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達人”張應龍:讓大漠披上綠裝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6-01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在森林防火瞭望臺上觀察(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2020年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在這天,陜西省神木市一個偏僻大漠中的“小人物”張應龍,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03年,張應龍辭去工作回到家鄉神木縣,承包毛烏素沙漠中19.2萬畝荒沙地,開始科學造林、治沙。他創新混交造林、生態經濟林、種九留一等模式,探索出一條科研、科普、生態造林、生態惠民的迴圈林業發展道路。 17年來,張應龍累計承包42.8萬畝沙漠。依託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農的總體目標,他與當地村民合作,發展林業苗木育苗基地,引進樹莓、花楸、釀酒葡萄、食用菌種植及林下鴯鹋、綿羊生態養殖,讓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增收。 如今,滿眼青翠的人工林覆蓋了曾經的荒漠,圪醜溝群眾的生活環境改善了,“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在觀察長柄扁桃果實生長情況(5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右)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物理學家邵明安在查看水量平衡觀測設施(5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在森林防火瞭望臺上觀察(5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噴灌設備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田間作業(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村民在採摘種植的西葫蘆(5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治理後的荒漠已變成“塞上江南”(5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在神木市錦界鎮圪醜溝村,張應龍查看昆蟲誘捕器收集昆蟲標本情況,及時了解林區生態狀況(5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