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模範>
致敬“大慶好人 ”用善良的執念守住一座城的溫暖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8-06  責任編輯:信子維

  當身邊有得大病的人沒錢看病,有人只做看客,有人已經慷慨解囊了;當路邊的老人摔倒,有人猶豫“扶不扶”的時候,有人已經衝上去了;當家徒四壁的人吃上頓沒下頓的時候,有人已經把米麵糧油裝上車出發了……

  百湖之城,是一座充滿大愛的溫暖之城,萍水相逢甚至素昧平生的人出手相助,慰藉了多少個人生旅途中的孤寂靈魂,也讓很多尚未參與其中的人,直呼“人間值得”。

  8月3日,記者採訪了大慶市多位常年做慈善、公益的愛心人士,有些人的名字人們早已耳熟能詳,有些人壓根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但不論怎樣,記者都願意賦予他們一個美好的名字——“大慶好人”。

  “吳先生”捐款的N次方 

  吳先生名叫吳洪儒,今年59歲了。其實記者和他一直沒有見過面,通過幾次電話都是他要幫記者報道的捐助對象。

  第一次和吳先生通電話,是記者在哈爾濱市一家醫院的採訪中,晚報發起了救助大慶第十中學一名高三重病學子的倡議。吳先生得知了這名學子的事兒,當即捐款2000元。

  後來,記者每次寫救助的報道,都能“如約”接到吳先生的電話,電話中從來都是那一句“喂,陳記者嗎?怎麼捐款?”吳先生的話簡單、直奔主題,從來沒有過多的話語。

  吳洪儒的老家在富拉爾基,在我市南一路上賣焦炭已經20多年了。以前,焦炭生意不錯,吳先生捐款總是2000元起,後來,買焦炭的人越來越少了,日子也變得清苦起來,他每次至少捐1000元,從不止息。“我是晚報的老讀者了,我就信任晚報,晚報報道的需要救助的,我都會捐款。”吳先生的話,讓記者莫名感動。當記者問他為何這麼多年一直在做慈善時,吳先生淡淡地笑了:“我有自己的信仰,我們全家人都是,賺的錢就捐出去。”話説得雲淡風輕,好像在講與己無關的事。但實際上,吳洪儒自己節衣縮食,生活十分簡樸。有時記者會“勸”他:“少捐點兒吧,您賺錢也不容易呀!”可是,吳洪儒卻説:“我能吃飽就行,要多做善事!”

  他“接棒”奶奶的一顆善心 

  蘇保志能正面接受記者的此次採訪,記者也沒有想到。多年來,他幫助的人不計其數,捐出去的錢要以百萬計,但是他卻從不肯以“真面目”示人,不是讓下屬去送錢,就是只留個姓。

  今年48歲的蘇保志,是大慶華聯尚品的老闆。身邊的朋友提起他,幾乎清一色都會説:“他那個人特別好,這麼多年不知道幫了多少人。”為什麼做慈善堅持了20多年?記者真有點兒好奇。沒想到,蘇總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蘇總説,他老家在瀋陽,對他影響最大的人是他的奶奶。老人家很善良,過去農村日子苦,很多人家一看有要飯的到府就放狗咬,掃地出門,但奶奶卻截然相反。“不僅不趕他們走,還把他們讓進來,給他們做飯吃。”蘇總回憶説。奶奶常教導他要做一個善良的人,1999年來到大慶,蘇保志在薩爾圖做起了秋林快餐。一天,一對沒錢給兒子看病的夫妻引起了他的同情,他掏遍全身把幾千塊錢都給他們了,而那一年是2000年,也是蘇保志第一次“救人”。面對被救助人的一跪,蘇保志一把攔住了,並扶他起來,拍了拍對方肩膀道:“好好照顧孩子!”多年來,遇到需要捐助的人,很多時候他都是一兩萬地捐出去,卻唯獨謝絕了媒體的採訪,他笑著告訴記者説:“我這人臉小,不愛露面。”

  好心的哥默默資助貧困戶 

  宋勇山是一名的哥,多年來,他做的好事自己已記不清了。被車撞傷的市民在路邊打不著車,他不怕被“訛”,毅然停車把傷者扶上車。在車上撿到手機,他都是物歸原主。

  有一次大早上剛開始跑活兒,得知有一名幼童走失,他再也無心開工,直接調頭參與到尋找的隊伍中去,一找就是一天。而這也是記者與宋勇山最初結識的原因。宋勇山説,做公益和有多少錢沒啥大關係,有一顆心就夠了,自己也是普通家庭,但是妻子對他一百個支援。“我們自己有個小圈子,誰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大家都一呼百應。”宋勇山默默資助了一個貧困家庭,經常拉上米麵糧油去扶貧。後來,他又覺得還得“授之以漁”,就拉了不少貨,幫對方開了一家食雜店。

  疫情期間,宋勇山看環衛工的工作比平時還要辛苦,他就自掏腰包買來口罩發給他們,還買來酒精等消毒用品給所在的樓區義務消毒,卻始終不願露“真面目”。説起自己的古道熱腸,宋勇山説,自己還有個“私心”,那就是想為的哥這個職業“正名”,“咱大慶好的哥不少!”

  “神秘”好心人和哥們兒一起做慈善 

  不留姓名、不留電話、不説職業,只問怎麼捐款。前年,記者采寫救助一位高三學子的報道時,這位“神秘”先生,趕到活動現場,將2000元錢送到了記者的手上。

  今年,當記者寫救助4歲墜樓男童的報道時,又是這位“神秘”先生將2000元錢送到了記者的手上。

  面對記者的詢問,這位先生多次婉言謝絕,並説這是他和哥們兒一起捐的。

  他只告訴記者,他是做生意的,哥們也有工作。

  他説,之所以做慈善,是因為當年哥們意外受傷後,也得到了許多好心人的捐助,身體痊癒了就下決心回饋社會,於是就和自己的朋友商量著,要多幫助晚報報道的救助對象。

  這位神秘人説:“謝謝你們的好意,真的不用知道我們是誰。希望晚報能多弘揚正能量,期待更多的人向善。”

  她的心肝寶貝們在“天涯” 

  天冷的時候,她和她的夥伴們牽掛遠在青海的娃們,於是,“慈母”們千針萬線為兒織“溫暖”,上千套帶著溫度的帽子、圍脖“飛抵”青海。

  她叫朱華,在採油四廠五礦三元四隊工作。14年前,她從電視上看到一則公益廣告,從此心繫失學兒童、孤兒,傾盡全力幫他們圓上學夢。

  14年來,朱華和杏北愛心志願者協會中的愛心人士一對一助學,共捐助了386個孩子,她們還給青海的孩子們建起了圖書室、洗漱間、娛樂室,還給孩子們捐了棉被、安電暖氣、科學小實驗室……

  在朱華的影響下,家人和身邊的朋友都加入到了慈善事業中來,她家還被評為了“全國最美家庭”,她也被譽為“情係高原的愛心媽媽”。

  耳濡目染父母的善良之舉 

  這次採訪,註定了是一次“特別”的採訪。一聽是要採訪他們做好事兒的事情,記者被不少“無名英雄”婉拒。

  一位善良的女士,始終不肯告訴記者她的名字,卻不斷幫著轉發擴散需要救助人的資訊。這位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喜歡幫助別人,是受了父母的影響。2000年,她醫生退休的母親經營著診所和藥店,一天,診所來了一個貧困的孕婦,希望在這裡分娩。一細問才知道,這對南方來的夫妻因被老闆拖欠工錢,身上一分錢沒有了。“我母親聽了,給他們拿了2000塊錢,並送他們去了醫院,還給孕婦買了保暖衣物,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父親也是常年幫助有困難的人。其實我做得還很少,不值得一提。”這位女士笑著告訴記者。

  聊談中記者得知,這位女士的朋友圈子,很多都是做慈善的人,得知有人遇到困難,彼此就會在群裏知會一聲,大家就各盡所能幫助他人。

  聽我説“謝謝你,無名英雄!” 

  大慶這座英雄城市,愛與溫暖從不曾缺席。而人世間最好的善良,往往都不動聲色。

  記者從業的10年裏,每每寫救助報道,總是一不小心就會大慶人被“暖”到。施以援手的人,有自己患癌仍捐錢幫助他人的老人,老人家一邊拿錢一邊抱住記者,流著淚説:“快,拿去,救那個孩子”;有沒發工資急著來送錢的大爺:“丫頭,把這兩百塊拿去,等我發了工資,我還捐”;有看似神經大條但溫暖細膩的理工男:“先捐500元,等我發工資再捐,替我轉告那個孩子,快點兒好起來”;有年邁下不去樓等著記者到府取善款的老兩口,有單親媽媽領著兒子來捐款,有帶著孩子去探望孤兒的父母……還有太多不留名甚至不留痕跡的好心人,他們都是“無名英雄”。

  記者的職業使然,自以為自己早就閱透人生,心總會長出厚厚的趼子,可總有一些溫暖不期而遇直抵心靈。給心存善良執念的大慶好人送上最深的敬意,願每個人都能享受人間的溫暖。(大慶日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