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模範>
五湖為家——李小波下山記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12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社昆明6月12日電 題:五湖為家——李小波下山記

  新華社記者楊靜

  年少時的李小波,希望自己不再餓肚子。成家後的他,希望孩子不要像他被迫輟學。搬遷後的他,希望能從五湖小組走向五湖四海。

  希望一直是有的,但改變卻在近年才發生。年僅37歲的李小波近5年經歷的,是他祖輩都未曾想過的世界,生活條件、發展觀念等都發生了轉變。而這源於一個艱難的決定:易地搬遷。

  李小波生活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匹河鄉托坪村,這是一個位於高黎貢山上的怒族村落。山上的生活幾十年如一日,村民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屋裏,陡峭的山坡上僅能種玉米、馬鈴薯、核桃等作物。

  “能吃上玉米飯就不錯了。”李小波説,過去僅有的改變,就是房頂的茅草變成了石棉瓦,不用因缺被子,擔心火塘熄滅被凍醒。

  山外很多人都覺得,這樣的山上生活不值得過。但村幹部2016年動員大家搬遷時,卻遭遇“當頭棒”。“不願搬、向我們吐唾沫。”村委會主任王小波對做搬遷工作的場景依然印象深刻。

  雖然山上的住房、飲水安全都存在問題,每日重復勞動反倒讓他們感到踏實。“收入從哪來,山上的産業怎麼辦?”這是群眾問得最多的問題,扶貧幹部用老師不願來、外村姑娘不願嫁等案例來做群眾思想工作,還帶他們去周邊安置點考察,讓大家知道生活的方向。

  “動員過程不容易,但大家還是同意搬遷。”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和銳説,搬遷項目建設啟動後,村裏的小孩回家路過建設點都會停下來看看,還問家長何時搬下來。

  去年初,位於托坪村委會五湖村民小組的搬遷點正式建成啟用,這個與鄉政府僅一江之隔的搬遷點是村裏最好的地段。來自托坪村、普洛村、架究村、果科村的163戶群眾至此告別木板房,搬入整潔明亮的新家。

  一排排黃色外墻的樓房成為峽谷裏顯著的標識。搬家當天,李小波的兒子李歐凱非常開心。在山上拍球總擔心皮球滾下山,有時撿球比拍球的時間還長。現在搬遷點有他想要的籃球場,晚上都可以打球了。

  “弟弟妹妹已經不願回山上了。”10歲的李歐凱説,自己有時候還和爸爸上山幹活,但新家有獨立的衛生間,離學校也更近,還能騎自行車,還是山下更舒服。

  為了讓大家儘快融入五湖,當地通過開設扶貧車間,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對外勞務輸出等方式,讓大家有活幹、能賺錢。

  下山後的李小波身份多了起來,覺得每天時間都不夠用。作為生態護林員,他要負責巡山護林。最近他在扶貧車間學習竹編,逐漸學會竹編“福”字和竹編玫瑰。而妻子學會了用草果桿編織工藝品,還成了扶貧車間管理員。

  “收入上來了,山上的産業也不能丟。”李小波説,扶貧幹部為他們配置了草果、花椒、茶葉等産業,去年草果收入超過一萬元。

  72歲的四瑪張是李小波的母親。四瑪張説,有了好政策,才吃上了大米,好時代比火塘還溫暖。

  到去年底,托坪村有119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從65.24%降至0.59%。

  王小波認為,貧困發生率下降的背後,其實是中間一代人邁出接觸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的艱難一步。

  如今,托坪村群眾已告別封閉、融入五湖,並隨著奔涌的怒江,去到更遠的五湖四海。搬遷後,村裏已有4戶娶了媳婦。在此之前,村裏有5年都沒辦喜事了。

  “五湖就是我們的家。”李小波説,希望未來能有一條上山的機耕路,讓我們的産業也能順暢地通向五湖四海,把自家發展好,把家園建設好。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