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模範>
鄉村醫生,用跋涉與堅持守護群眾健康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29  責任編輯:信子維

  【走近鄉村平凡奮鬥者系列之二】

  編者按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在我國廣袤鄉村,有一群人始終在默默堅守,支撐起鄉親們健康生活的希望。他們是人數超百萬的鄉村醫生。為了行醫治病,他們中有的溜索過江,有的背著背簍翻山越嶺,有的騎壞了7輛摩托車,有的忙於疫情防控數月未進家門……如今,隨著脫貧攻堅取得豐碩成果,他們中許多人的工作條件已有所改善,紮根鄉土的心更加堅定。正是這些平凡楷模,構成了我國農村醫療體系的堅固基石。光明智庫邀您一起,走近幾位平凡質樸的鄉村醫生,傾聽他們的故事和心聲。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珠山鎮的醫生穿行在鄉間小路上。新華社發

  “溜索醫生”鄧前堆:37年,當好1200名村民健康守護人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7月22日早8時,怒族醫生鄧前堆在怒江東岸村寨邊搭上一輛農村客運麵包車去縣城,之後轉車趕往昆明,列席雲南省黨代會。

  鄧前堆是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石月亮鄉拉馬底村醫生,至今已在拉馬底村衛生室堅守了37年。曾經是黨的十八大代表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他,去年被中央有關部門表彰為“最美奮鬥者”。這次參加省黨代會,他希望像以往參會一樣多傳遞基層的聲音。

  1983年,初中畢業不久的鄧前堆患上痢疾差點兒病死,後被老村醫友尚葉救治好。友尚葉問他想不想接班,鄧前堆一口答應:“我願意一輩子當村醫!”此後,他跟友尚葉精心學醫,出師後,便獨自一人守護著拉馬底村和鄰近馬吉鄉布旺村小組1200多名村民的健康。

  對鄧前堆來説,最難面對的,是波濤洶湧的怒江上空那長長的溜索。為了給江對岸的村民看病,他滑溜索過江27年。

  令鄧前堆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一個冬夜。當晚,江對岸害扎村小組一戶農房起火,開扒俄老人頭皮被燒傷。鄧前堆得知後,立即背上藥箱,摸黑滑溜索過江,為老人清創、上藥、輸液。鄧前堆回憶説:“當時天太黑了,江面和對岸什麼也看不清,我一心只想著救人,一手持著電筒,一手緊握繩子滑溜索過了江,現在想想還有點後怕。”

  “更早的時候,是用木板作滑板滑溜索過江,人掉進怒江的事經常發生。1987年改成鐵滑輪後,這類事故才少了些,但仍然很危險。”鄧前堆説。

  除了大峽谷的艱險外,最讓鄧前堆焦慮的,是村醫事業後繼無人。他最初當村醫時每月工資只有25元,直到兩三年前才漲到每月千元以上。村醫工作條件艱苦,沒有養老保險,許多衛校畢業的年輕人都不願從事。這些年來,先後有5個年輕人來跟隨鄧前堆工作,但過不了多久都走了。

  無奈之下,鄧前堆只能讓自己唯一的兒子范志新去讀衛校,畢業後回村裏和自己一起當村醫。衣缽終於有人傳承,其他方面也在陸續改善:村邊怒江上終於修起了橋,出診不再需要滑溜索,可以開車了;收入也持續提高,“今年年初又加了500元,我現在月收入能達到2400元。”鄧前堆説。

  今年2月,鄧前堆參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線執勤,在怒江邊的公路上守卡兩個星期,為過往人員測量體溫、登記資訊。餓了吃速食麵,睏了就在車上打盹。在他看來,這是一名醫生應盡的本分。

  “衛生室只有我一個人的那些年,我也曾動搖過。但妻子問我:村裏如果沒了醫生,交通這麼不方便,大家看病怎麼辦?她的話堅定了我繼續堅持的決心。我會記住我的誓言:一輩子當村醫,絕不後悔!”鄧前堆説。

  “背簍醫生”楊剛瓊:把根紮在有泥土的地方

  光明日報記者 李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黃明珠

  “你看這一天,還沒走幾家就已經四點半了。我準備再去8組的劉永風家看看,上次送他的高血壓藥應該快吃完了。”進入汛期,重慶市墊江縣高峰鎮紅星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楊剛瓊依然沒有停歇,每天在雨中奔走,忙著為村裏老人、孕産婦和慢性疾病患者送醫送藥。

  一個背簍,裝滿了藥品器材和健康宣教資料,再加上一根打狗用的木棍。每天,楊剛瓊就背著這個“簡易醫療點”在村裏四處巡診。村裏有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老人,也有失獨老人,楊剛瓊總要到府瞧上一眼才放心。她還常常自掏腰包給有困難的村民送藥品,耐心叮囑該怎麼服用後才離開。

  1964年出生的楊剛瓊,如今已在基層醫療戰線工作33年。她每天忙個不停,有時深夜接到村民電話,爬起來背上背簍就走,從不遲疑。

  “我們都叫她‘背簍醫生’。一天按10公里路算,她33年等於走了12萬公里。”在村民呂小平心中,“楊醫生太不容易了”。

  楊剛瓊還記得,剛到紅星村時,村民預防意識淡薄,開展計劃免疫工作難度很大。她就逐家逐戶核實登記、宣傳引導,家長們慢慢改變了觀念,按時帶孩子去免疫接種。

  走在鄉間,不時有村民和她打招呼。“早些年進村,拿木棍打狗,後來哪家哪戶的狗都不咬我啦,連村裏最兇的大黑狗看到我都要搖尾巴。”如今,楊剛瓊把木棍當成了拐杖,支撐著疲憊的身體。實在累了,就坐在路邊靠著背簍瞇一會兒。

  “現在就醫條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走村串戶的形式不能丟。這種方式儘管原始,但對村民的呵護是最直觀的。我年齡大了,心裏的想法也簡單:有泥土的地方才有根,每天踩在熟悉的土地上,心裏才踏實。”楊剛瓊説。

  “新年大吉別亂跑,感染肺炎不得了。新冠肺炎會傳染,預防好,可避免。”疫情期間,這套楊剛瓊自編自創的防疫順口溜,每天都在紅星村的羊腸小道和山坡丘陵間迴響。

  最忙碌的那段日子,楊剛瓊常常忘記吃飯。她與鎮衛生院的同事挨家挨戶摸排、測體溫、錄數據、發宣傳單,在紅星村累計排查、宣教、測體溫5000多人次,全村無一人感染。

  “以前村衛生室條件簡陋,消毒得用銻鍋燒水煮。近些年,在縣衛健委幫助下,我們配備了診斷床、觀察床、西藥櫃、簡易呼吸器等器材設備。常用藥品和急救藥品儲備更全了,一般的小病我都能搞定。”楊剛瓊笑呵呵地説,“我也算是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見證人了”。

  “回想來時,誰還不是花季少年?沒想到一幹竟是30多年。現在,國家正下力氣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水準,這離不開村醫的推動配合。國家需要我這種有經驗的老村醫,更需要熱血朝氣的年輕村醫。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我們的隊伍,走進新農村,共建新時代。”在日記本裏,楊剛瓊這樣寫道。

  “摩托村醫”賀星龍:“最高興的是,鄉親們人人看得起病了”

  光明日報記者 李建斌

  “前些年,我們這裡95%的病人靠我騎車到府去診治,每天幾乎跑上百里山路,摩托車就騎壞了7輛。”山西省大寧縣徐家垛鄉樂堂村村醫賀星龍感慨,“如今好了,縣裏不僅新建、改擴建了75個貧困村的衛生室,招聘了42名鄉村醫生補充到農村一線,還每月給每名村醫發1000元補貼。這樣一來,既穩定了村醫隊伍,又讓鄉親們看病更方便。”

  賀星龍所在的樂堂村地處黃河東岸,溝壑縱橫,土地貧瘠,全村140多戶人家散落在長達10公里的山坡上。村裏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婦女兒童和體弱多病的老人。

  1999年,運城衛校畢業的賀星龍放棄留在縣城醫院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村裏當了一名村醫。20年來,他以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和使命,24小時待命出診,走遍了28個村莊的溝溝坎坎,用心守護著這裡4600多名村民的健康。

  因深知父老鄉親們生活的艱辛,賀星龍在看病時,除了對病人免收出診費、注射費以外,還對特困戶、五保戶和烈士家屬免收藥費。對家庭困難一時掏不起藥費的群眾,他總是説:“先治病吧,藥錢啥時有了再説!”20年間,賀星龍累計出診20萬人次,免收出診費40余萬元,免收醫藥費5萬餘元。

  距賀星龍家13公里的徐家垛村有位88歲的賀德明老人,年輕時曾參加解放戰爭轉戰大西北。老人患有嚴重的前列腺增生,離不開導尿管。他的老伴和兩個兒子都已過世。十幾年來,賀星龍每隔十來天就要到府為老人更換一次導尿管,從未間斷。老人感動得逢人就誇:“星龍這娃善良實成,真是個好娃!”

  剛剛脫貧摘帽的大寧縣曾是山西的深度貧困縣,但為解決全縣5萬餘農村人口看病難問題,大寧縣下大力氣整合扶貧資金,給每個村配備了標準化衛生室。賀星龍的衛生室如今也“鳥槍換炮”,心電圖、健康一體機、血壓儀、遠端會診等設備一應俱全。

  “現在人手一張醫保卡,鄉親們人人都看得起病了。”最讓賀星龍高興的,是近些年農村醫療狀況的改變。通過遠端會診系統,他既能與北醫三院等對口幫扶的三甲醫院專家進行線上交流會診,也能為村民及時聯繫好外面的醫院外出就診。

  隨著農村醫療條件的改善,賀星龍終於可以歇歇腳,騰出時間來為鄉親們做更多事情。如今,他還擔任樂堂村黨支部副書記,看病之餘主動管起了不少“閒”事:長年照顧著村裏的孤寡老人,送米送面;村裏的路壞了,就挨家挨戶動員,組織青壯年修通致富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賀星龍更是白天黑夜連軸轉。除了給村民看病,他還要在兩個疫情防控檢查點值班,做疫情防控宣傳,為包聯的6個自然村127名返鄉人員測量體溫。由於值班時間不固定,不能按時吃飯,他的老毛病——糜爛性胃炎又犯了。但他卻一直堅守在崗位,守護著鄉親們的生命安全。

  “大漠村醫”汗克孜·玉散依木:為防控疫情,兩個月未進家門

  光明日報記者 王瑟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晨涓

  “你今天感覺怎麼樣?我來幫你測一下體溫。”

  早上9點,汗克孜·玉散依木再一次來到居家隔離人員家中,進行體溫監測。“體溫正常。你們近期不要外出,一人一屋,發現發熱第一時間告訴我。”叮囑完,她又馬不停蹄地趕往下一家。

  汗克孜·玉散依木是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新疆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阿依巴格鄉玉斯屯克庫拉斯村唯一的醫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她一直忙碌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去隔離人員家中消毒,為重點監測人群測量體溫,分發防疫物資,耐心講解防疫知識和相關政策……

  汗克孜·玉散依木每天早上9點就走出家門,前往分散居住的被隔離人員家中,測體溫、問情況,填寫表格上報。經常到深夜一兩點,她才拖著疲憊的腳步回到村衛生室。她的家離村衛生室只有5分鐘路程,但在疫情防控最關鍵的兩個多月時間裏,她一次家都沒回過。

  “我是村醫,守護好全村百姓的健康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繁重的工作,汗克孜·玉散依木沒有任何抱怨。從醫24年來,她幾乎是全年無休。不僅本村村民,就連附近村莊的村民也都知道她的手機號,遇到身體不舒服又不能去衛生室看病時,就打電話給她。不論酷暑嚴寒,只要電話鈴聲響起,有村民需要,她總會立刻背上藥箱走到他們身邊問診救治、送醫送藥。

  “現在國家的醫療政策太好了,村民看病自己不用掏錢,還能享受國家大病救助、慢病報銷等福利。村裏醫療條件也改善了很多,建起了新的村衛生室,我們的收入有了保障。就是現在村醫太少,年輕人太少,我們出去學習的機會太少。”汗克孜·玉散依木笑著説。

  玉斯屯克庫拉斯村有1412人,面積0.95平方公里。有時汗克孜·玉散依木一天要到100多戶村民家裏走訪、宣傳衛生知識。最忙的時候,一天要騎行30多公里;平時,她就靠雙腿,一步步地走到村民身邊。

  堅守著自己的陣地,全心全意服務好村民;自己咽下無數的苦,帶給鄉親們最多的甜。24年來,汗克孜·玉散依木接診患者5000多人,診療8萬多人次。“工作20多年,哪些人屬於因病致貧,哪些人屬於慢病,哪些人得什麼病、在哪治療、報銷多少我都記得清清楚楚。村民離不開鄉村醫生。他們的期盼,更讓我堅定了做一名合格鄉村醫生的決心。我只希望自己能多學一些,多懂一些,讓村民們小病再也不用出村去看。”汗克孜·玉散依木説。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春雷、周仕興、王斯敏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28日 07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