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美麗中國>
音樂陪伴計劃:讓困境兒童獲得堅強的力量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24  責任編輯:信子維

 雲南省滄源縣動董鎮刀董村,音樂陪伴計劃的志願者劉瀚毓在路邊教小朋友彈唱。

  一群音樂陪伴計劃的受益兒童在路上彈唱的時候,路過一片菜地。(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直播鏡頭前,12歲的文忠林有些緊張,他低著頭認真準確地撥動著尤克裏裏的琴弦,帶著6個同學唱起傈僳族的《好友歌》。唱著唱著,文忠林和同學們都鬆弛了下來,臉上開始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這一天是5月31日,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洛本卓鄉子竹村成墻壩完小和雲南普洱市孟連縣芒信鎮拉嘎村完小的幾十名孩子,一起參加了抖音上的“六一困境兒童公益演唱會——童謠時光機”。

  這場4個多小時的線上音樂會,孩子們輪流奔跑著出去吃飯,再跑回來擠在手機前,唯恐錯過精彩的畫面。他們輪番到鏡頭前唱民族歌曲,還把自己拍攝的小視頻放給大家看。

  這是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雲南連心”)專門為今年“六一”兒童節策劃的活動:攜手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抖音,用雲上音樂會的形式,為雲南山區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送上特別的兒童節禮物。

  音樂陪伴計劃是雲南連心2019年推出的一項讓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學習彈奏尤克裏裏的公益項目。

  “尤克裏裏(Ukulele)在夏威夷語中的意思是‘到來的禮物’。”雲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研究助理、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主任蘭樹記説,“我們希望把它作為禮物帶給那些沒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讓他們通過音樂的陪伴尋找到快樂,並從音樂中獲得力量。”

  音樂除了陪伴,還有一種聚合力

  作為專門服務弱勢群體的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雲南連心曾多年將辦公室設在昆明王家橋社區裏。這個社區裏的居民,一半以上都是外來務工的流動人口,這些家庭面臨著不同的問題:輟學、單親、殘疾、收入不穩定、家庭暴力、孩子獨自生活無人照顧等。

  多年來,雲南連心盡一切努力,為社區的困境兒童提供一個“類家庭”的環境:讓他們像一家人一樣,一起做飯、吃飯、洗碗、做作業、聽音樂、看電影、外出集體旅行等。並以一對一的陪伴服務和朋輩支援的小組工作模式,對需要救助的兒童進行家庭陪伴。

  在家庭陪伴計劃中,他們採用音樂治療的方式來救助和治療被家暴的婦女、目睹了家暴的兒童。音樂小組使用的樂器是尤克裏裏。尤克裏裏這種類似小型吉他的樂器,小巧,入門快,只要幾個課時就能學會。

  促成雲南連心將音樂陪伴計劃作為一個公益産品項目化來運作的,是一名叫冬冬(化名)的女孩。

  6年前,冬冬跟隨父母從家鄉雲南昭通市魯甸縣火德紅鎮來昆明打工,他們就住在昆明城郊的王家橋社區。冬冬是尤克裏裏學習小組的一員。

  2014年8月6日,魯甸縣發生芮氏6.5級地震。震後不久,雲南連心的社工們趕往魯甸參與救災。在災區醫院,他們發現了受傷的冬冬。原來,冬冬半年前和家人回到火德紅鎮讀初中,地震中死裏逃生的她,把弟弟、妹妹從廢墟裏刨出來,儘管一家人都倖存下來,但其他親人的去世和地震的驚嚇,使冬冬出現溝通障礙,一直不開口與人交流,直到後來雲南連心社工的到來。社工們給她買來尤克裏裏,鼓勵她繼續彈琴。冬冬輕輕撥動琴弦,醫院裏響起了悠揚的樂聲。

  “這把尤克裏裏在醫院和帳篷區一直都陪伴著她。”曾經參與災後救援的社工張耀煒説,尤克裏裏不僅讓冬冬逐漸恢復過來,也因為她的彈奏,影響了身邊的孩子,帳篷區漸漸有了歌聲和笑聲。

  2019年,雲南連心正式推出音樂陪伴計劃公益項目。在蘭樹記看來,音樂除了有陪伴的作用外,還有一種聚合力。

  “藝術是一種群體性活動,需要很多人在一起,要麼大家一起玩,要麼一些人演一些人看。在社會工作裏面,就叫團體動力,體現出互助的功能。”蘭樹記説,作為一種團體治療,音樂會産生正向的相互感染作用。青少年聚集在一起學習,相互陪伴相互支援,情緒得到宣泄,才藝得以呈現,自我得到鼓勵。

  同時,他認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本來就能歌善舞,他們彈奏和演唱本民族民歌,能讓他們産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從而産生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內在動力。

  在音樂中尋找創造與堅強的力量

  在昆明財盛巷,劉瀚毓的有棵樹樂器店顯得十分不起眼,小小的店面墻上,挂滿了型號樣式不同的尤克裏裏。

  劉瀚毓是音樂陪伴計劃公益項目的發起者和志願者之一。“我也是音樂的受益者。”劉瀚毓從小自閉,沒什麼朋友,直到14歲接觸了音樂才開始試著去和別人交流,並從此愛上音樂。2010年,28歲的他辭去工作,開始專門從事尤克裏裏教學,曾擔任過“雲南青少年才藝推選賽”尤克裏裏評委和指導老師,並榮獲全國尤克裏裏優秀教師稱號。

  2011年,劉瀚毓通過網路找到了和他一樣熱愛尤克裏裏的網友何一博、甜心、張源恒。他們成立了有棵樹工作室,成為昆明最早推廣和培訓尤克裏裏的團隊。

  多年來,有棵樹逐漸成為昆明尤克裏裏愛好者的聚集地。他們的學生最小的4歲,最大的70余歲。他們組織尤克裏裏快閃、劉宗立“尤克裏裏環球之旅”昆明站、琴友聚會、草地音樂會、嗨皮集市等。在他們看來,選擇尤克裏裏,就是選擇一種“充滿陽光、希望、歡樂的生活方式”,“輕鬆愉悅的彈奏給生活帶來海島般的樂觀、活力和開朗”。

  自從音樂陪伴計劃公益項目推出以來,有棵樹成為主要的志願服務隊。很多志願者在有棵樹的帶領下參與到音樂陪伴計劃當中,每週日到王家橋社區教孩子們學習尤克裏裏;還分別前往怒江、普洱、臨滄等地,為當地的教師和孩子提供義務教學。他們發現,無論在哪,孩子們都對這件小小的樂器充滿了好奇和興奮。

  2019年5月,劉瀚毓和雲南連心的工作人員駕車翻越高山峽谷,來到交通還十分不便的瀘水市洛本卓鄉子竹村。這次,他們帶來15支尤克裏裏給當地小學的學生們。

  當他們走進學校時,孩子們一擁而上把他們團團圍住,發出興奮的尖叫聲。在劉瀚毓的指導下,孩子們輪流把手指一點一點按在琴弦上,笨拙而羞澀地彈出人生的第一支曲子。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子竹村的中青年村民大多外出務工去了,村裏許多孩子是留守兒童。他們的普通話説得不好,有的甚至還不太會説漢語。但在學習尤克裏裏時,孩子們展現出極大的熱情和天賦。

  “聽著他們樸實渾厚毫不做作的歌聲,真是一種享受。”子竹村的社工中華才説,這些孩子沒有受過專業的聲樂訓練和音樂指導,但他們唱出的心聲,是大自然最美麗的歌聲。

  中華才的家也在子竹村,他曾經到杭州打工多年。2018年年底,他辭去了工廠的工作,回到子竹村參與到雲南連心的社會工作中來,“希望能為家鄉做點盡我所能的事”。

  儘管社工的工資遠不如在杭州務工時的收入,中華才還是充滿激情地投入到社工的工作中來。他學會了彈奏吉他和尤克裏裏,再到學校教給孩子們。

  文忠林是所有孩子中學得最快的一個,7天就能夠自彈自唱,手指在弦上穩定嫺熟。

  文忠林的父母和哥哥都在廣州打工,兩個姐姐嫁到外村,他和嫂嫂生活在一起。他常常想念遠在異鄉的媽媽。他給媽媽寫了一首歌,歌詞裏説:“故事的小黃花,從出生那年就飄著;童年的盪鞦千,隨記憶一直晃到現在”“颳風這天我試過握著你手,但偏偏雨漸漸,大到我看你不見,還要多久我才能在你身邊,等到放晴的那天,也許我會比較好一點; 從前有個人愛你很久,但偏偏風漸漸,把距離吹得好遠,好不容易又能再多愛一天,但故事的最後你好像,還是説了拜拜”。

  “音樂陪伴計劃的目的,就是要用愛與音樂的力量,幫助山區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讓他們在上學路上、在校園、在家中,音樂可以成為他們的朋友,讓他們不孤單、不迷路,在音樂中尋找到創造與堅強的力量。”雲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副主任張亞賢説。

  只要我還有夢,就會看到彩虹

  為幫助更多雲南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2019年,音樂陪伴計劃上線騰訊公益籌款,受到不少明星、藝人的關注。楊麗萍、小彩旗、AK47樂隊、山人樂隊、扣弦樂隊、KAWA樂隊等和雲南本地樂隊明星發佈視頻支援音樂陪伴計劃;摩登兄弟劉宇寧、辣媽團、火箭101少女、李紫婷粉絲團分別為項目捐款;2019年5月25日,五百里音樂節在昆明舉行,在這個被評選為“中國十大音樂節”之一、西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音樂節上,組委會為音樂陪伴計劃專門搭建了一個小型舞臺,朴樹等多個明星簽名吉他義賣支援該項目。

  截至目前,音樂陪伴計劃已經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普洱市、臨滄市等地開展,400多個家庭600余名困境兒童得到直接服務和長期陪伴,間接幫扶和服務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兒童超過5000人。

  經過一年的教學,社工和志願者們發現,尤克裏裏給山區孩子帶來了歡樂,為他們枯燥的課餘生活增加了色彩,音樂甚至還改變了一些孩子的性格,讓他們從羞澀不善於表達和交流,變得積極、樂觀、開朗。

  一年來,有的孩子組建了自己的樂隊。臨滄市滄源縣的刀董村,鮑葉菲、李秋曦、李天福三人組小燈泡樂隊抱著尤克裏裏彈唱的畫面,成為今年抖音上“六一困境兒童公益演唱會”的封面。

  有的孩子還把自己演唱的歌曲和拍攝的村寨生活,發佈在快手和抖音上,文忠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最愛唱電影《青春派》的主題曲《我的天空》:“原來黎明的起點,就在我的心裏面,只要我還有夢,就會看到彩虹,在我的天空。”

  “我們不能陪伴他們一輩子,我們教他們彈奏和創作歌曲,就是希望音樂的啟蒙,能在他們未來人生道路裏多一個陪伴,多一分面對困難的力量。”張亞賢説。(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文淩)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