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張家港——整治生産岸線 守住生態家底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7-01 責任編輯:信子維 |
核心閱讀 張家港灣是長江入海前的最後一道大灣,這裡一度遍佈碼頭和養殖場、工廠,環境堪憂。 不到一年時間,通過整治提升、生態修復,張家港灣的生産岸線正在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岸線,那道美麗的綠色岸線又回來了。 萬里長江奔流入海,最後一道大灣在江蘇蘇州張家港。張家港灣,也就有了“江海交匯第一灣”的美稱。不過,張家港灣一度遍佈碼頭和養殖場、工廠,環境堪憂。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張家港灣,眼前是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碧綠的草地、茂密的蘆葦蕩、茁壯的防護林……“去年10月還不是這樣子,周邊環境沒有現在好。”一位市民説。 不到一年時間,張家港灣變化為何這麼大? 清退沿江低效碼頭企業,推動江灘濕地修復 張家港通江達海,因水而生,依港而興。港灣起點是老沙碼頭,最興盛時1.53公里的岸線密布著8處建材碼頭、7萬平方米堆場。 在張家港永興村,69歲的村民方金付這樣描述兒時的記憶:岸線就像一張延綿不絕的綠毯,江水退去,江灘上爬滿了螃蟹,鳥兒嘰嘰喳喳叫個不停…… 過去,方金付家就在江邊,每到夏天,一有時間他就和小夥伴去江邊挖野菜、抓螃蟹。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江邊建起了造船廠和大大小小的碼頭,很多村民在江灘搞起了養殖,江邊的環境慢慢變差了。 清退沿江低效碼頭企業、拆除違章建築、清理畜禽養殖戶、推動江灘濕地修復——2019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清退行動在張家港灣開展。張家港市市委書記潘國強説:“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全面啟動,將現存沿江9公里生産岸線調整為生態岸線,還江於民。” 2019年,永興村啟動沿江大環境整治和人居環境整治。“我來帶頭!”方金付第一個拆除自家違章建築,第一個清退自己的畜禽養殖場,第一個簽下了動遷協議。為支援張家港灣建設,方金付和家人搬離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屋。“我也捨不得老屋,但這樣也是為了我們家鄉更美!”方金付説。 “長江岸線的確是寸土寸金,但要是都開發了,子孫後代怎麼辦?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得守住生態家底。”潘國強説。 推進生態修復,開啟“換裝模式” 生産岸線整治完畢,這片廣闊的沿江地帶該如何修復? 張家港市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韓衛説,所有建設都圍繞綠色生態展開。在江邊,幾處小屋引人注目,裏面展示著張家港灣建設歷程。這些小屋用3D列印技術建成,一張圖紙、一部電腦、一台3D建築印表機和幾個工人,就建成了一棟棟綠色建築。 去年以來,張家港灣實施江堤改造、江堤外側環境整治、船廠清理整治及景觀綠化等整治提升工程,全力打造沿江最美生態岸線。九公里觀江生態廊、濕地觀鳥站、百米迎江畫廊……隨著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張家港灣也開啟了“換裝模式”。 生態好不好,看鳥兒就知道。每隔兩個月,來自蘇州濕地自然學校的鳥類調查員周敏軍都會到張家港灣對面的雙山島觀測鳥類。今年4月25日,他發現有3隻體型嬌小、活潑好動的鳥兒在江灘蘆葦蕩嬉戲,根據經驗,他認出這是震旦鴉雀。“震旦鴉雀是瀕危物種,對環境要求很高。它們能出現在這裡,説明這裡的生態真的好起來了。”他説。 “蘆葦蕩茂盛起來了,江灘上螃蟹多起來了,長江又美了。”方金付説。閒暇時,他喜歡去老屋那邊走一走、看一看,江水清澈了不少,岸邊還新種了不少樹…… 生態紅利成發展紅利,小村莊迎來新機遇 長江岸線變綠了,周邊村莊也迎來了發展新機遇。隨著張家港灣生態提升工程實施,永興村著力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打造以江畔風光為特色的生態景觀村落。 “這半年多來,村裏變化可大了。”永興村黨總支副書記郭春忠説。他特意把記者拉到村口,在這裡,一個包含農家樂、採摘園、民宿區的生態園已經建成。長江沿岸生態好了,也給村裏帶來了機遇。目前,村裏成立了公司,準備建一個田園綜合體,把張家港灣建設帶來的生態紅利轉變為富民增收的發展紅利。 村民李雪軍曾是江灘邊的養殖業大戶,每年産出上萬羽長江老鴨,養殖採用的是土辦法,基本不用投喂,只等江水退潮後,把鴨子趕到江灘覓食便可。 隨著張家港灣養殖業的清退,沒法靠老辦法掙錢了,但李雪軍腦子轉得快,今年,他在村裏承包土地種起了葡萄,接下來,他還打算在村裏辦農家樂。“原來的土辦法養殖雖然成本低,但不可持續。如今吃的是‘生態飯’,發展前景好,我們也更安心了。”李雪軍説。 在張家港灣最東頭,30多年來,這裡曾是海宏海工船廠的造船基地。如今,所有工業設施都已拆除,只剩下兩個高大的龍門吊。這裡正在建設一個工業遺址記憶公園,這兩個龍門吊也成了記憶公園的新地標。 海宏海工船廠總經理李曉陽從小就在長江邊長大,對長江也有特殊情結。這幾個月一有時間,李曉陽就會到長江邊走走,走到造船廠原址時,他時常感慨:“我們的長江岸線,真美。”(記者 王偉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