導表示。

  産業扶貧注重在“農”字上下功夫

  扶貧工作要做到根子上,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必須從産業上入手。自結對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崇明注重扶“基”、扶“業”,以産業精準扶貧幫助當地百姓脫貧。

  臨滄地處滇西南的中緬邊境,在功能定位、産業結構和資源稟賦上與崇明相近。崇明利用自身農業大區、農業強區的優勢,産業扶貧過程中著力在“農”字上下功夫,把不少具有鮮明崇明特色的農産品帶到了臨滄。大閘蟹,就是其中之一。今年初,崇明不僅通過空運無償提供了700斤蟹苗,還將大閘蟹養殖技術帶到了臨滄,與臨滄市共同確定在雙江自治縣建立大閘蟹養殖試驗示範基地,一同念好養蟹這本“致富經”,為當地農民增收探索新路。

  今年夏天,雲南省臨滄市雙江自治縣大閘蟹養殖戶彭永清曬得黝黑了一些,每天他都認真管好18畝蟹田,看著撈上來的螃蟹個頭,心裏信心更足了。在雙江自治縣,彭永清從事水産養殖時間較長,是當地的養魚大戶,當得知崇明區要在雙江縣建立大閘蟹養殖試驗示範基地,他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如今,彭永清養殖的大閘蟹生長狀況非常好。

  依託崇明區水産技術推廣站的指導,雙江自治縣水産種苗繁育站認真做好巡塘觀察、數據記錄、飼料投喂和水質調控工作。試點養殖的40畝大閘蟹,預計10月份可上市。大閘蟹養殖獲利後,所有收益將全部用於大閘蟹養殖推廣,以此改變雙江水産業單一的現狀。

  截至7月底,58畝大閘蟹養殖情況良好。據抽樣統計,目前雄蟹最大已經達到150克左右,雌蟹最大達到125克左右。按照脫殼兩次預計,蟹成熟後最大能超過250克。

  除了養蟹,崇明區援滇幹部還幫助臨滄人養小龍蝦。目前,滄源自治縣有效利用本地養殖優勢和豐富的水産資源,緊緊抓住內外銷市場機遇,瞄準“小龍蝦大産業”。

  動省小龍蝦基地位於動省鎮芒陽村一組,佔地面積500畝。基地聯結農戶,以點帶面,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展高産、優質、高效小龍蝦特色養殖,帶動農業特色産業發展,增加貧困戶收入。

  2019年4月,這個名叫“荷艷月舍”的小龍蝦水産養殖基地正式開工建設,截至今年5月底,小龍蝦日産量已達100至200斤。“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幫扶模式,以動省鎮為中心區,輻射帶動周圍貧困村與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等方式,形成了合作社和農戶共同長期受益的産業扶貧格局。今年預計小龍蝦年産量可達9萬公斤,産值可達450萬元以上。

  農殘廢棄物處置方面,在崇明區委主要領導的多次關心和指導下,經上海市工商聯、雲南省工商聯、崇明區工商聯數次牽線搭橋,今年8月,上海企業綠賽可新材料(雲南)有限公司落戶耿馬綠色工業園區。該項目總投資2.5億元,用糖廠制糖廢料蔗渣生産模塑可降解餐飲具和可降解工業包裝産品,屬於延長産業鏈且“變廢為寶”的綠色生態迴圈利用項目。

  像臨滄耿馬縣這樣的産糖大縣,全縣每年榨糖産生40多萬噸廢蔗渣,多數通過焚燒、堆肥等處理,經濟價值無法體現,還造成環境污染。其實,蔗渣裏的纖維素和木質素是很好的工業原料,但是濕的蔗渣漿不易運輸且易腐敗。

  該項目建成後可年産15000噸蔗渣模塑可降解餐飲具産品,預計吸納600余個就業崗位,公司將以總就業人數不低於15%的比例優先招錄本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可帶動貧困人口年均增收約3萬元左右。

  除此之外,崇明還根據生態資源稟賦,優選臨滄當地沒有卻又有市場優勢的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産業扶貧亮點,多次選派果蔬、水産養殖專家到臨滄,對接試點種植鳳梨莓、黃金瓜、食用菌等。去年底,滄源縣500畝小龍蝦養殖已經投放市場,11畝鳳梨莓示範棚已建成,計劃規模種植500畝,年畝産凈利潤預計達2.6萬元。“臨滄在功能定位、産業結構、資源稟賦等方面與崇明有一定相似性,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與臨滄市8個縣(區)的合作對接,同時鼓勵本區有意向的企業、農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加強與臨滄當地的農業合作,為臨滄群眾發展産業、實現就業、促進增收提供保障。”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生領域全方位扶貧“潤物無聲”

  在就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崇明和“臨滄”也心連心,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在多方面改善臨滄人民的生活品質。

  “真開心,順利通過了考試,很期待自己拿到駕照的那一天!”8月26日下午,23歲的俸春林激動地説。傣族人小俸來自雲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賀派鄉班賣村,剛來上海一年多,如今有了穩定的、收入不錯的工作,交了一群好朋友,還考了駕照。“現在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以前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很幸福!”

  和小俸一樣過上“想都不敢想”的生活的,還有數百名雲南青年。去年6月起,依託“雲南省臨滄市駐滬就業服務工作站”、“上海市崇明區駐滇就業服務工作站”等工作平臺,在崇明區政府合作交流辦、崇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興分公司、臨滄高級技工學校等多方努力下,振華重工長興分公司已接收5批次、共400位雲南省臨滄市的青年,其中部分人實習後返校繼續學習,也有168人留在了公司,包括108名正式職工和60名實習生,不少學生已成能獨當一面的優秀技能人才。

  上半年,面臨疫情對就業工作帶來的不利影響,在兩地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崇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與臨滄市人社局以完成上級考核目標為抓手,轉變工作模式,優化服務,深入推進崇臨勞務協作工作進程。目前已幫助1205名建檔立卡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103名建檔立卡勞動力實現來滬就業,順利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

  人才支援方面,崇明區目前共有14名幹部在臨滄8縣(區)挂職。同時,崇明繼續加大對雲南省臨滄市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教育衛生人員以及鄉(鎮)村基層幹部等脫貧攻堅急需人才的培訓力度,去年特批每個結對縣(區)8萬元工作經費用於人才培訓培養。圍繞教育、衛生、農業科技等方面幹部人才,崇明區合作交流辦會同區委黨校、區教育局等單位共舉辦“崇明區·臨滄市基層黨組織書記鄉村振興專題培訓班”、高層人才國情研修培訓班等74期培訓班。

  教育扶貧方面,崇明區針對對口幫扶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較多的特點,建設寄宿制學校緩解家庭教育難題;針對農村學生不斷減少的特點,著力創建農村“小而優”學校;針對城鄉資源不均的特點,著力推進緊密型學區和集團建設;針對島內學校薄弱的特點,積極推進和中心城區學校牽手,通過委託管理,造就一批家門口的好學校。

  大文中學位於臨翔區山區,學校服務半徑18公里,“控輟保學”任務重,優質生源流失嚴重;拉祜族學生比例很高,接近三分之一,學生學習習慣很差,家庭教育缺失。臨翔區與崇明區教育局簽訂了《委託管理協議書》,成立了“大文中學委託管理委員會”,全面實施託管委員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崇明區先後派出4名優秀教育管理人才到大文中參與教育管理,扶持內容涵蓋人才支援、教育教學指導參與、硬軟體環境建設等。

  “上海老師剛來的時候,我們挺緊張的,有一段時間像在摸著石頭過河,心懸著。”語文老師石敏在大文中學已經教學20餘年了,她説上海老師身上那股拼勁最打動她。本來她還擔心上海老師能不能教好當地學生,但經過反覆教研調查、教師全員培訓後,她的顧慮消失了。上海組建的託管委不僅幫助學校教師打開了思路、學到更多技能,也讓學生學到更有針對性的精品課程。

  2019年,在上海託管委團隊的努力下,大文中學通過中考順利進入高中的人數從前年的28人增加到40人,學校整體水準提升飛速,口碑越傳越好。

  醫療結對幫扶方面,崇明加強與臨滄當地健康扶貧工程銜接,共與10家醫院建立結對幫扶關係,選派醫療衛生人才赴臨滄開展巡迴醫療或技術指導,探索開展遠端醫療幫扶,讓更多優質醫療資源惠及偏遠貧困地區群眾。

  臨滄市臨翔區鳳翔街道中山村拉祜族羅成海戶于2014年10月被納入建檔立卡戶,其女羅開玉患有耳疾。崇明區在市政府合作交流辦的支援下,多方協調市殘聯、市衛生健康委、市慈善基金會等部門,安排羅開玉來滬就診,如今羅開玉的聽覺和語言功能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同時,經崇明區協調,羅開玉被安排在臨翔區婦幼保健院職工食堂工作,有了固定收入。羅開玉的故事,體現了“脫貧攻堅路上不落一人”的信心和決心。

  今後,崇明區將按照目標不變、力度不減的要求,把握當前與長遠,切實助力對口地區鞏固脫貧成果。“我們將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努力幫助臨滄市建立防止返貧的長效機制,為臨滄貧困群眾發展産業、實現就業、促進增收提供持續保障。”崇明區領導表示。

  為貧困村“雪中送炭”,消費扶貧實現崇臨雙贏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發動一切可發動的力量,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以更強大的力量、更精準的措施、更務實的行動紮實做好對口幫扶工作。臨滄市共有貧困鄉鎮28個、深度貧困村170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5037戶86108人。去年,崇明區與臨滄市28個貧困鄉鎮、170個深度貧困村簽訂了結對幫扶協議,實現貧困鄉鎮、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

  在此過程中,崇明區積極動員各類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群眾積極參與對口地區公益扶貧。去年,社會幫扶資金累計近1600萬元。今年,崇明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開展與貧困村的結對工作,廣泛發動社會資源,與臨滄市剩餘392個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實現貧困村結對幫扶全覆蓋,預計今年參與幫扶的企業和社會組織超過100家,調動社會幫扶資金超過1500萬元。

  三年來,崇明區廣泛發動本區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崇明自身經濟情況不容樂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産業發展較為落後的情況下,對臨滄市貧困鎮、村進行結對幫扶全覆蓋。

  “做夢都想不到啊,我們這種山旮旯也能有公園,以前要逛公園就只能要到城裏,現在家門口就是公園了。”這是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雪山鎮新民村紅星小組李紹松的感慨。滬滇協作建成的新民村古核桃園保護開發項目,那裏有百年以上樹齡古核桃樹近4200株。該項目以保護開發古核桃園為載體,利用“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對新民村三家村自然村開展保護開發。

  崇明區向化鎮對口幫扶雪山鎮,多次派出黨政代表團到雪山鎮實地考察指導。2018年以來,先後出資實施村組硬板路8條5.8公里,飲水項目1件,實施古核桃群保護開發項目1個。“這些項目和資金的注入,極大彌補了雪山鎮財政資金困難的短板,有力改善了基礎設施建設。”雪山鎮黨委副書記李虎説。

  近年來,消費扶貧成為崇明區對口幫扶工作的重點之一。為幫助打造“臨滄品牌”,去年崇明區創新推出統一價格、統一內容、統一包裝的“199扶貧大禮包”,發揮崇明區近3萬名工會會員與崇明市場的力量,建立産銷精準對接機制。同時,通過發動企業、鄉鎮和其他社會組織參與消費扶貧,年內累計完成消費扶貧金額4000多萬元,帶動近萬名貧困人口脫貧。今年,該禮包由199元的標準升級到299元,崇明區還動員在崇央企、在崇市屬機關、市屬金融企業參與消費扶貧,擴大消費規模。

  把臨滄的“好物”帶到崇明,並不只有推出“大禮包”這一種方式。今年4月13日,“源味臨滄”特色農産品銷售體驗中心開始試營業;7月,“源味臨滄”正式營業,這是崇明、臨滄兩地扶貧協作的又一新成果。店內不僅有雲南省臨滄市的扶貧産品,還有雲南省文山市、楚雄市的扶貧産品。

  “源味臨滄”門店位於崇明區城橋鎮人民路37號,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以展示、體驗、銷售臨滄特色産品為主,是雲南地區特色産品在崇推廣的一個展示平臺,內設休閒食品、糧油調味、民族手工、茶葉等多個産品展示區,展出的商品達200多種,主打産品為臨滄的茶葉、水果、堅果、蜂蜜等。

  此外,崇明還加大電商扶貧力度,創新後端銷售渠道,積極聯繫崇明現有各類電商平台資源,幫助臨滄産品打開銷路。“我們希望通過‘線上推廣+線下體驗’的方式讓消費者切身感受對口地區産品好在哪,在供給側提升産業化水準,在消費側構建集團採購服務平臺,實現消費扶貧産銷精準對接。”崇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此過程中,崇明區融媒體中心也托平臺影響力,積極助力臨滄特産在崇銷售。今年4月,崇明新媒體小編兩次探訪“源味臨滄”特色農産品銷售體驗中心,從店內裝飾、開店背景到銷售商品、銷售模式,全方位地為市民遊客探秘這家崇明人家門口的雲南特産專賣店。在今年“五五購物節”期間,“上海崇明”微信還與“上海崇明”抖音聯動,一起為臨滄特賣直播帶貨吆喝站臺。今年以來,崇明“兩微一端”共發佈與臨滄相關推文50多篇。

  崇明還積極宣傳推介對口地區文化旅遊資源,去年以來組織推動多批團隊赴耿馬縣、滄源縣療休養,上海知青糰隊、華東理工調研團隊赴對口地區開展15次研學旅行。今年8月21日,臨滄市耿馬自治縣文藝演出團隊一行27人帶著家鄉的民族文藝精品節目來到上海,讓更多的人感受風情耿馬的魅力。此次演出中,演出團隊精心準備了傣族傳統古樂舞《肯饒麼頌》、傳統道具舞蹈《緊那羅舞》等文藝節目,表達對上海市崇明區的感激之情。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