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者,我在“雲”上緬懷你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4-07 責任編輯:信子維 |
新華社長沙4月5日電(記者袁汝婷 劉芳洲)淅淅瀝瀝的雨,浸著長沙早春的寒意,飄落在劉亞傑身上。她背著相機,走過一排排墓碑,步履緩慢,偶爾駐足靜默。 疫情下的清明節,器官捐獻協調員劉亞傑和郭勇,為約2500名器官捐獻者建造了一個“雲”上陵園。 生日這一天,她為598方墓碑一一拍照 3月25日,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器官捐獻協調員劉亞傑32歲的生日。她和同事、器官捐獻協調員郭勇一起,帶上鮮花,背起相機,抬著梯子,輾轉于湖南長沙的兩座陵園,為598位器官捐獻者的墓碑一一拍照。 劉亞傑雙手穩穩端著相機,鄭重按下快門,生怕把照片拍歪了,每拍完一排墓碑都會仔細核對。她説,“一個都不能少,每一張都要端正。” 今年清明節,對千千萬萬的中國器官捐獻者家屬而言是特別的——往年,一些家屬會前往陵園緬懷和悼念,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大多只能“線上”祭掃。 離清明節只剩10天時,郭勇和劉亞傑接到了製作網頁緬懷捐獻者的任務。3月25日、26日,他們拍下安葬在陵園的捐獻者墓碑照片。設計頁面、錄入照片、調試功能……3月31日,“生命迴響,雲上緬懷”網頁上線。 草長鶯飛的背景圖,襯著“致器官捐獻者家屬的一封信”。信中寫道:正值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全國倡導綠色、文明、簡約的祭掃新風尚,故而有了線上緬懷。 進入網站,搜索、點擊捐獻者姓名,就能看到照片,還可以“獻花”“點燭”“默哀”。許多捐獻者的個人頁面上,都留下了家人的緬懷“足跡”和深情留言。 每一方墓碑,都銘刻著一場別離和新生 拍照那兩天,郭勇在陵園來來回回走了許多遍。經過熟悉的名字時,他停下腳步。 那是20歲出頭的小雷。2012年平安夜,讀大三的小雷因意外事故腦死亡。當晚,郭勇與小雷的父母溝通器官捐獻。他至今仍清晰記得小雷母親的哭聲,和小雷父親那句話——“這是善事,我們同意。” 小雷捐出了雙腎、肝臟和眼角膜。器官摘取手術完成後,郭勇幫他擦洗身子,穿好衣服。 按常規,器官捐獻者家屬可以獲得一筆人道主義救助金,可小雷父母拒絕了。在郭勇的堅持下,這筆救助金變成了持續6年對小雷妹妹的學費資助。 4月2日,郭勇在緬懷網站的小雷頁面下留言:“小雷,你妹妹上大學了,也在長沙。父母一切都好。家人都很想你!” 每一方墓碑,都銘刻著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記錄別離和新生。 幾天前,42歲的商人鄭古峰來到長沙鳳凰山陵園悼念女兒。他對郭勇説:“如果沒出事,欣欣就12歲了。” 2015年,7歲的欣欣在湖南邵東老家的小路上遭遇車禍。在女兒捐獻器官後,他將人道主義救助金悉數捐出。“這筆錢,就給當地修事故路段的警示標誌和減速帶吧,別讓悲劇重演。” 湖南省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自2010年啟動開展以來,已實現器官捐獻約2500例,使6000余名患者獲得新生。 生命“擺渡人”,從“你滾開”走向“謝謝你” 面對生者談死亡,是每一位器官捐獻協調員入行的第一關。他們被稱為生命“擺渡人”。 郭勇是湖南首批登記在冊的器官捐獻協調員。他曾被憤怒的親屬圍住、追打,被怒吼“滾開,黑良心的販子”。2012年一起案例中,他爭取到病人家屬的同意,當地醫院卻拒絕提供手術室,理由是“不吉利”。 早年間,郭勇在湖南各地醫院“挨家挨戶”宣傳,整整10個月後才有了第一例捐獻。 從2011年到2019年,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協調完成器官捐獻分別為1、7、27、54、79、119、126、174和106例。 據《中國器官移植發展報告(2015-2018)》顯示,從2015年到2018年,我國每年完成器官捐獻分別為2766、4080、5146和6302例。2018年,我國器官捐獻和移植數量均居世界第二。 “社會接納度越來越高了。”郭勇説,如今就算是拒絕,家屬往往也很禮貌。 2018年8月,劉亞傑為兩歲的彤彤協調完成器官捐獻。道別時,在太平間守了一整夜的孩子媽媽向她深深鞠躬。“她説謝謝我,讓孩子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每次想起那個近乎90度的鞠躬,劉亞傑都覺得心酸又充滿力量。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網站顯示,截至2020年3月10日,已實現28075例器官捐獻,超過189萬人完成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這兩個數據保持著動態更新,郭勇和劉亞傑時不時會去看看,他們説,數字背後是生命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