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會力量在行動 | 百靈鳥飛上玉蘭花,扶貧路上她點亮了935盞心燈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09 責任編輯:信子維 |
“每次在雲南回來的路上都是身無分文但是並不覺得貧困,恰恰是感到富有,因為我埋下了愛的種子,點燃了935盞心燈。”上海華陽社區華恩愛心志願服務社負責人靳英麗説。 在位於長寧區安化路上的滬滇幫扶繡娘展示廳,靳英麗公司開發的千余種具有雲南特色的文創産品擺放在展示架上,大到售價從千元到萬元不等的皮包,小到百元的鑰匙盒、領帶、文件包,非常時尚,設計感十足。在展示廳後面的開放辦公室,幾位海歸設計師正在抓緊研發設計新品。打版房中,工作人員正在打新樣品。
圖説:滬滇幫扶繡娘展示廳一角。屠瑜 攝 “上海建檔立卡戶”的無心插柳 10年前,服裝設計專業畢業的靳英麗和先生一起從外地來上海創業,用三年時間創立了一家設計公司。她笑稱他倆起初就是“上海的建檔立卡戶”。 2012年,她作為上海愛心人士中的一員,來到雲南紅河州元陽縣牛角寨五幫小學,開展“午餐工程”,主要為貧困孩子送上愛心午餐,讓他們不用再爬兩個小時山路回家吃飯。當地學校為表示謝意,組織了幾位母親代表給代表團贈送繡花民族服裝。恰恰就是這個衣服上的繡花片,讓她看到了這裡面所蘊含的商機。 她發現,從藝術角度看,深藍色的底紋繡上色彩鮮艷的圖案,每一件繡花民族衣服都是一件藝術精品。但一齣大山,這件衣服並不適合日常穿著。於是她嘗試保留民族元素,把衣服裁剪做成一個個繡花包,在公司的銷售平臺上展示,沒想到引起了轟動效應,並吸引到了訂單。 2014年,靳英麗嘗試做了幾個小單,有得亦有失。一方面,彝繡有一定市場;另一方面,它的單品難以做大,必須要形成系列,才能對接市場。同時,雲南大山裏有一群勤勞善良、能織擅繡的女性,她們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地就業。 帶領繡娘繡花繡出脫貧致富之路 在大家的鼓勵下,2015年在雲南元陽縣攀枝花鄉猛弄村,她組織98人成立了第一個民族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當時,大家都心存疑慮,如何把當地世世代代的刺繡變成大都市櫥窗中受歡迎的商品?她帶領大家苦思冥想,不斷在探索中尋找出路。通過依託上海市場,運用上海設計+當地元素,提高勞動價值,努力實現産業化,豐富産品線,延伸産業鏈,漸漸打開了市場。成立合作社一年後,第一批繡娘在疑惑中得到了每人平均2000元的收入。收入增加是最好的集結號,大家紛紛響應加入。 繡花針繡出了就業,繡出了産業,還繡出了一張文化名片。以繡娘合作社為基地,打造“猛弄土司繡品坊” 銷售彝繡産品,成功保護和傳承了彝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天的彝繡已經成了元陽縣脫貧攻堅、走向小康的文化名片。 2018年,繡娘公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靳英麗攜手長寧區婦聯成立了繡娘大聯盟,在元陽繡花基地基礎上,新建紅河縣、金平縣、綠春縣三個繡娘合作社。還組織“滬滇繡娘幫扶展示廳”,參加了“2018一帶一路名品展”,為繡品走出國門打開了一扇國際交流之門,作品也受到國內外消費者喜愛。
圖説:靳英麗(中)和繡娘合影。受訪者供圖 華恩發揮社會組織的力量聯合上海各界愛心人士,截至去年底,華恩愛心導師團赴雲南16趟,直接培訓繡娘935人,對接來滬遊學繡娘118人。 靳英麗説,她不相信貧窮,通過八年時間,研究了脫貧方法,也沉澱了一個長效機制發展的産業。自己就是一個引路人,告訴雲南貧困地區的人們繡花可以脫貧,織布可以脫貧,就算剪線頭、掃地也可以脫貧,只要肯動腦肯動手就不會窮。 公益包+面罩,化危為機直播帶貨 這些年她把大部分心血都投入到了扶貧這條路上。935個繡娘,還有200多個沒有脫貧。去年靳英麗用35萬元買了一批布料,本來今年做出各種繡花包後就可以讓她們全部脫貧,但沒想到今年初的疫情打亂了她的計劃。 為了渡過難關,她的公司設計推出了99元一個的公益包和168元一個的真絲面罩。可重復使用的面罩上繡有翹首牡丹、鳶尾花、玉蘭花等精美圖案,面罩裏可以放防護墊,每次更換。“疫情給我們的商機是別人解決了防護的問題,我們解決了美的問題,也把少數民族的非遺不斷創新發展了。面罩救活了我們,通過開直播間,線上線下同時銷售,一直支撐著公司從2月份到現在。”
圖説:“2020為愛而生”文創産品組合。屠瑜 攝 在展示架上,有一套名為“2020為愛而生”的文創産品組合引人注目。組合包括一條繡有玉蘭花的白色真絲手帕,一個鏤空書籤、一個小方形手包和一個飾品盒,後三樣上面都繡有百靈鳥飛上玉蘭花枝的精美圖案,寓意雲南對上海的感恩。這套新推出的組合將參加今年10月份舉行的上海伴手禮的評選。 (屠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