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關注民生>
貴州赤水:做好竹文章 脫貧奔小康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23  責任編輯:信子維

  光明日報記者 黃小異 呂慎 章正

  赤水河畔的貴州省赤水市,擁有132.8萬畝竹林。茫茫竹海讓一方山水富於靈氣,也涌動著無限財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正在惠及赤水的幾十萬群眾,一根根竹子築起了一條通往小康的綠色之路。

  生態之竹

  “全鎮有134.2平方公里土地,竹子覆蓋面積有15萬畝。2000年左右,我們開始搞退耕還林,逐步開始培育竹林。”丙安鎮黨委書記袁富莘表示,現在全鎮種植的竹子有100種以上。

  “看著舒心啊。現在店門推開,就看見竹山,以前就是光禿禿的土山。”在丙安鎮村民周多勤經營門店的馬路對面,就是滿山的竹林。百萬畝竹海讓赤水市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2018年的82.77%,形成了以滿山翠竹為底色的秀美生態環境。

  從土山到竹山究竟給赤水環境帶來多大的改變?“我們充分考量竹子固土護坡、涵養水源的生態效益,推行‘以竹代木’,每年實現木材替代60萬立方米,每年節約6萬畝森林,每年向赤水河減少排入長江的泥沙量近500萬噸。”赤水市副市長張小平説。如今赤水市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釐米5.6萬個,空氣優良率常年保持100%,連綿翠竹讓赤水的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為長江上游築起了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竹林有了,如何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張小平表示,赤水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竹業建設與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市級領導挂幫制度,建立行政和技術業務“雙線”責任制,把組織發動、土地丈量、原料保障等群眾工作,明確由鄉鎮政府具體負責,把外業調查、規劃設計、品質監督等技術事務,明確由林業部門主管負責,進一步明確了竹林的權、責、利,建立健全了竹山經營責任制。

  致富之竹

  “竹子産業在我們這裡就是最大的産業。去年我們砍了4萬噸雜竹,1萬噸楠竹。光這些收入,就能保證農民脫貧。”袁富莘仔細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4萬噸雜竹,按照470元一噸算,也就是近1900萬元的收入。1萬噸楠竹,400元一噸,又是400萬。合計就有2300萬。另外每年採竹筍,可以採到100萬噸,再結合其他一些竹子相關的收入,一年一共是3000萬元。全鎮農民一共是6000多人,竹子單項就可以為每人每年增加5000元收入。在赤水,每年林農銷售竹材和竹筍産值達6.4億元,20萬竹農每人平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幫助8000多戶近3萬貧困群眾實現産業脫貧,有力助推了赤水市在貴州省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家住赤水市兩河口鎮大榮村的王錫雲,家裏種有60畝楠竹和20畝雜竹。“60畝竹林每年大概有13萬元以上的收入,20畝雜竹一年也能有幾千元收入。”王錫雲説。王錫雲的竹子賣給了誰?貴州赤天化紙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買家之一。

  “每天我們收購竹原料6000噸以上,今年,支付竹原料款6.5億元。”赤天化紙業負責人説,企業就是要在這裡就地取材,實現全産業鏈發展,目前圍繞竹子謀發展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企業效益、社會效益正得到越來越好的體現。

  文化之竹

  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赤水竹編”傳承人、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面對種種頭銜,90後姑娘楊昌芹表示,她只是趕上了好時代,可以讓她儘自己所能傳承好這個手藝。

  2008年楊昌芹成立了竹藝公司,從一個小加工作坊發展到公司化運營,帶動了當地留守婦女就業,2019年營業額已達到600多萬元。同時,為了幫助當地竹農培養一技之長,她還義務開展培訓,近千名貧困群眾先後來參加培訓。靠著學到的竹編手藝,一些貧困群眾也走出了生活困境,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我是竹編非遺傳承人,有責任把竹編這個傳統工藝發揚光大。”楊昌芹説。為了活性傳承,她長期進行免費培訓,有鄉親、學生,還有外出打工的回鄉人員,近千人因此受益。“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在做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在楊昌芹看來,越來越多的人學會這門手藝,既能實現自己的脫貧致富,還能將其傳承,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以前我們的竹編工藝是編成農耕用具,現在我們把它更多地和現代生活審美結合在了一起,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我們成立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意為牽更多人的手發展傳承好我們的竹藝,現在有一百多人在我們公司裏從事竹編生産,也間接帶動了我們市各個鄉鎮裏的扶貧工坊共上千人的就業。”楊昌芹告訴記者。

  楊昌芹為自己的竹編産品註冊了“極竹堂”的商標。寓意是把竹編産品做到極致、做到最好,真正把産業做大做強。這也是她當初成立牽手竹藝公司的初心,牽起更多鄉親們的手,用自己的竹編手藝把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變成幫助群眾增收、帶動群眾致富、實現小康夢的“綠色黃金”。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3日 10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