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愛心藝術家>
賤尺璧而重寸陰 張薰華教授的百年求索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9-04  責任編輯:楚丹

    2012年,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授予張薰華教授第二屆“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Marxian Economics Award),以獎勵其為經濟學發展和人類進步作出的卓越貢獻。

  古語雲“仁者壽”,又曰“故大德……必得其壽”。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朱國宏特撰文,傾情講述其百年求索之路。

  朱國宏

  生於憂患

  從革命者到經濟學者

  復旦大學教授張薰華,1921年12月出生於江西九江中醫世家。他幼年喪母,由執業中醫的祖父撫養長大,並進私塾接受傳統教育,熟讀《論語》《孟子》《左傳》《史記》《古文觀止》等。

  祖父去世後,他輾轉到上海投靠外祖母和姨母,就讀初中。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後,被迫舉家逃回九江,旋又攜弟妹重返上海避難。1939年在上海就讀蘇州工業學校土木科,較早地學習了高等數學。外祖母去世後,他不得不帶著弟妹再次離開上海,投靠在浙江省郵局工作的堂兄。適值復旦大學農學院新辦的農藝係茶葉專業在麗水和衡陽兩地招生,他去報考,順利被錄取,於是搭貨車一路顛簸到已遷至重慶北碚的復旦就學。

  在那裏,他完成了兩個轉變:一是由茶葉專業的學生轉變為經濟專業的學生,二是由普通學生轉變為革命者。前者是從希冀“有一技傍身”到追尋“經世濟民”之道的進步,而後者則是目睹國破家亡後滋生的熱血追求。他上高中時就曾是上海市學生抗日救亡協會的一員,1944年又參加了中共週邊組織。次年,作為畢業同學會主席,組織了挽留校長章益的運動,使得章益多次拒絕國民黨教育部的遷臺命令,避免了復旦遷臺的命運。

  抗戰勝利後,復旦遷返上海,他也畢業留校成為經濟係教師。上海解放,他作為復旦代表參加上海高校接管工作的黨組,參與接管復旦工作,被陳毅和粟裕委任為“校務委員並兼常務委員”。是時,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張志讓北上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任委員陳望道前往華東軍政委員會任職,他作為主任秘書代行學校行政事務。1952年,中國高校院係大調整,經組織同意,他逐步退出行政工作,回經濟係任教。但仍長期擔任校工會主席和經濟系主任,直到1984年。此後,作為經濟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任教至今。

  學術軌跡

  從《統計學》教學到《資本論》研究

  張薰華的學術研究始自1945年畢業留校任教。最初教的課程是《經濟數學》和《統計學》。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53年編寫的《統計學原理》講義,次年被中央高等教育部列為全國推薦教材。最早發表的論文是《論國民經濟發展的平均速度指標》(《復旦學報》1956年第2期)。那是一篇與蘇聯統計學家卡拉謝夫爭鳴的文章,發表後受到國家統計局的重視,轉發在其機關刊物《統計工作通訊》上。

  那時期他最重要的一篇論文,可能還是1959年刊于《復旦學報》第9期的《高速度和按比例的關係》。該文緣起于當年的“中蘇論戰”,發表後引起有關方面關注,他因而被選派到中央黨校理論班脫産學習三年。

  在中央黨校,他師從著名經濟學家、《資本論》研究專家王學文教授,廣泛涉獵文史哲,潛心鑽研《資本論》。苦讀三年,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訓練,為日後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2年,他返回復旦經濟係,開始系統講授《資本論》,並把教學工作和研究、應用《資本論》結合在一起。“文革”前,他已編寫出一套《〈資本論〉講義》,力圖順乎原著邏輯,逐卷逐章逐節闡述要點。在此基礎上,1977年至1982年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資本論〉提要》。

  此後,他開始陸續發表沉潛20年的《資本論》研究心得,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論範式,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審視其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從1979年發表“論擴大再生産平衡條件的基本公式”到2015年以95歲高齡發表“人口法制與依法治國”,36年間共發表近百篇論文。其學術研究軌跡大致因循三條路徑演化:首先是對《資本論》的深化研究。在正式出版三卷本的《〈資本論〉提要》基礎上,深化對《資本論》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主要是《資本論》中計算問題、《資本論》再生産理論以及如何堅持和發展《資本論》。其次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規律體系的創新探索。他運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並以黑格爾的圓圈法,創造性地探索了生産力和經濟規律體系。第三是對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探討。一是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相關的經濟運作問題,一是與發展社會生産力相關的現實問題,諸如人口問題、土地問題、交通問題、環境問題等。

  目前,已屆期頤之年的張薰華,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超過半個世紀,是國內公認的《資本論》研究權威和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曾任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上海《資本論》研究會會長。因其“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在探索經濟規律方面形成獨到學術見解,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議,對推動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傑出貢獻獎。此外,因其教書育人和環境教育方面的突出貢獻,而獲得“全國優秀教師”“全國環境教育先進個人”等稱號。

  領悟與解讀

  《資本論》研究及其學術貢獻

  20世紀80年代以後,張薰華教授從三個方面深化《資本論》研究:

  一是對研究中發現的《資本論》計算錯誤問題的系統梳理。以“繼承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導的對科學研究的實事求是的學風,試對《資本論》三卷中的某些計算問題做了校改”的《試校〈資本論〉中某些計算問題》,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理論界第一次有人敢於指出,馬克思在《資本論》這部光輝著作中也有常人會犯的錯誤。兩年後,他又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關於試校〈資本論〉中某些計算問題》,對爭論進行了嚴肅認真的答辯。後來形成專著《〈資本論〉中的數量分析》。

  二是對《資本論》中的再生産理論的系統梳理和發現。1981年,《〈資本論〉中的再生産理論》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引起學術界的重視,被認為“抓住了《資本論》的生命力的本質”。

  三是對《資本論》的體系化梳理。在《〈資本論〉脈絡》中,運用黑格爾圓圈法,形象展示了馬克思《資本論》的理論體系。

  在沉潛20多年的《資本論》研究過程中,張薰華從中央黨校系統學習肇始,繼而在教學過程中將三卷的龐大內容體系條分縷析,再加以提綱挈領,形成言簡意賅的獨特解讀——《〈資本論〉提要》。在試圖運用馬克思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來研究現實的經濟問題時,他逐漸領悟了馬克思關於《資本論》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及其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並創造性地將“黑格爾圓圈法”應用於梳理《資本論》龐大體系的脈絡,形成了對馬克思經濟學的獨到解讀和闡釋。

  “廣義政治經濟學”

  獨特的經濟學理論範式

  張薰華在“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獲獎感言中談道:“在經濟係閱讀《資本論》時,我注意到馬克思的兩條教導:一條是説馬克思的著作是一個藝術整體,但要達到這一點,只有用他的方法;另一條是指出《資本論》最終的目的在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使目的與方法結合在一起。”因此,當他試圖運用馬克思的經濟學原理分析中國現實的經濟問題時,他就自覺應用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和黑格爾圓圈法,分析各种經濟規律及其現實表現。

  在他看來,《資本論》論述的是關於資本主義商品生産、流通和分配的總過程。商品經濟如果去其資本形式,留下的是關於商品經濟的一般原理。《資本論》研究的對像是生産方式,目的是揭示對象的規律性(經濟規律),方法則是唯物辯證法,即從生産方式的物質內容(生産力)出發,到其社會形式(生産關係),並延伸到這形式的形式(上層建築)。以圓圈的圓圈方法表示就是,內圈是生産力,中圈是生産關係,外圈是上層建築。其邏輯關係是,內圈是內容,外圈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産力的源泉(環境、資源、人口)問題突出,涉及整體圈層能否持續發展,在生産關係中又突出社會主義能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他與時俱進地將以上三個圈層細分為六個層次,即每圈內容又分為兩個層次,由內而外依次是:源泉、生産力、商品所有制(市場經濟)、要素所有制(私有或公有)、政治法律制度、意識形態。

  他認為,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産關係(形式),而且要研究生産力(內容)。為此,他深入地研究了生産力系統,形成了對社會生産力結構的獨到見解,提出了社會生産力結構體系的獨特範式。

  生産力是一個多層次的系統,這個系統由生産力的源泉、自身和結果共同組成。生産力的根本源泉是人力和自然力,然後是由之派生的科學技術力。自然環境為生産提供資料,人口資源為生産提供勞動力,科學技術力量則滲透在它們之中。只有科學技術的滲透,才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産力。生産力的提高意味著投入同量勞動能産出更多産品,於是反比例地表現為單位産品所包含的勞動量減少。又因為産品可以分為必要産品和剩餘産品兩大部分,剩餘産品的出現和增加也是提高生産力的結果,它通過積累又反過來成為發展生産力的新的源泉。生産力就這樣迴圈不已,呈現出螺旋形的上升運動。

  《生産力與經濟規律》就是按照這樣的理論邏輯建構起來的。該書以社會生産力規律為核心的圓圈,從內圈到外圈,有層次地描述了科學的經濟規律體系。正是通過運用馬克思的方法建構的這個經濟規律體系,他揭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學理論範式。

  改革開放參與者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與應用

  改革開放以來,張薰華憑藉其紮實的《資本論》研究功底,“一路深入到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産力)及其源泉(人口、資源、環境),另一路則探索其社會形式(生産關係以至上層建築)”。對於物質基礎的研究,形成了獨特的社會生産力結構體系的範式;應用到現實經濟問題的研究,産生了在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諸多研究成果;對於社會形式的探討,則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諸多領域獨特的觀點,包括被譽為“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八大創新”之一的土地批租論。

  1.“我國土地管理體制改革的最早倡導者和傑出貢獻者”:土地批租論

  張薰華是國內學術界第一個提出“土地批租”問題的學者。正是他關於“土地批租”的論文,催生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土地批租”政策,為中國土地批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6年10月,上海市頒布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土地使用管理辦法》,第一次對土地進行有償使用。1987年9月,深圳市敲響了土地拍賣第一槌,以協商議標形式出讓有償使用的第一塊國有土地。1988年4月,全國人大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的後面,加上了“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此後,“土地批租”成為全國各地經濟發展的普遍形式,也拉開了中國持續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帷幕。

  2.“我國農業的一次思想革命”:林農牧漁副排序的生態意義

  張薰華在所著《生産力與經濟規律》(1989)一書中指出:過去將農業內部構成以及與之相聯繫的副業按重要次序排列為農、林、牧、副、漁,不夠科學。農業應是生態農業才有發展前途,森林是生態系統的支柱,沒有“林”,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就沒有農、牧、漁的發展。因此,“林”應放在首位。至於工副業非農業正業,應在末位。所以,比較科學的次序應是林、農、牧、漁、副。這一觀點被認為是“我國農業的一次思想革命”,“林字當頭,搞好農業”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抓住了《資本論》的生命力的本質”:“體制創新論”

  張薰華用“黑格爾圓圈法”將生産力、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邏輯關係展開為圓圈的圓圈,其中生産關係的圓圈又展開為兩個圈層,即商品所有制(市場經濟)和要素所有制(私有或公有),這樣,就從理論上論證了市場經濟也可以與公有制相結合,從而破解了市場經濟姓資姓社的難題。

  關於如何進行體制創新,他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在他看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是價值規律,價值規律則表現為價格,表現為貨幣的運動。金融是融通貨幣資金的活動,它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的龍頭。所以,體制改革的源頭在金融與地産改革。

  4.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生産力源泉理論的視野

  張薰華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關注人口問題的。和一般的研究不同,他把人口發展規律作為經濟規律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來研究,從社會生産力發展的視野來分析人口問題。他從生産力的技術構成制約,分析了我國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的必然性。深入到生産力的源泉來研究生産力和經濟規律,很快就涉及資源和環境問題。他首先注意到土地資源問題,提出“保護城鄉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後來,又系統分析了生産力視野的環境問題。在近年發表的成果中,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已然上升為生態文明和人口資源環境的法律規範問題。

  學問與人生

  治學理念、治學方法和理論勇氣

  張薰華十分認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説的,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是以也把“賤尺璧而重寸陰”作為座右銘,並以此教導學生和晚輩。

  也許正因為如此,1952年院係調整後,他主動提出返回教學科研崗位,開始了他的學問人生之路。中央黨校三年深造,讓他和《資本論》結下了不解之緣,沉潛數十載,碩果纍纍,成就斐然,終成一代大師。作為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世界馬克思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稱號,實至名歸。

  張薰華是按照馬克思《資本論》的經濟學理論和唯物辯證法來指導他的研究的,又創造性地運用“黑格爾圓圈法”來解讀《資本論》這個“藝術的整體”,還應用於研究現實經濟問題。同樣地,在如何對待學術研究問題上,他也服膺于馬克思的治學理念和治學方法,並加以遵循和踐行。

  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中,張薰華並沒有把《資本論》當作教條,而是當作能夠用於分析中國現實經濟問題的科學方法。正是運用馬克思的方法,他形象地解讀了《資本論》這個“茫茫森林體系”,而且梳理出適用於現代經濟運作的規律體系;也正是運用馬克思的方法,他在剖析中國現實的經濟問題時遊刃有餘,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自成其理,自成體系,終成富有創新性的一家之言。

  當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創新性的一家之言,是需要理論勇氣的。1980年校改《資本論》的某些計算問題時如此,1984年提出借鑒香港土地批租政策如此,1987年否定沿襲已久的農林牧副漁排序時還是如此。不過,這也正反映了他所崇尚的馬克思的科學精神。他曾指出:“科學按其本性來説只承認事實和規律,它不崇拜任何偶像,它使人們厭棄迷信和愚昧,勇於探索、開拓和創新。”“作為經濟理論工作者,應該具有科學態度,不做風派人物;應該具有理論的勇氣,不做阿諛奉承之輩。”

  他認為,科學的經濟學應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長。“如果簡單地全盤否定當代資産階級經濟學,説它全是庸俗的,或者無知地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説它早已過時了,都是非科學態度。爭鳴應實事求是地鳴其長避其短,薈萃人類精神勞動的成果。”他還認為,經濟理論工作者應科學地對待自己。“作為一名經濟理論工作者,不僅要依據科學理直氣壯地與別人爭鳴,而且要勇於自我批評。認識有一個過程,往往是由錯誤到正確、由片面認識到全面認識的過程,這是正常的。對此,馬克思和恩格斯也為我們樹立了好的榜樣。”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