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相約“雲端” 202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今日開幕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22 責任編輯:信子維 |
6月21日,秭歸龍舟巡遊活動展示端午習俗 通訊員鄭家裕 攝 6月22日上午8時30分,2020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將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屈原廣場開幕。 本次端午文化節由文化和旅遊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宜昌市人民政府承辦,以“中國端午·詩意宜昌”為活動主題。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本次端午文化節融入“雲端辦節”的思路,將首次採用現場+“雲上”的方式舉行。中國傳統端午習俗和優秀傳統文化將走上“雲端”,與世界來一場“親密接觸”。 開幕式領導致辭將以視頻錄播的方式進行,已在屈原故里傳承千年的屈原故里傳統端午祭也將首次“觸網”,現場的秭歸屈氏後裔代表將與海峽對岸的台灣屈氏後裔代表一起,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共同向屈原祭拜,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將以視頻錄播的方式恭讀《頌屈原文》,成為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 全市抗疫先進典型及一線醫護人員代表,全市道德模範代表,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及企業界、文化教育界等社會各界代表將受邀參加現場祭拜活動。8名抗疫人員代表將以視頻錄播的形式在開幕式上演唱抗疫歌曲《風月同天》,帶領大家感受中華民族歷經歲月滄桑和艱辛磨難,華夏兒女風月同天、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和中華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家國情懷。 開幕式將於6月22日上午8時30分在新華社現場雲、央視客戶端、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湖北日報客戶端、長江雲、三峽日報、三峽廣電等新媒體平臺及宜昌三峽電視臺同步直播,當晚8點展播端午詩會。(三峽商報 記者王英) “雲遊”端午佳節 傳統文化成網紅 屈原故里開設“雲上端午習俗館” 屈原故里喜迎端午佳節 記者何寶喜 攝 “看了‘鬥草’,才知道在屈原故里採艾蒿和菖蒲,還有這麼多講究。”6月21日,屈原故里“雲上端午習俗館”在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荊楚網、湖北日報客戶端等平臺同時上線,一名來自湖南的參觀者留言感慨。 這是屈原故里“雲遊”端午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借助網路平臺,秭歸將端午食俗館、端午習俗館、龍舟館、生態館、遊江招魂、民間祭祀館、屈原家宴、稻場娛樂、屈原祠、非遺館、三閭騷壇等多個展館搬到網上,以圖片、文字、短視頻、解説詞為一體的呈現方式,介紹屈原文化、端午習俗,邀請全國人民共用文化盛筵。 VR 360度全景展示 “解鎖”民俗背後的故事 “借助VR全景,將民俗立體化、全方位地呈現給觀眾。”秭歸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雷青松介紹,不再局限于“走馬觀花”似的碎片化遊覽,全景展示引領觀眾觀察場館裏的每一個場景,更好地講解細微之處的內涵和不為人知的軼事趣聞。 “端午祭祀館”以屈原老家樂平裏的屈原廟為場館,講述當地對屈原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臺階、大門、天井、正廳……隨著鏡頭轉換,觀眾被不由自主引導走過一條朝聖詩祖的尋根之路。居住在這裡的守廟人,曾無數次打開斑駁的木門,迎接晨曦;幾案上的香爐,還有三支殘香沒有燃盡;一本打開的詩卷,靜靜放置在桌子的一角;圍坐在一起的泥腿子詩人,用鄉音吟唱著新寫的詩句。千年時光流轉,在屈原的鄉村,對詩祖的景仰和膜拜從未間斷,文化的傳承像汩汩不息的河流,從古到今。 “讓觀眾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尋找,再到習俗的介紹裏去印證。”雷青松説,“民俗背後的故事更生動、更豐富,這種講述更為鮮活。” 文字+圖片+視頻+音樂 非遺成為“新晉網紅” “五月五的清晨,天剛濛濛亮,徐貪德就拿著鐮刀出了門……”端午習俗館,以人物為線索講述屈原故里割菖蒲、挂艾蒿的古老習俗,講述當地鬥草、挂艾的獨特之處。一篇百十字的介紹,幾張精選的圖片,一個幾分鐘的短視頻,再配以一段清新悅耳的音樂和解説,讓雲上艾香館成了顏值爆表的“網紅佳作”。 還有端午食俗館,以屈原《招魂》裏的詩句為食譜,展示屈原家宴的經典菜肴,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的全方位展示,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引人食指大動。 當傳統文化遇上“雲上展播”,既滿足了疫情期間觀眾的文化需求,同時也帶動了網友的觀展熱情,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實現了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內容增值。“便於傳播、便於交流、受眾更廣,更親民、更開放,也更接地氣。”一名網友觀展後發表留言。 屈原文化、端午習俗從“雲端”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也由此成為“新晉網紅”,煥發新的活力。 線上展播+線下體驗 活態傳承有新招 在青灘非遺文化民俗館,一場“民間記憶”正在熱鬧上演,觀眾席上,遊客座無虛席,一旁工作人員正在同步直播。 今年72歲的秭歸非遺文化傳承人王正雙正在為觀眾演奏。王正雙手腳同時演奏15件不同的樂器,讓人嘆為觀止。 自小跟隨父輩們在家鄉秭歸縣兩河口鎮兩河村學習民間吹打樂,王正雙潛心研究設計出口、手、腳並用的集十五門樂器于一身的單人打擊樂隊,自命名“正雙組合”。這十五門樂器包括馬鑼2種、鉤鑼1種、銅鑼2種、釵1種、缽1種、鼓6種、梆1種、嗩吶1種。雖然是一人打擊多種樂器,但其演奏效果相當於三支民間打擊樂隊,輕鬆演繹民間樂曲曲目30余首,其本人也成為全省優秀的非遺民樂代表性繼承人。 現場表演,是王正雙以前傳承非遺的唯一方式,受今年疫情影響,他也學會了將演出搬到網上,通過系列直播,流量爆紅成民間吹打樂“達人”。 這些變化,在雲上端午習俗館被詳實記錄。秭歸縣梳理當地非遺資源,以融媒體為平臺,量身定做傳播方案,整合線上線下的運營,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找到了新的打開方式。(三峽商報全媒記者崔艷華 潘惠敏 通訊員向紅梅 聶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