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新時尚”成為“好習慣”還有多遠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10 責任編輯:信子維 |
《蘇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首月記者探訪 近日,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雙塔街道城灣社區策劃開展了一場垃圾分類運動會,吸引了48位居民參賽。運動會設計了一系列含有垃圾分類元素的比賽環節,“運動員們”自由選擇參賽項目,活動現場氛圍熱烈。活動之餘,雙塔街道覓渡社區則繪製了一份功能性資源地圖,圖上特別標注了垃圾分類投放點等點位資訊,為居民垃圾分類提供便利。周泠孜攝 7月,蘇州強制垃圾分類時代迎來“滿月”。隨著蘇州越來越多的小區開始廣泛推行“三定一督”(定時、定點、定人監督)模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垃圾分類的推進情況怎麼樣?還存在哪些短板?如何實現可持續?為此,記者走進蘇州部分街道、社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超三成小區開展“三定一督” 生活垃圾産量同比下降4.2% 7月6日,蘇州亮出了《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首月“成績單”:截至6月30日,全市4704個小區中,已開展“三定一督”小區1515個,佔比32.2%。實施小區日均分出廚余垃圾及可回收物比例達到27.7%。一個月來,全市日均分出可回收物205.4噸,廚余(餐廚)垃圾2154.1噸,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總産量45.5萬噸,同比下降4.2%。 廚余垃圾分出率是考量垃圾分類成果的重要指標。透過數據,記者發現,新規落地首月,隨著蘇州廚余垃圾及可回收物分出率的持續加大,生活垃圾總産量同比下降,三增一減(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量增,其他垃圾量減)趨勢明顯。 這説明,不僅一大批廚余垃圾被正確地分了出來,另外一些有價值的可回收物也被“挑”了出來。這樣的成效,顯現了《條例》在促進垃圾分類方面強大的約束作用。而生活垃圾實現減量化的背後,離不開蘇州各地“三定一督”模式的持續推廣。 按照年初任務清單中的推進目標,今年蘇州“三定一督”小區覆蓋率要達到30%以上,而根據公佈的首月數據,截至6月底,蘇州已有1515個小區實行了“三定一督”,佔比32.2%,在數量上已經實現了全年目標。 “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現了‘加速跑’,但也要同步抓好垃圾分類的推進品質。”蘇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陸繼軍表示,從數量比例上看,蘇州“三定一督”小區的年度目標已經實現,但各小區的推進情況參差不齊。為進一步提高分類品質,蘇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加強對小區的評測和督導。根據收運處理能力、基層組織力、群眾接受力“三評估”和群眾溝通、設施投放、專人督導、巡查機制、收運能力、投訴公示“六到位”的原則,決定該小區是否可以實施“三定一督”。同時,將“經得起看、經得起聞、經得起問、經得起查”作為檢驗“三定一督”是否成功的標準。 一個月來,已有部分小區脫穎而出,形成垃圾源頭分類的創新做法。比如:太倉市牌樓社區動遷安置小區,採取“到府收、定點投,循序漸進”的推進方式;常熟市湖涇村高宅基實行“房東負責制”和投放點“固定+移動”;張家港市永合社區動遷安置小區“桶長制”求精落細,科技助力全程監管等。社區、物業、志願者等多方宣傳教育、監督引導,全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氛圍越來越濃厚。 向單位和個人開出802張罰單 以“硬約束”破解“難改舊習” 6月12日,姑蘇區吳門橋街道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對吳中西路沿線店舖進行日常巡查時,發現該店經營戶將各種果皮、塑膠等混裝在垃圾桶內。執法隊員當場對該商戶進行教育,並開具了責令改正通知書。執法隊員次日中午、下午到府檢查,該商戶仍然沒有絲毫整改跡象。根據《條例》第五十一條,姑蘇區城管執法大隊最終對該商戶做出了罰款5000元的行政處罰決定。 “面對這樣屢教不改的商家,我們只能按照《條例》規定,對他們處以相應數額的罰款。”現場執法人員告訴記者,對於個人混裝投放的違規行為,執法隊員會先進行批評教育,給市民一個改正的機會。 記者走訪發現,除了個體戶混投垃圾,部分商超辦公樓執行不到位、小區硬體設施不完善以及居民錯過投放時間隨地亂投等問題依然存在。針對這些問題,宣傳教育和監督管理手段並重進行,不斷地去影響改變人們長期以來不分類的習慣,而處罰則是最後的“利器”,倒逼全民垃圾分類習慣的最終養成。 罰!該怎麼罰?“處罰的種類涵蓋了未正確進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未合理設置垃圾分類容器以及收運單位混收混運等多種情況。”蘇州市城管局行政執法管理處處長邱志淩表示,對於輕微的違規行為,執法人員現場進行勸阻糾正。對於嚴重的違法行為,執法人員會開具現場書面的整改通知單,要求限期整改。如果在期限內沒有落實,拒不改正的,進行相應的行政處罰。 在垃圾分類“動真格”的一個月內,蘇州市垃圾分類工作專班和各地城管部門重點對單位和公共機構開展了行政執法檢查。截至6月底,全市共出動執法力量28048人次,對違反《條例》的行為進行教育勸阻29552例,對較為嚴重的違法行為發出整改通知9416份,對拒不改正的作出行政處罰802起。 “拎得清”還得“守得住” 以精細化管理實現“常態化” 垃圾分類,久久為功。對於這項需要全民參與的“新時尚”來説,涉及居民生活習慣的改變,顯然,這一個月僅僅是開始。垃圾分類風潮掀起後,更重要的是持續下去,將成果“常態化”。 “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是耗時相對較長的過程,各小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出適合的管理舉措,引導居民進行定時定點分類投放。”蘇州市環境衛生管理處處長姚鳳根認為,一些單位、個人垃圾分類執行不到位,在加強執法和強制力量的同時,要努力推動共識,儘量滿足大部分居民的訴求,提高分類積極性。 眼下,蘇州各街鎮社區正出招精細解決難題,將功夫下在“小”和“實”處,讓居民初步形成的習慣漸成自然,走向長遠。昆山亭林辦事處小桃源社區在垃圾房使用新型除臭“法寶”,有效減輕高溫天氣下的垃圾異味;蘇州工業園區雲尚小區用上了拉風的垃圾分類“變形金剛”——移動垃圾車,點到放車、車到即投、投完即走,化解小區分類投放點位選取的問題;蘇州高新區獅山橫塘街道開設垃圾分類趣味“雲課堂”,觀眾進入直播間即可線上聽講,學習垃圾分類小知識…… 隨著前端分類的不斷推進,垃圾分類終端設施建設力度也正在加大。今年蘇州將開工2630噸/日廚余(餐廚)垃圾項目建設。此外,七子山焚燒廠提標改造二期工程預計明年6月完工,屆時將新增2250噸/日的焚燒處理能力。 “接下來,蘇州將瞄準明年‘三定一督’全覆蓋要求,逐步形成以黨組織為核心,居(村)委會、業委會、物業、志願者、社會組織等‘多位一體’協同推進的垃圾分類社區治理模式。”陸繼軍表示,在提升生活垃圾源頭分類實施品質的同時,蘇州將在完善分類收運能力、加強指導監督管理等方面持續發力。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引導,在全社會形成垃圾分類“共商、共治、共建”的氛圍,打開群眾“心門”,真正實現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轉變。(顧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