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25萬白衣衛士用生命守護生命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09 責任編輯:楚丹 |
本報記者 顧泳 黃楊子 彭德倩 你將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上海25萬醫務工作者護佑生命的一場戰役。“白衣天使”化身生命衛士,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從上海到武漢,從醫院到社區,從發熱門診到集中隔離點……用生命守護生命。他們以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優良醫風,做好人民健康的守護者。 危中一聲令 集齊醫衛頂級天團 這是一次危機,也是一次大考。在上海,本市發揮專家智囊作用,根據疫情發展,適時調整和優化防控策略,有力、有序、有效推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上海在第一時間成立專家組,後來很快分成兩個專家組——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組長的醫療救治組,負責治療病患;另一組由疾控專家組成,負責疫情防控。 17年前,非典時刻,離上海市區約60公里的海邊,築起一座稱得上固若金湯的“戰疫堡壘”——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為這座超大城市的人們擔起公共衛生體系守護重責。新冠疫情來襲,上海舉全市之力,讓最優質的醫療資源向決戰地匯聚,科學、全力救治。“共産黨員先上,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落實到行動的。我發現很多單位共産黨員都在一線崗位。”張文宏的“金句”猶在耳畔。他擔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重任,夜以繼日地與高級專家團隊研究上海的防控工作,牽頭制定“上海臨床救治攻關綜合治療專家共識”,對超大型城市救治的特點與救治研究成果,提出卓有成效的意見和建議;他也在國際上率先介紹中國超大型城市防控輸入性新冠病毒的經驗,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的成功防控策略;他還建立新冠病毒流行下中國綜合性醫院快速診斷與鑒定系統,將“上海方案寫在每一位患者的身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傑是他的好搭檔。作為高級專家團隊的核心成員,他優化推進抗新冠病毒治療方案,有效阻止新冠肺炎重症化,降低病死率。診療中,他發現副鼻竇是新冠患者病毒核酸不能陰轉的重要原因,並及時創新方法,解決了部分患者呼吸道排毒時間過長、醫療花費增加等難題。同時,他嚴格掌握新冠肺炎患者出院指徵,確保上海核酸復陽率和返院率處於全國最低水準。 2月初,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統籌,市衛健委、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等連夜抽調來自上海多家醫療機構的重症醫學隊伍,前往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A3病區,參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這就是後來人們熟知的“天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皋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瞿洪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穎川等分別帶隊,與市公衛中心及全市集結而來的醫護人員,奮戰在“戰疫堡壘”。 擰成一股繩 奮戰跨越整個季節 在“戰疫堡壘”,大家擰成一股繩。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呼吸與重症醫學科主任李鋒,作為臨時黨支部“領頭人”,帶領各路醫療專家和醫護人員,結合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各種形式的組織生活。他也是應急一線的“管理員”,對進入一線的醫務人員進行大量個人防護培訓,制定各種感控流程,讓醫務人員學會“保護自己”。他自己還是抗疫最前線的“先鋒軍”,通過呼吸機、CRRT等救治手段,率先採用ECMO技術實施搶救。 奮鬥75天、跨越一個季節,皋源帶領的救治團隊是全市派駐市公衛時間最長的“戰疫天團”。他帶領團隊做出多個創新嘗試:首創使用電阻抗斷層成像技術系統監測患者呼吸;實施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胃鏡和結腸鏡檢查;第一個主張採用全系列凝血指標指導ECMO患者抗凝治療等,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作為從醫30年的老兵,瞿洪平向團隊發出“疫情不退,我們不退”的倡議。他一次次帶隊衝進負壓病房,處理突發狀況,成為名副其實的“主任住院醫師”。他組建巡查小分隊,輪流安排部分醫生在病房內24小時不間斷觀察病人,部分醫生在清潔區協助臨床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效率。 李穎川則在隔離艙裏,率先實施ECMO輔助重症患者俯臥位通氣措施,為極危重患者迅速建立高品質ECMO,在病房上演“生死時速”,使患者快速轉危為安。在救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過程中,全程沒有發生過院內耐藥菌感染。ECMO,這樣一個艱澀的專業名詞,在此次新冠阻擊戰中走向大眾視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李欣,擔任了上海市醫療專家組ECMO團隊負責人,疫情期間從未離開A3病區重症ICU一步。 正如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呼吸科主任張煒所説,有人馳援武漢,就一定要有人駐守“家門”。作為上海市中醫藥防治專家組成員,他積極建立上海中西醫協同救治機制,有力促進上海市中醫藥抗疫工作——在上海市第一個進入新冠肺炎隔離負壓病房會診、第一個進入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查房、第一個進入復旦大學兒科醫院會診……從輕型、普通型到重型、危重型,中醫藥的全程參與,讓中西醫合作為許多臨床患者治療帶來轉機。除了市公衛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作為上海市唯一兒童傳染病定點收治單位,承擔了本市所有兒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的救治工作,總結出新冠兒童治療的“上海經驗”。 兒科醫院傳染科主任曾玫是科室總指揮,這位被小患者親切地稱為“媽媽”的白衣天使,從接診上海市首例新冠肺炎患兒起,幾乎每天工作在抗疫第一線,以科學態度和人文關愛,為患兒制定精簡而適用的治療方案。“最小的患兒當時只有7個月,很乖、愛笑,我們可寶貝她了。6月她滿1周歲,我買了條小裙子送給她。” 1649人白衣為甲 溫暖一座城 去時暖江城,歸時江城暖。上海派出1649名援鄂醫務工作者,白衣為甲,在上海援鄂醫療隊臨時黨委指揮下,用上海醫者的智慧與經驗,在前線創新理念和成果,以高效率救治跑贏新冠病毒,挽救無數患者及家庭。 萬家團圓時刻,白衣戰士義無反顧逆行,成為最勇敢的人。小年夜,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接到國家衛健委指令,即刻出發馳援武漢疫情最為嚴重的金銀潭醫院,成為上海首位“逆行者”。面對前線的高強度、高壓力,冒著危及生命的危險,他絲毫沒有退縮,與團隊堅持不懈,為患者贏得生機。除夕夜,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星夜奔赴武漢,市一醫院副院長鄭軍華擔綱隊長,在金銀潭醫院,他們完成包括全國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病理解剖研究在內的多個前線新冠危重症救治突破性成果。首批援鄂醫療隊裏,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陳德昌,與專家們共同完成上海醫療隊首例體外膜肺氧合(ECMO)、有創呼吸機插管、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等危重症高端救治方案,挽回眾多危重患者生命。 成熟經驗與管理理念,從上海“移植”到武漢,援鄂醫務工作者以專業、敬業精神,在極短時間內制定制度,為高效救治奠定基礎。從事重症醫學30餘年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作為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駐守武漢三院光谷院區。短短幾天時間,團隊就形成有序工作機制。他帶領搭建起滿足醫院全部需求的新供氧系統,重症病房的病死例數明顯下降。陳爾真還在工作區域和駐地賓館設置心理諮詢室,慰藉應激情況下的醫患心靈。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馬昕率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抵達武漢武昌方艙醫院。如何集結不同工作理念的白衣戰士融合協作,形成統一戰鬥力,他創新一系列管理模式,為當地搭建溫暖人心的“生命之舟”。第四批援鄂醫療隊隊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呼吸科主任李聖青率隊抵達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探索出危重症新冠肺炎多學科救治“華山模式”——以關口前移、多學科協作、精細化管理為三大“法寶”。 從中醫藥康復到心理呵護、現代護理,上海援鄂醫療隊以精湛技術,為當地患者留下極其深刻印象。上海中醫大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科副主任王振偉,剛從上海“戰疫堡壘”——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工作完畢,又主動請纓馳援武漢雷神山醫院。他率隊發揮非藥物療法特色和優勢,將針灸、功法、穴位敷貼等中醫外治法,綜合運用到治療中,成為當地患者稱讚的上海醫生。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王振帶領50名精神專科醫生組成的醫療隊,馳援武漢,專門救“心”。面對此次疫情波及人數,超越以往任何一次公共衛生事件心理干預,而且疫情還在進行中,心理醫生本身也要克服身心被感染的恐懼,他説自己的角色就是“醫護的守護者”,“把醫護照顧好了,他們也能更好地照顧患者”。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王春靈帶領的中山醫院護理團隊,六成是“90後”。她將精細化的“中山傳統”植入武漢當地,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兩個重症病區,搭起心靈之橋,讓患者重拾信心。市六醫院金山分院感染科主管護師李紅,作為首批援鄂醫護,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隔離病房。她與大夥群策群力,在各個區域張貼相關防控制度、制定穿脫防護用品流程等,更為患者、醫務人員做好心理疏導。 還有緊緊跟上的科研探究,成為救治的“後盾支撐”。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病理科主任王朝夫,率6人組成的“病理小分隊”奔赴武漢。僅一個多月,團隊研究成果就以預印論文形式公佈,報道嚴重新冠肺炎的病例解剖研究成果,為後續治療方案的改進提供寶貴參考經驗。 援鄂,是所有白衣戰士生命中的難忘時刻。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90後”護士戴倩,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經歷了刻骨銘心的48天,青春在悶熱的防護服、起霧的護目鏡、緊張的生死時速中前行,“這是我最有價值的成人禮!”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劉立駿,因援鄂表現突出火線入黨,“我一定嚴格要求自己,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一張網監測 迅速覆蓋所有角落 城市的應急響應防控,可以説是一場硬仗。上海迅速拉起一張覆蓋所有角落的公共衛生網路,用一道道防線打出組合拳,從入滬通道、社區管控到醫療救治,構築三道防護圈,夯實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路。 時間倒回至一月底,新冠疫情防控正是最吃緊時,上海對各類入滬通道進行嚴格管控,落實“三個全覆蓋”,即推動入滬人員資訊登記全覆蓋、重點地區人員醫學觀察全覆蓋、管理服務全覆蓋;落實“三個一律”,對進入上海的人員一律測體溫、對來自重點地區的人員一律實施隔離醫學觀察、對其他外來地區人員由其所在單位一律申報相關資訊,並切實落實防範措施。一系列防控措施策略,有效發現和控制了疫情傳播。政策制定背後,有上海公共衛生“頂級智囊團”。曾任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市衛生局巡視員、上海預防醫學會會長的彭靖便是專家之一。她曾先後參與“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疫情防控工作。面對新冠疫情防控嚴峻形勢,她針對性提出防控建議,為上海科學、精準防控疫情提供決策支援。 上海市疾控中心是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所在地。去年12月31日,市疾控中心報送了全市首份防控工作建議報告,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治所所長吳寰宇,作為全國急性傳染病防控和衛生應急管理領域的中青年專家,當天即向市衛生健康委報送武漢不明原因肺炎媒體資訊監測及本市防控工作建議的報告,第一時間作出疫情預警。隨著疫情形勢不斷變化,上海市疾控中心選派專家內援武漢,外援伊朗。吳寰宇帶領傳染病防治所承擔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等“硬核”工作。作為中國紅十字會派出的志願醫療專家團隊成員,他星夜奔赴,幫助疫情迅速上升的伊朗共同抗擊新冠肺炎。中心實驗室內,工作人員24小時無休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成功分離病毒毒株,為科研攻關奠定基礎。 週密的公共衛生監測網路在上海鋪就:117家發熱門診、200家發熱哨點診室,遍佈全市。徐匯區淩雲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副主任李若明主動請纓,12小時內發動黨員幹部,迅速集結起一支由全科醫生和護士組成的應急隊伍,參與籌建起徐匯區第一個集中醫學留驗觀察點。整整114天,他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遇到突發事件更是徹夜堅守。 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則如同城市公共安全網路的“樞紐”,作為新冠肺炎確診、疑似病例院前急救轉運的重要部門,中心建立全市醫療急救統一指揮、統一調度的工作模式,強化力量配備,及時制定疫情期間急救電話受理的“6問”方案,排摸疑似來自重點地區或有重點地區接觸史的患者。中心還派出應急救援隊奔赴武漢支援抗疫,40天累計轉運新冠肺炎患者2626人。 一小時完成核酸檢測大幅增效 疫情發生以來,本市一大批科技型企業,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的新技術、新産品,快速響應,組織精兵強將,投入研發攻關、産品生産和防控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總體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核酸檢測試劑起到關鍵作用,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首批研製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的企業之一。 之江生物是上海企業,在近年來3次國際公共衛生事件中,這家企業的病原體檢測産品都獲得世衛組織認可。疫情發生後,在公司董事長邵俊斌博士帶領下,之江生物第一時間行動起來。1月26日,公司研發的新冠病毒實時熒光PCR檢測試劑盒,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醫療器械註冊證。PCR的意思是聚合酶鏈式反應,這是一種用於擴增特定DNA(脫氧核糖核酸)片段的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檢測出帶有特定基因片段的病毒。 在為湖北、上海等地提供大量檢測産品後,之江生物投身國外疫情防控,獲得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準入。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國家病毒參考實驗室評估顯示,之江生物研發的核酸提取試劑、檢測試劑與羅氏、雅培等歐美知名企業的同類産品表現出很好的一致性。“核酸檢測原先要2到4個小時,現在我們已縮短到1小時以內。”戴著眼鏡的邵俊斌説,“不遠的將來,應該能縮短到半小時。” 在教育戰線,中小學線上教育工作團隊堅韌拼搏、多線展開,保障學生“有學上、上好學”。3月2日起,上海143.5萬中小學生開始線上教育。這背後,是不到一個月的準備時間。 線上教學、停課不停學,是應對壓力的過渡之舉。放大尺度看,正是上海中小學線上教育工作團隊的高品質推進,將之化為鼓勵上海師資力量,適應線上線下多元教學,開啟新時代學習革命、推進教育均衡和教育現代化的一次契機。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春季學期結束,上海中小學線上教育共完成製作5000余節優質線上教育視頻課,對象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內容涵蓋中小學所有基礎型課程,實現本市中小學生居家線上學習,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本市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記者獲悉,為進一步推動本市中小學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機制化、長效化辦好“空中課堂”,經研究決定,繼續錄製2020年秋季學期中小學線上教學視頻課,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優質視頻課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