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醫療>
改變健康消費觀 健康中國需加強治未病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5-21  責任編輯:信子維

“對於健康來説,預防是最為關鍵。”近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賀娟在健康養生賦能健康經濟暨《中國健康經濟白皮書》課題研討會上做出上述表述。她認為,相對於人病了再進行治療,預防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對疫情預防常態化,零重症的治療思想非常重要。

賀娟表示,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在新冠病毒的預防常態化中將有著重要作用。3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武漢第九場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此次全國新冠確認病例中,使用中醫藥治療的佔到了91.5%,臨床療效顯示,中醫藥總體有效率達到90%以上。此外,由中醫院主導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580位患者實現了零重症率;西醫主導的輕症轉重症比例在10%左右相比,進一步驗證了傳統中醫藥在解決現代健康問題中的巨大價值。

“中醫能治也擅治各種急慢性疾病,但更重要的是,中醫強調預防為主,儘量讓人不生病、少生病,生了病能儘快、以盡可能少的代價治愈或阻止病情轉重,這是中醫獨特的‘治未病’思想。”賀娟説。她説,無論是17年前抗擊非典還是此次新冠疫情,發病都是在冬季,低溫是免疫功能降低、寒濕疫起的主要外因。從中醫預防角度,溫燥的藥物能祛寒濕,因而可以預防疫情。這也是為什麼有的香囊,南方人愛嚼的檳榔,過去中國人喜歡在房前屋後種的花椒、藿香等等,均可以起到預防疫情的功效。而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寶貴經驗,現在恰恰容易被大家所忽視。

對此,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蔣震表示,我國重視治未病,這也意味著需要調整健康方面的整體結構。以我國醫保和美國醫保為例,同樣支付100元時,美國以60元養生,30元買保險,9元開藥,1元治療。但從我國來講,消費結構幾乎相反,100元中60元住院,30元買藥,10元搶救。

“改變目前的健康消費觀已勢在必行。”蔣震舉例,我國南部某區增加了給社區老百姓購買洗手液的支出,但後來發現洗手液用多了,後期醫保費用支出有所減少,這個理念十分重要。

蔣震指出,結構決定功能,生命健康或因利益導向的不同而發生根本變化,品質大幅提高。

賀娟也表示,自古以來,瘟疫、戰爭、饑餓是造成人類毀滅,推動社會變革的三個重要因素,疫情過後,我國健康理念或發生較大變化。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許正中指出,在後疫情時代,康養事業或者康養産業或發生根本性改變。例如在此次危機中,非接觸經濟、線上經濟快速發展。消毒用品、消毒櫃、提高免疫力的保健品銷售迅速增加。

“疫情讓健康中國戰略時代再度提前。”許正中説,健康中國戰略的導入已經讓我們充分重視健康的重要性。下一步健康中國戰略落到實處,以健康中國來推動更多健康産業的發展,以市場的方式來徹底解決人類的健康和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這兩大命題,將帶來我們對飲食結構,蔬菜、糧食、養生等標準要求的提高,是一個産業鏈。

對此,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公共事務總監邢力表示,此次疫情再次證明免疫力在人體健康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免疫力作為人體最好的醫生,如何幫助人們提高免疫力,健康産業在未來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邢力説,經過疫情的檢驗,當前社會大眾對傳統民族醫學有更科學的認識,也更加充滿信心。而且不僅在國內,我們也看到,因為中國優秀的防疫成績,較低的死亡率,國際上對中醫藥方劑的價值也出現新的正面評價和認可。

因此,邢力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健康産業可謂危中有機,作為企業,借力中醫藥,在危機中把握趨勢和機遇,加快變革步伐大膽創新,持續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是穿越當前經濟寒冬的關鍵。

  據權威機構預測,受疫情影響,消費者的社會價值觀發生了改變,導致他們在分配消費的時候,在旅遊、奢侈品、娛樂、消費電子産品等非生活必需品方面會有所減少,與健康、飲食、教育相關的消費會增加。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提高,迎來健康消費需求的加速升級,現在這個趨勢已經開始顯現,據京東健康發佈的數據,第一季度營養保健品銷售增速明顯,尤其是免疫和延緩衰老等健康品受到用戶的青睞。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周邦勇也表示,通過這次疫情,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急速增加。他表示,有幾個數據值得關注。有調查顯示,目前超過7成80後、90後具有養生意識,其中80後佔38.7%。在營養保健産品的購買者中,90後佔了25.1%,而且表示要長期服用保健産品的90後高達21.9%。此外,2020的中國生理健康指數調查顯示,受疫情影響,84.7%的受訪者開始加倍關注健康,63.2%的受訪者更加敬畏大自然,還有43.9%的受訪者很關心家人。還有數據顯示,91.4%的受訪者表示,此次疫情影響而改變了他們以往不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這些都充分説明瞭這個疫情使我們的消費觀念和健康意識得到了轉變。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