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社會責任>
垃圾分類,長沙拉開了大架勢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09  責任編輯:信子維

  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哪些關鍵環節?有哪些難點需要突破?如何調動各方積極性?

  7月7日,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長沙市召開,來自各市州的代表們,參觀了長沙市政府機關、岳麓區八方小區、開福區兔子坡小區、長沙市第一垃圾轉机處理場等示範點。

  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沙市作為全國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之一,在省內“先行先試”開展探索,已基本建成組織推動、收運處理等體系,全市生活垃圾總量出現減量拐點。

  推動分類投放有妙招

  “我們為居民發放垃圾袋的同時,還會附上二維碼,這樣一來,哪一戶丟的垃圾、分類是否準確、能記多少分,後臺系統一目了然。”長沙市岳麓區八方社區黨委書記喻雙平介紹。

  記者在岳麓區八方小區看到,每一棟樓門口都張貼有“見‘圾’行動公示欄”,每家每戶是否進行分類註冊、星級評定為幾顆星等內容躍然墻上。喻雙平説,八方小區也是重點打造的示範小區,督導員每週都會進行抽檢,對分類正確的家庭給予星級評定。

  在開福區兔子坡小區,同樣有一塊展板,上面寫著“垃圾分類紅星榜”,榜上有戶主姓名和對應的紅五星數。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紅五星積攢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禮品,數量越多,禮品越大。記者發現,6月份兔子坡小區共有226戶居民上榜。

  眾所週知,分類投放是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難邁出的一步。上海市的經驗表明,調動居民的積極性,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力量非常重要。

  7日召開的現場推進會提出,推動分類投放,要進一步依靠街道社區黨組織,統籌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力量,發動社區黨員骨幹、熱心市民、志願者等共同參與宣傳和現場引導。通過激勵和約束手段相結合,逐步使居民從“要我分”向“我要分”轉變。

  人工、智慧齊上陣

  在開福區兔子坡小區,“垃圾分類投放屋”是集中收集小區居民生活垃圾的地方。屋子共有6個房間,分別是:其他垃圾/廚余垃圾投放點、有害垃圾投放點、裝修垃圾投放點、大件垃圾投放點、可回收垃圾投放點、督導員辦公室。

  社區工作人員介紹,針對本地生活垃圾的産生規律和種類特點,建立有序高效的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各類器具和設備噴塗了統一、規範、清晰的標誌和標識,方便居民更好地識別。

  目前,長沙市對大件垃圾、裝修垃圾、園林綠化垃圾進行源頭分流,減輕末端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壓力,提升垃圾的資源化利用效率。同時,全市小區共投放四分類垃圾桶18萬餘只,發放居民家庭廚余垃圾桶33萬餘只,主次幹道更換兩分類垃圾桶7000余組。分類收集方面,共配備小區分類運輸車1100余臺。

  智慧化手段也開始出現。走進長沙市政府機關大院,記者被門口一台“自動售賣機”吸引。走近一看,這台機器並非“吞金”的售賣機,而是會“吐錢”的智慧飲料瓶回收機——將喝過的礦泉水瓶和易拉罐投入智慧回收機,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機器自動評估飲料瓶的市場價值後,會將所得積分以微信零錢的形式,及時返還到投遞人的微信錢包。

  長沙生活垃圾總量出現減量拐點

  業內人士介紹,生活垃圾分類包括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四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做到分類,整個系統就不能形成閉環。

  此次現場推進會,還組織參觀了長沙市第一垃圾轉机處理場,這與生活垃圾的運輸、處理環節緊密相關。據了解,長沙市已建成餐廚垃圾處理廠、生活垃圾清潔焚燒項目、廚余垃圾處理廠、危廢處理中心,可回收體系基本建成,各類設施能力充足。

  長沙市推進生活垃圾管理全過程的制度化、法治化,《長沙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將於今年10月出臺實施。出臺了生活垃圾階梯式計費、終端處理區域生態補償兩個辦法,實行市級獎補、區縣兜底、社會資本參與的經費保障政策,改變垃圾處理由市財政全部“買單”,向市、區財政“共擔”轉變,激發各區縣源頭減量的積極性。

  數據顯示,2018年長沙市生活垃圾總量首次出現了減量拐點,年度總量較控量基數減少13.59%;2019年減少4.6%。

  此次現場推進會,有一個特殊的觀摩環節。當天上午,在長沙市地鐵4號線觀沙嶺站,“新湖南·新時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地鐵專列正式發車。不少參會代表表示,垃圾分類引領低碳生活新時尚,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宣傳很有必要。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