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江蘇東臺:為鳥讓路 做好生態“加減法”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8-28  責任編輯:信子維

  在江蘇鹽城東臺市,有一處珍稀鳥類的“國際機場”:條子泥濕地。嘴伸在地裏左右鏟食的是勺嘴鷸;頭戴黑冠、眼睛晶亮的是黑嘴鷗……每當潮水退去,各種泥螺、沙蠶、白蝦顯現,鳥兒歡快地飛來,在這裡繁衍生息。

  在去年的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産,遺産地包含條子泥濕地。在經濟利益和生態環境的選擇題上,當地人沒有猶豫,退漁還濕、停止圍墾、加大修復,他們把這處鳥類家園,作為送給子孫後代的珍貴遺産。

  讓鳥“用翅膀投票”

  7月25日,一隻勺嘴鷸在條子泥濕地的灘塗上快速小跑。它左右搖擺,不時用狀如勺子的嘴巴鏟進淺水裏,發現食物迅速拋起,再用嘴巴接住。這是今年當地攝影師拍到的第一隻南遷勺嘴鷸,標誌著它們開啟了秋季大遷徙的序幕。

  勺嘴鷸目前在全球僅有500隻左右,有“鳥中大熊貓”的美譽。“珍稀鳥類,更會用‘翅膀投票’,要求高著哩!這兩年條子泥魚蝦貝類越來越豐富、環境也不斷變好,我們鏡頭裏的小傢夥們才越來越多。”生態攝影師李東明説。

  7月中旬,數千隻黑尾塍鷸棲息條子泥濕地;7月下旬,大批大濱鷸遷徙至條子泥濕地,成為南遷候鳥的“探路鳥”……盛夏時節,白腰杓鷸、斑尾塍鷸、半蹼鷸、黑腹濱鷸、紅頸濱鷸、環頸鸻、蒙古沙鸻等候鳥相繼來到這裡停歇、聚集覓食,為南遷補充能量。

  作為濕地的“旗艦物種”,候鳥種群多寡、遷徙路線的變化是檢驗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自然指標。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鸻鷸類候鳥的重要停歇地之一,條子泥濕地支撐了多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是世界上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每年幾百萬隻鳥兒在這裡棲息、停留。好多候鳥都要在這談了戀愛、生了娃才離開。”李東明笑稱。

  珍稀候鳥青睞條子泥,源於當地對環保的堅持。2019年,在第43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為我國第54處世界遺産,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産空白。“勺嘴鷸控”、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羅克福德在會上代表鳥兒表達對中國的衷心感謝:“在過去的時間裏,你們對濕地保護的遠見、抱負和承諾令人震驚,無人能及。”

  減法:對環境有害,再賺錢也不能幹

  鳥類“辨”環境、“識”産業,遷徙地空氣、土壤、水質、産業佈局等因素,直接影響其駐足時間的長短。

  “海岸線便是黃金線”,在不少地方,臨海的優勢一般會被轉化為發展重化工産業優勢。但東臺將85公里海岸線當成了“生命線”。2005年,東臺市通過《關於同意<嚴禁化工等污染項目進入沿海地區議案>的決議》。東臺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崔慶明説,這成為海岸線最好的“護身符”,十幾年來沿海未開工任何化工項目,為保護候鳥棲息地奠定了基礎。

  在鹽城下轄的區市縣中,東臺的各項經濟數據位於前列。面對“保先”壓力,東臺並不為化工可能帶來的亮眼數據所動。“放棄化工GDP,堅守著太平洋西岸未被污染的濕地,事實證明我們的堅守是對的。”東臺市沿海經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早年間,當地人並不理解保護候鳥及其棲息地的重要性。李東明説:“十幾年前,為了讓漁網為鳥讓路,我們沒少和灘塗上的漁民吵架、打架。那時候他們不懂,張著漁網也是為了討生活。但是現在,很多村民、幹部都學會了辨鳥、護鳥。”

  條子泥所在的弶港鎮,有不少小漁村,村民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隨著申遺和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村民積極響應政府“退漁還濕”號召,退出圍墾魚塘達1萬多畝,並建立巡護隊,保證保護區內沒有違法違規養殖。為保證漁民生活,當地也出臺補償政策,累計投入3600萬元。

  根據生態攝影師孫家錄的觀察,今年在條子泥濕地觀測到的勺嘴鷸數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三分之一,黑嘴鷗的巢及巢中的鳥蛋也比去年同期要多。“今年觀測到黑嘴鷗一巢産了5枚蛋,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兒。以前,來此的鳥兒産蛋期差不多1個月,今年又延長了一個多月,可能是環境好了,鳥兒膽子也大起來。”孫家錄説。

  加法:算一筆環境保護的“大賬”

  幾乎每天下午退潮後,東臺市沿海經濟區管委會副主任王衛國都要打開手機監控。沿條子泥26公里的海岸線,14個高標準、24小時監控的攝像頭都“連”在手機APP上。打開攝像頭,看看灘塗上密密麻麻的“小黑點”,他感覺安心。

  這套監控設備加上光纖等配套,一共花了200多萬元。相關管理人員表示,每天需多次查看監控,今年曾發現有人進入黑嘴鷗繁殖地拍照,他們立馬趕到勸阻。“萬一把鳥蛋踩破、把鳥兒嚇跑,對我們來説是大事。”

  除了技防,還有人防。57歲的梅從德在海堤邊做巡邏人有幾個月時間,一杯水、一頂帽子、一個擴音器,是他巡查時的“家當”。他負責的區域是遊客下灘體驗區,每天坐在定點位置,但凡發現有遊客可能要走進鳥類活動區域,他就拿起擴音器喊一嗓子“鳥類保護區,禁止下灘”。像梅從德這樣的志願者有近20人,他們和邊防、公安、交巡力量等一起,對有可能影響濕地管護和鳥類安全的捕撈、施工行為及時進行糾正。

  為解決漲潮時水鳥無家可歸的現象,為它們提供棲息覓食的場所。東臺市沿海經濟區每年花近60萬元向江蘇省沿海開發集團租下720畝魚塘,將水抽幹,作為鸻鷸類鳥的高潮位棲息地,並花約30萬元租下該集團400多畝魚塘,作為燕鷗類鳥的繁殖地。

  如今在條子泥濕地,岸邊的石頭已被規整,觀鳥平臺已從最早的一條破舊漁船,過渡到一間小木屋,再到如今配齊茶水、休息區的4個驛站。“最佳地點建最佳觀賞點,遊客方便舒心,還不打擾鳥類活動,也能更好地保護環境。”李東明説。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是算一筆大賬還是算一筆小賬?“世界自然遺産是個金飯碗,我們既不能把金飯碗給砸了——保護要到位,同時也不能捧著金飯碗去討飯吃——進行適度利用,這就是大賬。”王衛國表示,保護好世界自然遺産地,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當好世界自然遺産的“守門人”。因為他們相信,環境好了,迎來的絕不僅僅是停棲的候鳥。(邱冰清 王玨玢)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