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個小區“神器”上崗 專治遛狗不拴繩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09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原標題:《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本月起實施,記者探訪部分小區、公園發現仍有不文明行為 多個小區“神器”上崗 專治遛狗不拴繩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6月1日實施,明確倡導九個領域文明行為,重點治理六個領域不文明行為,其中包括“遛犬不牽引,犬便不清理”;採挖景區植物,攀折花木,損壞草坪、樹木;傷害或者違規投喂動物等行為;在樓道等公共區域堆放雜物等。近日,新京報記者探訪發現,上述不文明行為在小區、公園、動物園等地仍隨處可見。 探訪1 不少居民遛狗仍不拴繩 6月1日上午,記者在朝陽區周井大院小區看到,兩位老人坐在單元門口乘涼,身邊的小狗未拴繩,在居民樓前跑來跑去。“我們家的狗很乖,不會亂跑亂咬人。”問及為何不拴繩,一位老人這樣説。 6月2日,記者在大黃莊橋附近看到,兩隻沒有被牽繩的小狗互相嗅聞、齜牙挑釁,被雙方主人喝止後,一隻小黃狗跟在老大爺身後前往大黃莊市場。雖然過馬路時車輛較多,大黃莊市場也人頭攢動,但老大爺始終沒有給狗拴繩。 雙井附近的小區,也有不少居民遛狗時不拴繩。 “現在小區仍有居民遛狗時不拴繩。”居民李女士説,怕狗的居民一般不敢勸説,只能繞道。 市民張先生認為,一些養犬居民不清理狗糞,也容易造成鄰里矛盾。“我很多次在電梯裏看到狗尿,如果老人看不清滑倒了怎麼辦?還有一次,我家門口的地墊被狗尿濕了,氣味難聞,只好扔掉。”張先生説,遛狗牽繩、清理狗糞應該是養犬人的基本素養,但他們放任不管,不文明養犬行為已經影響了他人生活。 還有居民反映,天氣惡劣時,一些狗主人會在地下車庫遛狗,也不清理狗糞,讓很多車主感到無奈。 有小區探索語音提示遛狗拴繩 有的小區探索通過發放牽狗繩等活動,幫助居民養成文明養犬習慣。 通州區北苑街道天時名苑社區,在街道資金支援下安裝了11個語音提示牌,借助紅外感應,可在居民經過時,通過提示牌提醒遛狗拴繩。“考慮到夜晚發聲可能會嚇到居民,提示牌晚上會變成燈箱,以文字提醒大家文明養犬。”社區書記曹亞靜介紹。 小區還設置了5個指紋取紙機,方便狗主人取紙清理寵物排泄物。針對老人指紋變淺的情況,街道還為養犬戶製作了一批電子卡,方便大家刷卡取紙。 撿拾起來的狗糞,可以放在小區兩個狗糞堆肥箱中,狗糞發酵6-8周就能變成化肥。社區會把肥料分給小區居民養花,剩餘的用於小區綠化。 曹亞靜説,早在2017年,小區愛狗人士自發成立微信群,目前已經發展成一支文明養犬志願者隊,他們會定期開展文明養犬宣傳、撿拾狗糞等活動。 北苑街道一位工作人員稱,前期街道出資購買堆肥箱等相關設備,後續也正在支援設備的運維。同時,街道也對參加文明養犬活動的居民和志願者給予積分,定期兌換物品,對志願者起到了激勵作用。 探訪2 為摘“一樣的”果子 老人連扯多棵樹 6月2日上午,記者在朝陽區管莊八里橋音樂主題公園看到,不少居民帶著孩子在公園裏休閒。公園廣播一直在迴圈播放“遊園須知”:禁止攀折樹木、踩踏草坪…… 但草地上還是有遊客鋪上毯子與孩子席地而坐,不少孩子在周圍奔跑、嬉戲或者蹬起滑板車;一些年輕人坐在草坪上聊天,腳邊堆放著礦泉水、紙巾、飲料等物品;自行車、三輪車、兒童推車也停在了草地上。旁邊的一塊草地上,還有家長帶著孩子在兩棵樹間綁上了吊床。 一位老人帶著孩子在幾棵果樹下轉悠了很久,原來是姥姥給外孫女摘了一枚小果子,結果孩子還要一個“一模一樣的”。老人從樹上扯下一個,孩子不滿意,只能又去別的樹再扯一個。為了達到孩子的要求,老人把周圍四棵果樹扯了個遍。記者注意到,這一塊地方靠近路邊的草地已經露出了地皮。 一些街邊公園裏,居民帶著吊床挂樹上休閒比較常見。記者在朝陽路楊閘環島東南角看到,馬路邊的綠地裏,有一家三口在兩棵樹間繃著吊床休閒娛樂。 6月3日下午,記者在紫竹院公園南門附近水域看到,有個小女孩將一個不小的網兜插入水中,想從水裏撈出小魚,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見此情景,站在身旁的媽媽並未加以制止。 動物園違規投喂 有遊客撒爆米花 6月3日中午,記者來到北京動物園探訪。在水禽觀賞區域,白天鵝、鴛鴦、鴨子等動物頗受歡迎,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沿著岸邊,公園設置了不少標有“請勿投喂”的提示牌。不過對於有些遊客而言,這些提示語形同虛設。 “快看,游過來幾隻小鴨子”,説話的是一位年輕媽媽,她正從手裏一點點扯下麵包投進湖裏喂鴨子。看到落進湖裏的麵包塊兒,鴨子一口吞了進去。孩子也受了媽媽影響,把麵包投喂給鴨子。 遊客違規投喂的食物主要是麵包、饅頭還有青菜,甚至有人投喂爆米花。 一男士將一大袋子青菜放在地上,然後將青菜根掰下來投進湖裏喂天鵝。也許是為了讓孩子看得更清楚,他掰下的菜根特別大,投進湖裏後,天鵝用嘴叨了好幾下,才囫圇吞了進去。看到孩子好奇的眼神,他就把青菜遞過去,孩子有樣學樣將菜頭扔進湖裏。就在兩三米遠處,“請勿投喂”的提示牌非常醒目。 在一個小湖邊,一對老人帶著孩子欣賞小魚,順手把爆米花拿出來,毫不猶豫地扔進湖裏喂小魚。 探訪3 老舊小區嬰兒車、醬缸等雜物堆積 嬰兒車、破棉被、涼蓆、手推車、醬缸……6月1日,記者在朝陽區周井大院13號樓一個單元門內看到,居民不僅在樓道公共區域堆放了五花八門的雜物,還在家門口墻壁和扶手上設置了掛鉤,懸挂羽毛球拍等物品。在院內,還有居民將撿拾的礦泉水瓶、易拉罐、紙箱堆在了12號樓前,小區環境顯得十分雜亂。 “佔用了一部分公共空間看似是小事,一旦發生火災就是大事。”一位居民説,礙于情面,她沒好意思請鄰居把物品收回家中。另外,戶外常年堆積的物品把樓門前僅有的一小塊綠地也破壞了。 6月4日下午,記者又走訪了西城區長椿街附近多個老舊小區,同樣發現了樓道內和院內堆物堆料現象。 在槐柏樹街3號樓的一個單元樓道裏,廢棄的櫃子、桶、自行車等堆在樓道,原本不寬鬆的樓道更加擁擠。在長西社區,院內一層居民的窗戶旁有廢棄紙箱等堆積。 聲音 不文明遛狗屢禁不止,執法難和取證難是主要原因,建議將市民合法拍錄的視聽資料作為執法參考,遛狗居民看到自己的不文明行為被拍下來了,也許就不好意思抵賴了。 ——劉小妹(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 共用的不文明行為記錄也將對公眾起到“約束”作用。這些資訊未來可能對個人求職等方面産生影響。所以文明資訊記錄的配套制度要儘快出臺,併合理合法地用好記錄平臺。 ——曹剛(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對於沒有物業的老舊小區,清理堆物堆料主要靠社區,但社區沒有執法權,大多采取勸説方式,效果有限。 ——李志雄(順義區空港街道工作人員) 在朝陽區每月20日的可燃物清理日,發動消防安全網格員在老舊小區、一些公共場所消防通道進行巡視巡查,如果有堆物堆料的情況及時整改,消除動態安全隱患。 ——楊敬博(朝陽區消防救援支隊新聞宣傳處副處長) 解讀 為何用立法提倡文明行為?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出臺意味著什麼?立法能夠有效倡導文明行為嗎?國家行政學院社會生態教研部胡穎廉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妹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如何解決執法難? 發動社會力量一起治理,構建環環銜接的制度體系來保障《條例》的實施 《條例》提出,“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加強對不文明行為的日常檢查,及時發現、勸阻、制止、查處不文明行為,並按照有關規定向本市公共信用資訊平臺歸集執法資訊”“完善資訊共用、案件移送、證據互認機制,對嚴重不文明行為開展聯合懲戒”。 劉小妹認為,“信用聯合懲戒”應該會對居民産生“威懾”作用,因為不良的信用記錄可以導致行為“受限”。 胡穎廉表示,從國際經驗看,信用懲戒是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和社會治理的重要且有效手段。這種看似“柔性”的手段是“綿裏藏針”,既能産生足夠震懾,也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劉小妹表示,不文明行為面廣量大,而執法資源有限,因此執法難是世界各國、各地區文明立法面臨的共同難題。“為此,《條例》明確了公共場所和設施、物業、保安、環衛等行業和服務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勸阻、制止不文明行為的權利義務,這就是發動社會力量來一起治理,構建環環銜接的制度體系來保障《條例》的實施。” 用立法提倡文明行為可行嗎? 法律不是萬能的,解決陳規陋習需要構建現代治理體系 胡穎廉表示,一般認為,法律是用強制力預防和懲處違法犯罪行為,底線標準不能用於評判和約束道德。隨著風險社會的深入,許多個人行為給公共利益帶來的後果無法預測,法律需要在對確定性危害進行規制的同時,對特定行為進行倡導性鼓勵,防範潛在風險。 比如説,“吃野味”作為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風俗,可能帶來公共衛生安全風險,但可能不觸犯當地法律。那麼作為文明行為的倡導立法,就能有前瞻性地防範和避免這種制度真空的尷尬和危險,因而具有積極意義。 胡穎廉表示,法律不是萬能的,解決陳規陋習需要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包括法律倡導和約束、行政執法、社會共治甚至經濟激勵等。但法律以其權威性顯然能起到引領作用,同時其他手段也可以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劉小妹認為,從長遠來看,文明立法由地方立法先行,待將來條件成熟,對於需要頂層設計解決的共性問題,可以制定修改相關法律和行政法規。當前,《條例》從責任主體和執法手段上都有突破,未來的實施效果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條例》的效果何時才能顯現? 需要後續配套制度和政策來逐步推進 雖然《條例》已經開始實施,但多數市民表示沒感覺到區別,遛狗不牽狗繩等不文明行為仍有發生。 對此,劉小妹表示,《條例》6月1日剛剛實施,不文明行為不可能一瞬間發生改變,需要後續配套制度和政策來逐步推進。 “比如説,不清理寵物排泄物肯定違規違法,能否考慮對撿拾清理排泄物行為給予文明行為記錄,將來根據分值兌換公共服務,比如減免共用單車或者公共圖書館押金,享受禮遇優待。這就需要逐步健全制度體系,實施精細化治理。” 這些不文明行為容易被忽視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明確了六個領域不文明行為。記者梳理了其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不文明行為,提醒市民儘量避免。 得流感要戴口罩 《條例》明確,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要佩戴口罩。 禁止在道路、居民區燒紙祭奠 《條例》提出,不在道路、居民區和其他公共區域焚燒、拋撒喪葬祭奠物品。 不得在地鐵內吃東西 《條例》要求,應當著裝整潔,不在公共場所赤膊;不在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列車內進食等。 不得高空拋物 《條例》明確將重點治理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 跳廣場舞不能擾民 《條例》明確重點整治:在街道、廣場、公園等公共場所娛樂、健身時使用音響設備産生噪聲,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等行為。 遛狗要牽繩 《條例》提出整治遛犬不牽引、犬便不清理的行為。 電動車不得在樓道充電 《條例》提出,整治在共用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處等公共區域為電動車充電等行為。 不得刻畫涂污文物古跡 在旅遊方面,《條例》將重點治理以刻畫、涂污或者其他方式損壞文物古跡、旅遊設施;傷害或者違規投喂動物等行為。(記者 李玉坤 張璐 陳琳 吳婷婷 羅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