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貧困山鄉的未來——貴州“組團式”教育扶貧見聞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8-11 責任編輯:信子維 |
新華社貴陽8月10日電 題:托起貧困山鄉的未來——貴州“組團式”教育扶貧見聞 新華社記者駱飛 冗雷村是坐落在麻山腹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長寨鎮的一個貧困村,再過幾天,18歲的黃明孝就將收到他夢寐以求的錄取通知書。這個冗雷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走出來的布依族男孩,心中目標是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成績優異的他信心十足。 三年間,長順縣整體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圓夢大學,越來越多打算到外地讀書的學生選擇回來。“組團式”教育扶貧改變了一個貧困縣孩子們的命運,更托起山鄉發展的未來。 他們因何而改變 黃明孝的同學梁紅福,家在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長順縣代化鎮打朝村。走進他家簡陋昏暗的磚房,沒幾件像樣的傢具,貼滿墻的獎狀卻特別顯眼。上初中時,他的父親生病去世,不久母親又患上精神疾病,貧寒家庭雪上加霜,只能靠低保度日。 “最難的時候也不想放棄讀書,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梁紅福説,考上高中,學費、住宿費都免了,各方力量也在持續不斷幫助,他今年高考考出了好成績。“想走出大山,到外地上大學,將來改變家裏的貧困狀況,也能為家鄉做貢獻。” 他們就讀的班級超過一半學生來自貧困家庭,而今年高考成績都過了一本線。班主任陳楊感慨,教育扶貧給這個貧困縣唯一的高中帶來看得見的變化。 長順縣民族高級中學的變化,源於這3年貴陽市教育局組團幫扶長順縣,將省會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引入貧困縣。貴陽六中、貴陽民族中學、貴陽實驗三中攜手幫扶長順民高,貴陽市26所優質學校與長順縣25所學校結成“姊妹學校”,貴陽教科所136名專家與長順縣42名骨幹教師結成幫扶對子,全方位、立體式幫扶。 組團幫扶強內核 1年前,從長順縣貧困家庭走出的楊璐薇,第一次離家來到百公里外的貴陽實驗三中,在這裡開啟3年高中生活。她不是跨縣“擇校”,而是成為學校特殊“長順班”的一員。 “在省級示範高中設立貧困縣專班,3年後回縣裏參加高考,讓貧困縣的孩子有機會享受全省最好的教育資源。”貴陽實驗三中校長石艷梅説,這樣的探索既能改變山區孩子們的命運,更將為貧困地區未來發展播種希望。 “組團式”教育扶貧在長順縣進行了諸多探索:通過“智慧課堂”遠端指導教學,縣裏的老師和省級名師同步上課“無縫對接”;在貧困縣中小學設立科技課堂,大山裏的孩子第一次捧回全國性科技創新大賽獎盃;培育校園足球隊,不僅首次獲得全省中學生運動會冠軍,還幫助不少孩子通過足球特長考上理想大學。 “過去教學管理水準比較薄弱,中考成績優異或家裏有條件的孩子,都到周邊縣市或貴陽讀高中。百姓對教育沒信心,發展怎麼會有希望。”貴陽六中校長魏林説,貴州兩個頂尖名校長工作室在長順設立工作站,長期派駐管理和教學人員駐校,全方位引入先進教學管理模式。教育品質提升贏得了百姓口碑,外流生源漸漸回來了。 “借梯登高”彌合鴻溝 在脫貧攻堅中,貴州探索“組團式”教育扶貧模式,由省內有關部門或對口支援省區,根據貧困縣教育幫扶需求,匯聚各方力量,專門針對一個貧困縣或一所薄弱學校實施管理輸入、示範引領和培訓指導,進行“重塑性”“植入式”幫扶。 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介紹,通過東西部協作、省內幫扶等手段,開展聯合辦學、設立分校、開設教學班、師資培訓、校長挂職、學科建設等,截至去年底,貴州66個貧困縣2632所鄉鎮中心校以上學校與東部協作幫扶城市或省內優質學校結成“一對一”幫扶關係,實現全省農村中小學校“組團式”教育扶貧全覆蓋。 “教育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事,教育水準提升也是一個地區未來振興發展的核心動力。”長順縣委書記高曉昀説,脫貧攻堅夯實了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硬體,但教育內核依然薄弱,彌合鴻溝必須“借梯登高”。 貴陽市教育局局長周進説,通過“組團式”教育扶貧,精準施策,補弱項、強短板,能夠不斷提升鄉村教育造血功能,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