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社會責任>
甘肅金塔60余載鬥風沙:築4000余公里林網守“風輕雲淡”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5-27  責任編輯:信子維

  每年春季,金塔民眾都會自備乾糧,帶上苗木工具,從四面八方涌向沙漠邊緣、重點風沙口和戈壁荒灘,進行植樹造林。(資料圖)金塔縣委宣傳部供圖

  中新網蘭州5月25日電 (馮志軍 高瑩 張婧)5月下旬,在甘肅酒泉市金塔縣境內的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成片高矮不一、色澤各異的植被簇擁在一起鋪向沙漠深處。放眼遠眺,如同一條“綠色長龍”一點點將黃沙吞沒。迎面撲來呼呼的風聲,很難用正常大小的聲音進行交流,但並無“風沙迷人眼”的沙塵揚起。

  “以前這個季節,經常是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大風刮得漫無天際,我們上學的時候沒辦法回家,都由學校老師統一看管……”年逾五旬的金塔縣治沙站站長趙清民,在回憶起曾經常年“風沙肆虐”的景象時仍心有餘悸。

  防沙治沙幾乎是金塔人從小就會的必備技能。每年春季,僅金塔縣城就有約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參與其中。(資料圖)金塔縣委宣傳部供圖

  趙清民介紹説,從20世紀50年代起,金塔開起了“全民總動員”式的治沙造林模式,並在持續的實踐中探索出生物治沙、封育保護、工程治沙等多種治沙措施,多種新型固沙材料的綜合運用,為當地防沙治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每年春季,金塔民眾都會自備乾糧,帶上苗木工具,從四面八方涌向沙漠邊緣、重點風沙口和戈壁荒灘……趙清民表示,通過數十年幾代人“薪火傳遞”的努力,很多風沙口逐漸變為綠洲,脆弱的生態得到恢復,“防沙治沙幾乎是金塔人從小就會的必備技能,每年僅縣城就有約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參與其中”。

  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姆塔格沙漠之間的金塔縣,逾六成面積係荒漠化,是甘肅荒漠化和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年均降雨量不足6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500多毫米,境內以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等為主的四大沙係全長160多公里,有415個風沙口,18個重點風沙口,縣城及9個鄉鎮均不同程度受到風沙危害。

 圖為金塔“全民總動員”進行植樹造林。(資料圖)金塔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金塔官方資料記載,從1897年到1967年的70年時間裏,金塔縣被沙塵埋壓廢棄的農莊、水渠、耕地隨處可見,且持續的狂風讓沙漠每年以50米的速度不斷前移“逼宮”縣城。期間,金塔縣城先後遭受過81次大沙塵暴襲擊,累計造成財産損失達數十億元。

  金塔縣委書記李潤元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介紹説,20世紀60年代,金塔條件十分艱苦,既無機械,又缺資金,全靠人拉肩扛、挖土挑水,儘管條件艱苦,但民眾熱情很高,用那種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不服輸的精神,愈挫愈勇、不懈抗爭的勇氣,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植綠大會戰。

 圖為金塔縣治沙前沿一望無際的防風固沙網。(資料圖)金塔縣委宣傳部供圖

  李潤元説,尤其是近年來,金塔縣舉全縣之力,把防沙治沙,綠化造林作為構建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之舉,通過建立完善保障機制、強化項目和科技支撐,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使全縣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連續20多年保持了“雙縮減”,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李潤元表示,金塔縣計劃利用15—20年時間,再建設經濟林30萬畝、生態林70萬畝,著力把金塔打造成名副其實的“戈壁明珠城”。同時優化資源配置,大力發展迴圈農業、清潔能源、中醫中藥、文化旅遊等十大生態産業,積極扶持傳統企業改造升級,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據了解,60多年來,金塔已建成防護林帶90多條,林網4000多公里,林地面積140多萬畝,昔日的風沙口、戈壁灘都變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為護衛家園而進行的防沙造林,意料之外形成西北最大的人工胡楊林4A級景區,已累計吸引百萬遊客紛至遝來。意外興起的“後起之秀”沙産經濟,亦成為當地民眾增收的重要途徑。(完)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