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關注民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辦公室變“公共客廳” 上海“家門口”服務大變樣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8-13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網上海8月12日電(馮麗 羅沛鵬 實習生熊多多)“嚮往的生活”是什麼樣?是“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般的環境宜人,是“鄰睦風亦暖、家和人自康”的鄰里融洽,還是“辦事像網購”一樣的便捷……在上海各個街道、社區,依託建在“家門口”的服務體系,人們“嚮往的生活”正逐漸成為現實。

  鮮花簇擁、綠樹環繞、老幼各得其樂,家門口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在上海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區共治共用的過程中,浦東新區的東一居民區是這一實踐的案例之一。建於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的東一居民區是上海普通的老小區,如今不僅新添了“家門口”服務旗艦站,212項“大事小情”受理下沉到社區,還力推“三會”民主自治制度,成為上海社區治理的新樣本。

  昔日的辦公室,如今成了居民們的“公共客廳”

  走進東一居民區的“家門口”服務旗艦站,整潔明亮的客廳映入眼簾,幾位阿姨正圍坐在桌子旁聊天,時有歡聲笑語傳來。往裏走,可以看到溫馨安靜的健康小屋、設備齊全的黨群活動室,再步行至二樓,排練室、閱覽室正“開門迎客”,推開玻璃門,花香撲鼻而來,花園平臺呈現眼前……很難想像,這個不見傳統辦公室蹤影的服務站,正是東一小區居委的辦公地點。


  許多阿姨正圍坐在桌子旁聊天,時有歡聲笑語傳來。新華網羅沛鵬 攝

  辦公室去哪兒了?“流動辦公”的東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周海俠介紹説,“家門口”服務站的溫馨場景是“辦公空間趨零化,服務空間最大化”的工作成果。

  “原來,我們書記、主任都有自己的辦公室,社工也有固定的辦公區域,但在打造家門口旗艦站的過程中,我們的辦公區域完全‘趨零化’了,就是為了把更多的空間讓出來,為居民提供更多的活動場所。”周海俠表示,服務站的電腦已全部實現共用,隨便打開哪臺電腦都能辦公。居民來到服務站時,一進門就能和書記、主任面對面交流。“剛才聊天的那些阿姨是社區的常客,沒事就來這裡坐坐,服務站就像社區的‘公共客廳’。 ”

  綠植與書籍為服務站一隅增添溫馨與詩意。新華網羅沛鵬 攝

  説到辦公空間改造後的適應過程,周海俠回憶説:“剛開始肯定是不習慣的,好像沒有自己的歸屬。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們就完全適應了。”

  “以前好像有距離感,現在這個空間打開後,和書記、主任都感覺特別接近。”正在服務站活動的葉阿姨説,“平時想搞個活動,只要跟書記打個招呼,工作人員就會做好準備,什麼時間都可以來,像自己家的‘客廳’一樣。”

  “遠端幫辦”升級,212項事務在“家門口”就可辦理

  近年來,上海市不斷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在此基礎上,浦東新區進一步將社區事務受理中心的212個事項下沉到“家門口”,居民只需步行幾分鐘,不出小區即可在服務站辦理各項業務。

 接入陸家嘴“家門口”資訊服務平臺,辦事更便捷。新華網馮麗 攝

  在小小的東一服務站,新版社保卡申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就醫記錄冊申領……居民們經常需要辦理的大事小情在家門口就能完成,不必再“時間浪費在路上”。值得一提的是,浦東新區于2018年啟動的“長護險”試點工作,專門服務失能失智老人,現在也可在服務站進行申請。

  “現在像醫保卡等服務項目家門口都有了,真的為我們居民提供了很多方便!”居民施阿姨前幾日來到東一服務站,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順利辦完個人事務。

  家門口的另一個變化,就是服務內容更精準、更接地氣。陸家嘴街道白領租戶多,針對居民白天工作忙的特點,最近,服務站貼心地配備了24小時自助服務機器,並同步在門外搭建小型自助服務空間。“這樣即使服務站晚上關門了,晚下班的白領也可以來到服務點位,進行一些醫保、政務方面的自助服務。”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社區自治辦公室主任聞捷説。

  自助服務機為市民提供全天候服務。新華網羅沛鵬 攝

  無論是“遠端幫辦”,還是自助服務,秉持的都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而陸家嘴街道只是上海千百社區治理的一個縮影。

  “三會”加持,基層民主自治煥發出新色彩

  老舊小區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共空間堆滿裝修垃圾無人打理、居民樓迫切需要加裝電梯……諸如此類問題,影響著小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想要協調,有時候卻因為住戶意見難以協調一致,導致問題被擱置。

  在東一居民區,近年來,這些困難正在居民們的共同努力下被逐一解決。上海市在全市範圍內大力推廣的“三會”制度,在此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會”制度走進社區,“家門口”的人情味更濃了。新華網 發

  “這些屬於小區的公共面積,所以要經過小區居民的民主決策才能決定。從2019年開始,我們居民區成功運用聽證會、協調會和評議會實現了社區的共商共治。”聞捷表示。

  “三會”制度走進社區後,肉眼可見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昔日頂樓的建築垃圾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自發精心打理的“自治花園”;垃圾管道井退出歷史舞臺,周圍的住戶不用再被臭味困擾……東一小區的居民們,感受到的是生活環境實實在在的改善。

  社區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坐一起“頭腦風暴”。新華網 發

  “沒有老百姓的參與,是談不上小康生活的。”聞捷認為,通過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過程,居民會對小區更有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且能夠為家門口服務注入更多活力和靈感。“三會”制度步入正軌,上海的社區自治能力又更進一步。

  從家門口服務體系到精細化管理,從政務服務下沉到“三會”民主決策機制,在上海,社區共治共用的未來已來,政府、社區工作者和居民上下聯動、齊心協力,為千家萬戶營造了“嚮往的生活”。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