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塘村的三個脫貧故事(決勝2020)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14 責任編輯:信子維 |
照片為官塘村新貌。 沈 飄攝 官塘河、三岔河在這裡交匯,清波盪漾。岸邊一株四百多歲的烏陽樹枝繁葉茂,遒勁的枝幹斜斜伸到河中央。貴州省鳳岡縣王寨鎮官塘村就坐落在這裡。 烏陽樹茂盛如蓋,過路的、趕集的、幹活的都喜歡在樹下歇息,拉家常。來來往往的人裏,少不了鳳岡縣公安局脫貧駐村小組的七位民警。談論最多的,還是村裏幾家貧困戶的家事。 脫貧路上,每一對夫妻都在傾心經營,呵護自己的家,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收穫。 遲開的花兒最香 黃書倫的家坐落在一片蔥郁的林子中,有桃有李,還有幾籠慈竹。風吹來,竹葉簌簌作響。竹林下面的水田裏,幾隻白鷺正在覓食,見有人走近,忽的一下飛向遠處。 山中有林,壩上有田,地方是好地方,但黃書倫窮得發愁,四十歲了還沒找到對象。他曾在廣東打工八年,當門衛、進工廠,東遊西逛,一不留心歲數就晃大了,與父母住在三間舊木房裏。談及大齡的兒子,父母又是搖頭又是嘆息:要錢沒錢,要房無房,哪有姑娘願意嫁給一個不立事的男人? 2017年6月,鳳岡縣公安局脫貧小組入駐官塘後,駐村第一書記阮兢來到黃書倫家了解情況。起初黃書倫並不熱情,沒答幾句,就一蹦身從板凳上站起,丟下話來:“問再多再細都不管用!有錢才能解決問題。”阮書記也是乾脆,當即把桌子一拍:“這個你放心,明天就動工給你建房子。”黃書倫臉上滿是疑惑和驚詫,他七十多歲的父母則坐在屋角的涼椅上,半信半疑地接話道:“那就好了,我們家終於遇上貴人了,遇到好政策了。” “阮書記,”黃書倫語氣軟了不少,“拆房子要勞力,我一時去哪叫?” “不用你叫,勞力算我的。”阮書記説完,轉身走出他家門。 第二天一早,阮書記帶上脫貧小組的民警來到黃書倫家,開始揭瓦片、拆木房。忙到中午,沒人安排吃飯,黃書倫一臉歉意:“誰知你們説來就來,我一點兒準備都沒有。”阮書記笑一笑,次日就帶上大米、菜油、麵條、蔬菜,還請來一位大娘煮飯。黃書倫看到大家為自己的事又貼勞力又貼伙食,心裏著實過意不去,忙燒來幾壺熱茶,歇息時,一碗接一碗地捧給大夥喝。 木房拆掉後,阮書記請來工程隊,運磚、石粉、水泥等建材。兩個月後,一幢五間的磚房建成,貼上瓷磚,整好地平,又硬化了院壩,改造了廚房和衛生間,就這樣,黃書倫與父母搬進了新家。 房子亮堂堂的,日子也有了奔頭,黃書倫變得勤快了。當年,他一個人就種了一畝高粱,犁了三畝水田,還喂了兩頭豬。到年底,喜獲小豐收,熱熱鬧鬧過了個好年。 變了個人似的黃書倫,被鄰村何家坡組的何國珍看上了。阮書記心思細,忙安排兩人見面。哪知道何國珍的父母一口反對,理由是女兒出嫁後沒人照料老兩口,除非黃書倫願意當到府女婿。 這下難住了黃書倫。當到府女婿倒沒啥,可自家父母誰來照料?無奈之下,他又去找阮書記。鴛鴦有意,豈能分飛?阮書記轉身變媒婆,到何國珍家作説客:“女兒出嫁也要孝敬雙老,兩家又隔得不遠。”説媒要靠嘴,跑斷媒人腿,阮書記把何家的門檻都快踩平了,終於讓何國珍父母松了口,條件是讓黃書倫當阮書記的面保證,把岳父岳母當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厚道的黃書倫聽後,當著阮書記的面,拉上何國珍雙膝跪地:“二老放心,國珍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我吃啥您二老就吃啥。”看到跪在面前的一對,老兩口眼裏溢出淚水,連忙扶起準女婿和女兒,朝兩人懷裏各塞了一個大紅包。 2017年11月5日,是黃書倫、何國珍結婚的大喜日子,阮書記主持婚禮,民警楊振當過禮先生。駐村民警都扎上大紅花,去何家坡接娶何國珍。一路上嗩吶聲聲,鞭炮陣陣。大門兩側的對聯特別耀眼:春來春俏春光美,新房新婚新生活。橫批:脫貧脫單。 結婚後,黃書倫沒有食言,勤耕勤種,孝敬父母,被群眾推選為大銀溝組組長、護林員、河道管理員、公路管理路長。他管理的林場有一千多畝,管理的河道有三公里,隨時清理河道垃圾,禁止網、電、毒魚,村裏人交口稱讚。黃書倫勤快好學,又養了五箱蜜蜂,還參加村裏組織的“孵化雞苗培訓班”,今年投入生産,已售出五千多羽雞苗…… 現在,黃書倫的女兒已經一歲半了,胖嘟嘟的小臉,逗一下就“咯咯咯”笑個不停。黃書倫夫婦幹活回家,父母搶著“彙報”開心果的可愛事。女兒剛學會叫“媽媽”,甜甜地叫上一聲,全家都樂開了花。 他家院邊長著一株山茶,雖然花期已過,綠葉叢中卻藏著一朵盛開的茶花,嬌艷可人。人們説:“遲開的花兒最香。”我想,這句話送給黃書倫挺恰當。 燕子翩翩築巢來 五十五歲的黃書勇是官塘村的木匠,可日子過得愁苦:自家沒有住房,夫妻倆住在欄圈樓上,一兒兩女沒有單獨的睡處。黃書勇也曾努過力,但始終沒找到走出困境的路子,最後泄氣了,酗酒、抱怨、發脾氣,一家人過得憋屈。2001年,妻子一氣之下,帶兩個女兒去了他鄉。二十歲的兒子黃少林也負氣外出,整整六年沒與父親聯繫。黃書勇變得更加乖僻,守著搖搖欲墜的欄圈,睡了醒,醒了醉。 2017年11月,民警楊振接手黃書勇的脫貧工作。他連續去黃家幾次,總是見不到人,打電話給黃書勇,聊不上兩句,對方就挂了。山不過來我過去,楊振選擇晚上登門,終於見到睡在欄圈樓上的黃書勇。黃書勇見楊振如此心誠,心有點軟了,你一言我一語拉起家常,談到動情處,不禁抽泣起來,心裏的抵觸也被淚水沖刷個乾淨。 黃書勇想有自己的房子,想念離家多年的妻兒。他握住楊振的手説:“只要能幫我把房子建起來,我都聽你的。” 解開黃書勇的心結後,楊振替他寫申請,報鎮政府批准解決了二十噸石粉和一萬塊錢。這點補助還不夠,楊振又聯繫工地,讓黃書勇去打零工。黃書勇埋頭幹,半年下來,三萬塊錢揣進了腰包。 錢的問題一解決,楊振就幫著黃書勇把家裏欄圈拆掉,買來材料,在原址上蓋新房。那陣子楊振天天泡在黃書勇家,指揮工人忙上忙下。差人手時,就親自上陣搬運磚塊,抬運灰漿。努力三個月,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新房修好了。欄圈變戲法似的成了磚房,黃書勇樂得合不攏嘴。 光有房,還不夠。楊振與鎮裏聯繫,硬化了黃書勇家三百米的連戶路。看到黃書勇還辛辛苦苦挑水吃,就掏錢買來水管,從一公里外的山彎裏引來洞穴水,又買來一個鋁制的水塔,可蓄水一噸多,以防缺水。為了讓黃書勇走上致富路,楊振綜合市場資訊,幫他重新規劃生産,種起辣椒、高粱、油菜,去年又增收八千多元。 入夏時節,楊振去官塘村看望黃書勇。人剛到院邊,就聽見屋裏傳來“咣咣”的聲音。走近一看,原來是黃書勇幹起了木匠老本行,屋裏擺放著幾十隻半成品木甑子、木盆、木桶。一問才知,是黃書勇自己聯繫的活計,加工好後四十元一件批發出去,有空時在家中乾幹,就能凈掙四千多元。黃書勇放下手裏活計,樂滋滋地告訴楊振,妻子、孩子都回來了,兒子還將屋粉刷了一遍,並計劃下半年把廚房和豬圈修好。 談話間,一隻燕子飛進房來。“今年初春就有燕子來我家築窩。燕子和人一樣,都喜歡住新房子。”黃書勇幽默地説。只見屋角的燕窩上,兩隻雛燕喳喳叫著,黑黑的眼睛骨碌碌轉,張著小嘴等著媽媽喂食。燕媽媽將昆蟲塞給雛燕後又飛出屋子,一個漂亮的俯衝,滑過幾塊漠漠的水田。 並蒂蓮開綠波中 楊昌強站在水田裏,忙著打撈小龍蝦。撈起的小龍蝦被倒在一個塑膠桶裏,揮著大鉗子。楊昌強動作輕快,將大個的擇出來,將小個的放回水田。不一會,一簍活蹦亂跳的小龍蝦上稱、打包、裝車、微信轉賬,被運往縣城一家夜宵店。 眼前幹練、精神的楊昌強,幾年前還是一位貧困戶。七十多歲的父母身體都不好,轉了不少醫院,花了不少錢,還要終身服藥。2015年,楊昌強又因勞累過度,患上腰椎間盤突出。住院治療後,醫生要他臥床靜養一年。家中一下子有了三位病人,兒子還在讀高中,活誰幹、錢誰掙?夫妻一合計,決定楊昌強在家中養病,順帶照顧父母和兒子,妻子何翠去浙江打工掙錢,一家人就這樣分開。 歇了一年多,楊昌強可以下床幹點輕活。他想,自己是一家之主,得想法子掙錢還債,不能讓妻子在外打一輩子工。幫扶民警戚濤的出現,讓處在迷茫中的楊昌強看到了希望,兩人商量後,決定飼養淡水小龍蝦。沒錢,戚濤出面貸款二十萬;沒場地,村裏調整解決二十四畝水田;沒技術,參加鎮裏舉行的培訓班。2019年9月,兩人到江西一次性買來一千六百公斤淡水小龍蝦種,開始投田餵養。 楊昌強細心勤快,整天都在田裏打撈水草、按時消毒、定時投食。他的小龍蝦養得好,餐館找他預訂小龍蝦的電話也越來越多。 脫貧的路子找得準不準,楊昌強的忙碌就是答案。 現在的楊昌強時常念叨:“忙不開,忙不開呀!好在媳婦就要回來了。”他的妻子在外打工五年,沒少吃苦。如今家中小龍蝦飼養基地越來越興旺,正缺人手,夫妻倆也該結束揪心的牽掛了。他天天盼望妻子早日回家,夫妻倆同心合力,守著家門口,把錢掙到手。 該給小龍蝦投食了。楊昌強手提半袋煮熟的包谷和黃豆,站在田埂上將料撒在田中,揮灑的動作十分熟練、有力。喂料輕聲落入水田裏,濺起一串串水泡。田裏的荷花已長出了寬大的葉子,昨夜的雨水還積在上面,風吹來,如一粒碩大的珍珠在荷葉間來回滾動,晶瑩透亮。 “今年這荷花一定會開出並蒂蓮來。”戚濤打趣著楊昌強。楊昌強會意地笑了笑,説:“是啊,夫妻同心力量大。” 一陣微風吹來,荷葉相互挨擠著,發出簌簌的聲音,夕暉灑在水田裏,金燦燦的一片水波順風鋪陳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