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頭的健康守衛者:重走前輩之路 尋回醫者“初心”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4-16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圖為玉樹州人民醫院與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聯合開展包蟲病手術。玉樹州人民醫院供圖 中新網玉樹4月14日電 題:三江源頭的健康守衛者:重走前輩之路尋回醫者“初心” 作者 胡貴龍 潘雨潔 張添福 周瑞辰子 在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的書櫃裏,珍藏著幾本厚重的英文醫學期刊雜誌,院長郭勇時常拿出來翻閱,“這是第一批支援玉樹的醫生們從北京帶來的,”他邊看邊説,泛黃的書頁上字跡模糊,“幾十年間,醫院數番移址、維修、重建,唯有這些書被精心保留。” 這間由北京市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援建的醫院,如今看上去和其他現代化的三級醫院並無二致。然而,這些被郭勇視作“鎮院之寶”的舊書刊,承載著醫院特殊的歷史—五十年間,援玉京醫的堅守、本土醫生的回報。 援玉醫生:在這裡,我找回最初做醫生的感覺 去年8月,郭勇從北京來到玉樹,擔任州人民醫院院長。剛到幾天,他便帶著北京的醫療團隊走遍全州一市五縣,和鄉鎮醫生一起去牧民家中開展聯合會診。 “當時,哈秀鄉一個3歲小男孩一直髮燒咳嗽、聽診器裏心臟有雜音,”經確診男孩患有先心病,郭勇即刻安排他前往西寧接受手術,並積極對接北京市先心病費用托底項目,解除男孩家庭的後顧之憂,術後一個月,小男孩重獲健康。 下鄉時,走著前輩們走過的路、目睹藏族貧困家庭被疾病折磨的真實境況,郭勇的口袋裏除了聽診器,還有一本藏語書,“會説牧民的語言,才能跟他們拉近距離。” 來玉樹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但現在的他已經能隨口唱出一隻藏歌、喜歡上跳卓舞、吃糌粑。“在玉樹遇到的人和事豐滿了我的人生,”最近,郭勇把自己的微信名字改成了“感恩玉樹”。 “過去12年,我在北京負責管理醫院、培養團隊,”他説,“但來到這裡,能幫助一個患先心病的孩子、能解救一個生命垂危的阿爸,我找回了最初做醫生的感覺。” 北京老師的言傳身教:醫生,要越做越小心 在玉樹州人民醫院工作了30年,副院長達松至今回想起“那些年手把手教我、照顧我的北京老師們”,內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圖為玉樹州人民醫院下鄉開展義診。玉樹州人民醫院供圖 他回憶,在州衛校上學時,從北京來的援青醫生吳咏昀老師教授護理學,上課沒有模具,她便讓學生在自己身上練習肌肉注射。“我的第一針是紮在老師身上,”他説:“當時很多同學漢語都説不好,她‘以身試針’、耐心地教,如此用心良苦,才給了我們最好的啟蒙。” 1990年,達松剛開始做實習醫生,晚上值班吃速食麵,被外科主任陳國強看見,在宿舍煮好麵條,叫達松去吃,並告訴他:“從衛校畢業,醫生之路才開始,要不斷累積經驗,有機會還要接著唸書、讀大學,不能停止鑽研。” “穿上白大褂,不代表你就是稱職的醫生!”陳主任嚴厲的叮囑,在達松心中生了根。此後,為了成為老師口中“稱職的醫生”,他一邊讀書鑽研,一邊通過實戰不斷提高醫術水準。 在老師的建議下,達松去往大連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修,並借鑒當時國內先進的腦外科手術方法,完成了玉樹地區首例由本土醫生主刀的高血壓腦出血軟通道引流手術。 現在,達松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向老師問早安。“北京的老師們用言行舉止給了我‘勝似父母的教育’,他們是一群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人。” 當初,達松站在陳國強主任身旁,看他主刀骨科手術,那時用的是70年代從北京帶來的德國進口器械,“現在,醫院裏還保存著當年的鉗子、鑷子,比我年齡都大。” 從老師手中接過手術刀,三十年間,醫術不斷精進、經驗愈加豐富的達松卻更加明白老師當初提醒自己的用意:“醫生,要越做越小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