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模範>
教授“俠侶”捐千萬元助學,深藏功與名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24  責任編輯:信子維

崔崑夫婦在書房一起觀看早年演唱俄文歌曲的視頻。 本報記者李偉攝

  7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崔崑夫婦捐資400萬元,設立“新生助學金”。整個捐資沒有儀式,留影照都沒有拍,老人專門叮囑“不要宣傳”。

  但消息還是于近日在校內傳開,再次感動了喻家山。從2013年至今,崔崑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捐資助學已累計達到1000萬元。

  一對年過九旬的教授夫婦,深藏功與名,一擲千金,捐出一生積蓄,堪稱俠侶義舉。經多次做工作,崔崑夫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一件襯衣穿30年,三筆捐千萬助學金

  在近3個小時的採訪裏,談及捐款之事,老人一直表示:“沒有什麼,就是待遇還不錯,兩個老人又沒什麼花錢的地方,年紀大了,手頭有積蓄,做些對社會有益的事。”

  談起金錢,風輕雲淡。其實,兩位教授在科研領域勤奮治學,在生活中十分勤儉,並非“土豪”。在崔崑夫婦位於華中科技大學校內院士樓的家中,記者看到,兩位九旬老人仍然自己做飯,山東出生的崔崑負責掌勺燒菜,來自廣東的老伴負責理菜燉湯,分工明確,飲食與武漢普通老人無異,清淡、不講究吃喝。

  崔崑一件襯衣穿了30年,曾因媒體報道,引發公眾關注點讚。採訪時,崔崑不以為然,他還給記者展示了一件“自認為很新”的夾克。“這件才只穿了十幾年,都還能穿,為什麼要買新的呢?”他説。

  崔崑回憶起2013年第一次決定捐資助學的初衷。“當時,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另外我們也看到網上講,楊絳先生把自己和錢鐘書的稿費和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受此啟發,我們倆也決定把積蓄拿出來捐資助學,為社會做點貢獻。”

  2013年,崔崑和夫人朱慧楠、女兒崔明玲共同捐資420萬元,在學校設立“勤奮勵志助學金”,額度每生8000元。學校學工處有關負責人解釋説,以崔老師家裏的積蓄,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崔老和家人就做了一個計劃,捐款在5年內完成。

  作為教職員工,這樣大額的捐贈,在學校歷史上極為少見。有人建議以崔崑夫婦兩人的名字為助學金命名,被二老謝絕。此事,一直到捐助完成的當年,才被公眾得知。2018年,兩位老人又拿出180萬元,再次注入“勤奮勵志助學金”。

  直到今年7月3日,兩位老人決定再捐資400萬元,設立全校“新生助學金”,兩位老人計劃用4年時間完成這筆捐助,捐到崔崑院士99歲。採訪中,提起這個決定,兩位老人仿佛在談一件極為普通的事情。朱慧楠教授説:“崔崑,我們還是爭取3年內吧,趕緊搞走(這筆錢)。”

  記者還在無意中發現,疫情期間,兩位老人還交了一筆100萬元的特殊黨費。對此,兩位老人表示,疫情期間,中央英明決策、生命至上,醫護人員逆行冒險救治病人,很受感動。兩人住在學校,學校也很關心,定期有人來送日常所需,解決了後顧之憂。在新聞上看到黨和國家領導同志帶頭捐款,兩人就想著也盡一份力。

  經歷相似心有靈犀,決定捐款一拍即合

  為了幫貧困生真正解決問題,兩位老人對於如何設計資助人數、額度,都有自己的打算:他們考慮了貧困生的比例,每筆8000元的金額則是參照國家獎學金的標準,加上最新一筆新生助學金,全校將有超千人獲得資助。

  “捐款的事兒,是誰提的?花了多久時間商定?”

  面對記者的疑問,兩位老人幾乎同一時間脫口而出,“不用怎麼商量。”

  原來,崔崑夫妻兩人學歷相當、經歷相似,遇到大事都有共同的看法,對於捐助學金一事,不用過多商量,一拍即合。

  兩位出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老人,都經歷過日本侵華戰亂,小小年紀就顛沛流離。朱慧楠是家中老大,曾背著妹妹,一家人流離失所。有一次,他們剛從藏身的防空洞出來,下一分鐘,那裏就被日軍飛機炸毀了。

  為了讀書,年幼的崔崑在父親支援下,一路從山東扒火車,輾轉流浪80多天前往成都考大學。最終,憑藉優異的成績,崔崑考取了西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機械系。

  瘦小的崔崑,還到稻田打農藥,打工賺學費。如今回憶起來,他覺得打工能管吃管喝,很滿足。讀書時,學校裏過節還能吃上回鍋肉,他也感到非常幸福。

  經歷過百般錘鍊的崔崑,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投身到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的創建中。崔崑在哈工大讀俄語預科班時,遇到了來自中山大學的朱慧楠。他們在同一個班,一個是班長,一個是學習委員,兩人有相似的經歷,惺惺相惜,最終攜手走到一起。

  “國家培養了我們,設立基金資助困難學生是我們的初心。”兩位老人耳聰目明,頭腦清晰,對於時間鏈條的記憶尤為精準。他們回憶起過去的艱難歲月,更感慨現在的幸福生活。如今兩位老人已學會網購、使用電子支付,並不刻意守著清苦生活。“學會了網購,對老年人來説,生活太便利了,生活還是要搞好,不能虧待身體。”

  談及長壽的秘密,兩位老人不約而同地説:心態要好,不要計較,助人為樂。正是出於對貧困家庭孩子讀書不易的共情之心,兩位老人決定捐助來自貧困家庭,品學兼優的學生。

  回憶過去,崔崑説,自己這一輩人經歷過遭人欺侮的戰亂,見證了新中國在一窮二白中求發展的過程,大家都懷著“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仰。

  1958年,他被公派前往當時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專業大學——莫斯科鋼鐵學院,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兩年的留學生涯,讓他將特殊鋼定為日後的研究方向。

  如今,崔崑書房裏幾乎全是鋼鐵類的書籍。他先後承擔起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近20項,研製成十種新型模具鋼,解決了許多生産難題。憑藉在金屬材料研究領域的傑出成就,1997年,他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鋼鐵院士”。

  朱慧楠教授是華中科技大學原化學系化學教研室最早的教師之一,曾擔任過理化係、化學系系主任,為院係發展打下堅持基礎,退休後負責全校老年協會工作,做起了志願服務,一幹又是10年。

  在擺放著諸多榮譽證書的室內一角,崔崑向記者高興地介紹説,朱慧楠教授獲得了家裏的第一份重要榮譽——1960年湖北省頒發的勞動模範榮譽紀念證。在這個“榮譽角”,從崔崑院士獲得的各種科技大獎,到朱慧楠教授退休後集郵獲得的業內獎勵,各種證書應有盡有。

  永葆好學之心,跟上時代潮流,才能心態年輕。如今,兩位老人每天讀書看報看新聞,對於人工智慧等新事物,也並不感到陌生。疫情期間,崔崑用3個月時間復習了一遍俄語語法,朱慧楠至今仍然能清唱俄文、英文歌曲。

  崔崑年逾70歲時,學校希望他繼續留在工作崗位,於是他自學電腦,很快學會上網查資料、自己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利用電腦指導學生等。

  過了80歲,崔崑不再承擔科研課題,拒絕了各種會議應酬,閉門不出,開始蒐集資料,潛心寫書。他于2012年完成著作《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至此,我國終於有了一部全面系統的特殊鋼專著。

  據了解,這一專著有200多萬字,含圖828個、表646個。崔崑自學電腦、親自整理書稿,連插圖都是自己畫的。80多歲的老人打字繪圖,將一生的研究編輯成書,治學嚴謹,可見一斑。

  60餘年黨齡、70年教齡,勤奮報國一生

  作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崔崑共培養了24名博士、23名碩士。在業內相比,他的學生不多,因為崔崑要求嚴格,絕不允許學生“混學歷”,不培養“次品和廢品”。據介紹,崔崑的學生中有10多人已是博士生導師,在各自領域有所成就。

  “崔老師做人為學如煉鋼,一絲不茍。”崔崑的首批研究生張同俊,如今也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他對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張同俊説:“《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書稿出來後,崔老師專門讓我們兩位弟子看看有沒有毛病,我們將熱力學方面的數據重新算了一遍,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

  一生勤奮報國,如今年過九旬的崔崑,有60餘年黨齡、70年教齡。他關愛年輕人成長,最希望年輕人珍惜時間,勤奮學習。根據《“勤奮勵志助學金”評選規則》,獲得該助學金的條件之一是“學習勤奮努力”。

  崔崑説:“根據我一生的工作體會,一個人要想取得一點成就,首先要勤奮。同時,年輕人要有一生的奮鬥目標,年輕人出國留學能增長見識,但是一定要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那時電力供應不足,課題組所用鹽浴爐等設備耗電量大,白天不能開,一用電就會跳閘,只能在夜間通宵工作。”朱慧楠教授回憶説,當年,崔崑熬夜之後,白天還要照常上課,絕不要求學院照顧。最終,崔崑和研究人員一同研發了低鉻模具鋼,含鉻率降低到4%,使用壽命延長一倍,打破了國外壟斷。

  也許,特殊鋼材早已融入骨骼血液,身材瘦小的崔崑,一直展現著巨大的能力。

  如今,95歲的崔崑每天早上6點準時起床,規律作息,偶爾自己去菜場用微信支付買菜,他還會熟練地用手機為老伴拍照。其餘時間,他仍要伏案修改更新自己的著作。對於長期電腦前工作可能引發視力問題的擔憂,他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前些年為了治白內障,已經植入人工晶體,再也不用擔心視力損傷。

  許多受到資助的學生,從兩位教授身上感受到的不僅是生活上的有力幫扶,更是精神上的激勵與鼓舞。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2016級本科畢業生楊飛説,崔崑院士和朱慧楠教授在生活上淡泊名利、廉潔自律,在科研中嚴格嚴謹、不斷創新,令人敬仰,值得自己一生學習。

  退休之後,崔崑謝絕了各種拜訪。但是,部分受資助的學生畢業前堅持要來看望,他也不好拒絕。有家庭困難的學生告訴他,考上華科大之後,立志自己賺學費,但是入校之後發現學習壓力大,打工賺錢影響學習,所以陷入矛盾狀態。正是有了兩位老人的資助,解決了後顧之憂,才能集中精力做科研。

  “所以,我們聽到這以後就很受感動。我們做的事情是值得的。我們兩個人沒有什麼,就是盡我們力量來這樣做嘛。”崔崑淡淡地説。

  “材化俠侶,家國情懷。”崔崑夫婦捐資助學的事跡,多次引發公眾熱議。除了受資助者表示感謝,更多人表達感動、致敬和深深祝福。有網友稱讚説,崔崑夫婦是“國之脊梁”:青年時立志報國,中年時踐行不渝,耄耋之年依舊持續奉獻、照亮人心,鞠躬盡瘁、師者風範。

  住對門的楊叔子院士曾為答謝崔崑老師贈書寫過幾句詩:“有鋼方能興工業,無本安能上險峰。既教又研齊比翼,為圓中國夢猶童。”(本報記者李偉)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