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醫療>
特殊的“醫生” 患者的陪伴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30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社北京7月30日電 題:特殊的“醫生” 患者的陪伴

  新華社記者樊曦、蔣志強

  清晨,翻開微信與患者互致“早安”問候,是鄭許芹開啟新一天的標準模式。

  她,是一名特殊的“醫生”。

  與院內醫生不同的是,就職于一家醫療服務機構的鄭許芹被稱為“第二种醫生”,是一位“重疾醫療管家”,為癌症等重疾患者提供各種就醫諮詢。

  這是一個新興的職業。在國外,人們可以通過家庭醫生諮詢關於疾病的建議。在國內,全面、詳細、陪伴式的就醫諮詢還是個逐步興起的理念。

  “得知可能患上重症時,人都是恐慌無助的。他們從沒想到病魔會找到自己,往往措手不及。有的四處找人,在不同醫生不同的建議中徘徊不安;有的上網搜索,誤聽誤信了不負責任的診療建議,匆忙治療,反而耽誤了病情。”鄭許芹説。

  瘦瘦小小的鄭許芹畢業于武漢大學醫學院。打小,父親就希望她找一個“會驕傲的職業”,於是她選擇了醫學,“覺得對家人很有用,也可以幫到很多很多人,人生很有價值。”

  重疾管理的工作涵蓋幫助患者梳理疾病的知識,分析了解病情;綜合醫生意見、治療指南和國內外相關治療動向,提出就醫建議等。

  原發還是有轉移?有沒有基因突變?該不該做PET-CT和基因檢測?每一次檢查結果意味著什麼?下一步該怎麼做?為什麼要這麼做?是該手術,還是先化療或者放化療結合?如何選擇醫院和醫生?……

  “回答每一個問題都要基於對患者病情專業細緻的分析,要確保在病情診斷精準的前提下,尋求適合患者的最優治療方案。”鄭許芹説。

  在鄭許芹看來,醫療的效果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醫患雙方交流的成效。“在不少大醫院,患者太多了,就醫時間太緊,像不少複雜的疾病,有時幾分鐘就要決定是否治療、如何治療,患者不放心,醫生壓力大。”

  在位於北京建國門的辦公室裏,她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焦灼的患者,有的人帶來的病歷資料甚至有滿滿一箱。他們迫切需要找尋前行的方向,哪怕只是有人聆聽他們心底的焦慮。

  每一次,她跟患者交流最少在一個小時以上,“我需要完全站在患者角度上,了解他們的需求,做他們可信賴的家人。”

  這樣的交流並不限于面對面,電話、視頻、語音、郵件,都是雙方隨時交流的渠道。“很多人治療時都是懵懵懂懂,走一步看一步,但是第一步也許就決定了後面的治療。我不能做診斷,但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在蹣跚前行時有一根拐杖、一些依靠。”鄭許芹説。

  陪伴患者的,不只是她,還有她身後的一整個團隊,包括藥學團隊、醫生資源團隊、臨床試驗團隊。他們共同商討,分析患者病情,總結經驗。

  針對一些複雜或者醫生難以定論的疾病,鄭許芹還會牽頭聯繫國內外一流專家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

  “看病的第一步往往決定了最終的治療效果。我所做的就是幫助患者深入了解病情,學習如何看病,幫助醫生高效準確了解患者需求,做到盡可能精準和個性化,幫助患者和醫生一起把治愈率提高到盡可能高的水準。”她説。

  專業知識之外,鄭許芹的特殊之處還在於:最懂患者。

  她曾是一名鼻咽癌患者。“治療結束已經5年了,臨床治愈。我想我的經歷能鼓勵更多的人去積極治療,我也更加明白如何用患者的語言去跟他們交流。”

  患者也會因為她的“懂”而把她當作朋友。“化療之後不想吃飯,家人總是不斷勸他們吃一點。我明白這種厭惡食物的感受,我會告訴他們的家人這是藥物引起的,要尊重患者,要給他(她)一些耐心。”鄭許芹説。

  在她的辦公桌上,放著這樣一塊小木匾。上面鐫刻著醫療界很有名的一句話: “有時是治愈;常常是幫助;總是去安慰。”

  不過,這樣的治愈、幫助、安慰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方互相的給予,這也是這個職業給鄭許芹帶來的回饋和收穫。

  手機裏,她保存了一位患者的留言:“始終保持陽光瀟灑的心態,笑看人生,坦然自在,再活出別樣的美麗,別樣的瀟灑!”

  別樣的美麗,別樣的瀟灑,這些話讓鄭許芹受益良多。

  隨著人們個性化、精準化醫療需求的增多,鄭許芹越來越忙。但她説,醫學教給她的仁心情懷不變,要堅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陪伴好每一個患者,盡我的一點點力量。”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