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實施的公益項目“免費車票”入選全國“社會組織扶貧50佳案例”——一張可能改變人生軌跡的“免費車票”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29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受益學生展示“免費車票”。 以前,因無力負擔交通費用,不少貧困地區的孩子只能走路上學。 布拖汽車站司機吉爾子呷展示“免費車票”。 今年上半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社會扶貧司公佈2019年全國“社會組織扶貧50佳案例”,由共青團四川省委和四川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共同策劃實施的公益項目“免費車票”榜上有名。 這是一個怎樣的公益項目?這張車票起到了怎樣的效果?從2018年啟動到如今,項目實施剛好3個完整學期。近日,記者對“免費車票”進行了調查走訪。 有了“免費車票”後的改變 ◎對於9歲的安小燕來説,以前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一到冬天腳會被凍僵。現在,腳上的凍瘡沒有再發作 ◎對於五年級的吉巴莫次歪來説,有了時間做習題,上學期數學考到94分 ◎對於沈特爾歪來説,以前每天上學的車費是來回14元,“免費車票”資助讓她能夠繼續讀書 A 一項調研帶來的項目創意 2018年時,因無力負擔交通費用、只能選擇走路上學,單邊路途時間大於2小時的45個貧困縣學生超過50% 一張比手掌略長略寬的藍綠色車票,配有副票,正面寫著“學校”和“家”,兩者中間有雙向箭頭連接,背景畫著藍天白雲青山校園和校車。 這就是“免費車票”,正被甘孜州巴塘縣團結小學二年級的絨登澤仁拿在手裏。絨登澤仁家在巴塘縣列衣鄉,距離學校52公里。沒有免費車票的時候,每週一的清晨5點,他就要坐上父親的摩托車,頂著2小時的寒風去上學。週末放學,絨登澤仁需要和同樣住在列衣鄉,甚至更遠的德達鄉的同學一起拼車回家,每人單程車費超過25元。如果沒有拼到車,就只能等父親來接,回到家天早就黑了。 不僅僅是山高路遠的三州地區,位於烏蒙山區的瀘州市古藺縣皇華中學,提到住得最遠的學生,校長周靜也眉頭一皺,“住文風村的那幾個娃娃,每次回家轉車加走路,要折騰差不多3個小時。” 雖然四川目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已經在人口密集的村、鄉鎮全面覆蓋,但是受特殊地理環境的限制,即使從家到學校的公路已修通,但依然有學生上學的路途相對較遠。路上耗時多、車費負擔較大,如此處境的孩子在我省各地各學校零零散散加起來,是一個不小的數目,主要集中在貧困地區和偏遠地區。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原則上小學1至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4至6年級學生以走讀為主,在住宿、生活、交通、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可適當寄宿。 2018年3月至5月,共青團四川省委組織開展調研,涉及當時四川45個貧困縣,調研得到了一組數據,在這些地區,因家庭困難無力負擔昂貴的交通費用,只能選擇走路上學,單邊路途時間大於2小時的學生超過50%,其中超過4小時的佔10%左右,遠遠超過《意見》上所建議的“不超過半小時”。 這是一個新産生的“最後一公里”問題。目前,我省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所享受的資助政策包括“三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以及高海拔民族地區學校取暖補助等,但針對學生上學放學的交通費用及路途安全的關注卻相對較少。 B 一個公益項目帶來的變化 貧困地區孩子上放學時間縮短,經濟負擔減輕,安全得到保障 2018年,“免費車票”公益項目開始醞釀,擬在我省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四大片區”實施。項目計劃為貧困學生提供車費補貼,使貧困學生由走路上學變為乘車上學,縮短上學時間,同時減輕學生家庭負擔。 這個項目由省群團中心、省青基會具體執行,于當年9月項目啟動。截至2020年5月,“免費車票”已先後在“四大片區”的13個貧困縣落地,累計3149名學生受益,在全國範圍內也屬創新之舉。 6月17日下午,在涼山州普格縣民族中學的階梯教室內,來自共青團普格縣委的青少年事務社工吉子阿呷,為該校享受“免費車票”的99名同學,上起了期末考試前的最後一堂交通安全培訓課,課堂內容是如何識別超載車輛和黑車。 同學們上課的時候,該校團委書記黃軍也坐到最後一排靜靜聽著,“這項目是真的好!”學生和老師關於黑車問題的問答互動,勾起了他的回憶。“之前出現過幾次查黑車,發現我們的學生在車上,老師被通知去領人的情況。”黃軍説,現在情況已大幅改善。學校根據獲得項目資助的學生數量,直接包了3輛大車在校門口接學生,然後學生直接被拉到離家最近的鄉鎮再解散,住得最遠的學生在晚飯前也能到家。 回家時間變短,這只是一個變化。普格縣五道箐鄉中心小學校五年級一班的沈特爾歪,是最早一批接受免費車票資助的學生,至今已經三個學期。父親去世後,沈特爾歪隨母親吉布莫次洛住在離學校較遠的螺髻山鎮上,家中只有母親、奶奶,家境非常困難,如果沒有免費車票,用她自己的話説,“可能就不會堅持讀書了”,因為她每天上學的車費是來回14元,一個月300元左右,對於她的家庭來説負擔太大。 可以簡單算一筆賬:以往返次數較少的寄宿制學校為例,一個學生每週回家,每年保守估計往返于家和學校45次,按單程平均交通費40元計算,來回80元,每年用於學生上學放學的交通費達3600元。這還未考慮多子女在讀、路程更遠等情況。而在“免費車票”開始實施之前的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收入脫貧標準為每人平均3300元。 同在五道箐鄉中心小學校讀書的安小燕今年9歲,年紀太小的她對“免費車票”還沒有完整的概念,但孩子知道,自己的腳沒有被凍疼了。以前她上學要走一個多小時,如果是冬天就更糟糕,走過雪地泥地後腳趾會被凍僵。後來坐公交車上學,安小燕腳上的凍瘡沒有再發作。 吉巴莫次歪是5年級2班的學生。以前的吉巴,幾乎不會出現在早自習,哪怕她6點起床,趕到學校也要8點半左右。疲憊讓她的學習效率較低,以前學習成績也很一般。獲得“免費車票”以後,吉巴的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剛剛過去的這個學期,吉巴的數學考到94分,這是老師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時間、經濟和安全,這是“免費車票”帶來的三個顯性變化。 “免費車票”帶來的改變,孩子、老師、家長甚至司機眼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有些隱藏得相對深一些的變化,卻從不同角度展現出“免費車票”獨到的溫暖與體貼。比如,對學校老師來説,“免費車票”意味著很少再有學生早自習後才衝進教室;幾乎每一個受訪的老師均表示,被“免費車票”覆蓋的孩子,成績或多或少都有提高。“上學之路少了風吹日曬,少了時間消耗,少了車費壓力,學習的心境肯定要穩定從容一些。”巴塘縣巴塘中學校團委書記舒益這樣認為。 C 一個需要更多人參與的項目 “免費車票”的資金來自財政補貼和社會眾籌,需要整合各方資源讓項目發揮更大社會效應 “免費車票”的資金來自何處?目前主要是通過財政補貼以及社會眾籌的形式募集資金,與愛心企業合作、網路眾籌等是主要方式。作為一個公益項目,如何更好地籌款來推動發展,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為使社會大眾更加了解“免費車票”,“免費車票”項目組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增強項目的社會影響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確,就是進一步整合各方資源,確保項目發揮更大的社會效應。 6月下旬到7月初,和記者的走訪調查同步,“免費車票”項目組也派出了工作人員,對項目的各個相關實施單位進行了現場或電話回訪。“建議把高中納入進來”“建議讓公交車和大巴車都能接收持票的學生”……回訪中,一條條建議體現了大家對“免費車票”的更多期待。 運作了3個學期,“免費車票”在多個方面發現了需要提高和改進的地方。首先就是惠及人群的問題。目前,“免費車票”惠及的學生,是貧困縣處於義務教育階段且上學路途較遠的貧困學生,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今年脫貧攻堅工作收尾以及部分資助學生畢業升學,在新一輪的投放和覆蓋中該怎麼更精準地遴選資助對象,成為新的問題。 “在消除了絕對貧困以後,相對貧困、因故返貧以及困難家庭依然會存在,這是今後的關注重點之一。”據項目相關負責人透露,項目組還在考慮在合適的點位,選擇一些經濟相對困難但品學兼優的孩子進行資助。 同時,隨著項目覆蓋面越來越廣,對項目運營的人才需求也不斷擴大,比如為孩子們講授交通安全課的老師,特別是在師資力量本就相對薄弱的三州地區,這個隊伍該如何建設?“本地的社工、學校的老師、西部計劃志願者,這些都是我們的重點發展對象。”據共青團普格縣委副書記黃朋介紹,經過和項目組的探討,涼山片區的“免費車票”正計劃把“火苗計劃”納入進來。“火苗計劃”是由共青團四川省委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圍繞涼山州深度貧困地區青少年合法權益維護、移風易俗、禁毒防艾宣傳教育、思想引導等方面開展服務的項目。“因為採取團幹部+社工+志願者的工作模式,這支隊伍的人才專業性有保障。”黃朋説,這種資源整合人才共用的思路,可以成為探索項目人才培養的重點關注方向。(四川日報記者 吳浩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