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教育>
居家學習,怎樣讓學生走出這樣的怪圈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3-24  責任編輯:信子維

  編者按 

  目前,部分地區正陸續開學。繼續在家學習的孩子們“深夜才能入睡”“整天對著手機”“學習效果有限”,讓很多家長憂心忡忡。如何才能在電子産品用時激增的特殊狀況下,讓孩子保持用眼衛生和身心健康?本期,讓我們結合記者調查、數據分析和專家建議展開探討。

  對於中小學生來説,線上開學已經一個多月了。居家學習給原本的家庭生活帶來了新的挑戰。“深夜才能入睡”“整天對著手機”“學習效果有限”“家庭矛盾增多”,這些都是來自家長們的“吐槽”,盼望開學,是不少家長的心聲。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居家學習,怎樣讓學生走出這樣的怪圈

  徐州市睢寧縣新城區學校老師通過直播為學生遠端上語文課。洪星攝/光明圖片

  作息失去規律

  對於家長而言,最先感受到的是孩子紀律上的散漫。沒有學校的約束,在“自己的天下”,那些費心養成的好習慣丟得很快。

  北京市朝陽區小學四年級女孩田甜此前從沒有偷偷玩手機的習慣,這段時間,她的媽媽發現,她睡前會偷偷玩手機,擺弄到很晚,“經常夜裏12點才能入睡,早上8點半上課,我會8點叫她起床。”田甜的媽媽告訴記者。

  田甜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上午是各科課程,老師發佈一段錄好的知識點精講,然後分時段答疑給孩子們做一些試卷。“這些只能在手機上進行,有時還要打卡點名,我算了一下,一天之中,對著手機的時間足有五六個小時。最難辦的是,居家學習期間孩子用手機有了最正當的理由,晚上孩子説需要預習、需要‘對題’、需要檢查作業,輕輕鬆鬆就拿到了手機,而一拿到,不到睡覺就收不回來了。”田甜媽媽説。

  好在這些課程學校並不強制上,因此,為了田甜的視力健康,她的媽媽有時候會選擇“曠掉學校的課”,上某網校的四年級課程。“因為這個網校課程可以在電視上投屏播放,看電視總比看手機好一點。”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深夜才能入睡,是不少學生的通病。北京市西城區初二男生可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打籃球、踢足球、彈中阮等方面都有特長,還是班裏的班長。這個優秀的孩子也在居家學習中被“打回了原形”。“以前9點半準時入睡,現在推到10點半。以前只用手機軟體檢查作業,現在從早到晚盯著手機,偷摸插空玩遊戲。”可樂媽媽林女士告訴記者。

  可樂的課程這樣安排:從早上8點到下午4點20,是學校的雲端課堂時間。用企業微信、雨校平臺等軟體學習,老師帶著孩子們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大多是串講。每節課40分鐘,下課十分鐘時間,可樂偷偷打遊戲,“《王者榮耀》《第五人格》,還有一些小的遊戲。”林女士説,“他的同學還組建了各種微信群,他們在裏面聊一些很無厘頭的話題,總是對著手機哈哈大笑。”

  林女士是一名兒科醫生,疫情影響之下工作很忙。她發現,一旦自己不在家,爸爸對孩子的約束有限,孩子一整天“連被窩也不出,所有課都在床上解決”。於是,林女士每天早上7點上班,就把可樂帶到醫院,門診的時候可樂自己在醫生值班室學習。“這樣至少能讓他養成按時起床的習慣,有規律的作息。”

  學習效果不佳

  作息時間被打亂的還有北京市東城區初一女孩麗麗,“她連體育課都在床上,在床上放一張瑜伽墊。”麗麗媽媽告訴記者,“她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床,起床就在床上擺個小桌子學習,以便隨時躺下。”

居家學習,怎樣讓學生走出這樣的怪圈

  揚州市汶河小學錄製的科普教育特色微課。莊文斌攝/光明圖片

  麗麗每天上9節課,也是“全手機操作”。除了作息的紊亂,媽媽更擔心的是學習沒有學好。每節課30分鐘,一節一節,“時間被切割成細碎的小塊,感覺孩子的收穫不大。”麗麗媽媽很有感觸,“孩子很少有時間讀完一本書,課程上完就很疲憊了。我覺得線上開學沒有把居家學習和學校學習分割開來,居家學習應該打破時間概念完成一些深度閱讀的內容。我希望每一科老師能圍繞一本書,講一些自己科目的相關知識,讓孩子有一些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深度閱讀的能力。現在太零碎了,都是碎片化學習。”

  諷刺的是,麗麗媽媽告訴記者,為了孩子少看一些動畫、少玩一些遊戲,她不得不把時間切得更“碎”,學習時間結束後,再讓麗麗上一些畫畫、音樂等網課,“轉移孩子注意力”。

  北京市朝陽區一年級女孩小夏的媽媽也是這樣,為了和動畫片“戰鬥”,她把藝術體操、舞蹈等實踐類的網課都加了課時,“這樣,孩子每天的運動時間多了,看電視、玩手機的時間就少了。”

  時間越切越碎,越趕越快,學習的效果卻有限。家長們都覺得孩子狀態不對,卻不知道怎樣解決。

  缺乏生活教育

  也許這就是“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好習慣養成很慢,丟掉卻很快。為什麼居家學習之後,不少學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認為,生活教育這一課該補上了。

  “好習慣的養成、規則意識的形成,往往在公共空間發揮更大的效力,因為它符合多數人的共同利益。疫情的影響,大家從公共空間轉入了家庭這一私密空間,公共約束小了,一些孩子就容易鬆懈,一些生活問題也隨之出現,這是生活教育體系長期被淡化造成的。”趙剛告訴記者。

  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學科知識,有關生活理念、技能的教育相對短缺。“這在80後家長和00後孩子之間的影響尤其明顯,家長們對於生活的理解、對於家庭教育的理解有偏差,於是,疫情期間的家校合作也産生了新的問題。”趙剛建議,居家學習,生活教育這一課家長和孩子要共同學習。

  關於家長們擔心的“碎片化”、學習效率不高等問題,趙剛認為,最重要的不是“追課”,學科知識總有被淘汰的時候,而自主的生活能力將會激發孩子內在力的需求,“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他律到自律,只有當孩子們學會了這些,他們就真的長大了。”

  “重度”沉浸電子學習環境孩子的身心健康如何護佑

  作者:張志新(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陸(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本專科生、研究生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産品的總時長(含電腦、學習機、手機、電視等)分別為6.4、9.6、13.4、15.1、16.9小時。

  2018年8月,教育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制定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要求,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高發省份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同時,鋻於我國兒童青少年“過度依賴網路”發病率達10%(全球平均6%),國家衛健委等十二部門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重點強調要“教育引導兒童青少年安全合理使用電腦和智慧終端設備,預防網路沉迷和遊戲障礙”,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疫情期是兒童青少年電子螢幕産品用時激增期,也是其視力及身心健康防控關鍵期。為進一步支援國家的兒童青少年近視及身心健康防控工作,首都師範大學COP團隊課題組基於微信群迅速開展了網路隨機調查和電話訪談工作。

  學生電子産品使用時長大幅增加

  調研數據顯示,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本專科生、研究生平均每天使用電子學習環境(主要包括電腦和學習機)的時長分別為2.7、4.9、7.1、6.7、8.0小時(由於智慧手機普及于學習,實際使用電子學習環境時長會更多);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本專科生、研究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長分別為1.8、3.9、5.7、7.2、7.5小時;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本專科生、研究生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産品的總時長(含電腦、學習機、手機、電視等)分別為6.4、9.6、13.4、15.1、16.9小時。

  參考《方案》中的相關規定,疫情期間,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産品的總時長已達到《方案》要求的6.4倍、9.6倍、13.4倍。

  本專科生和研究生屬於成人,但其情況更為嚴重,以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産品的總時長為例,分別高達15小時和17小時。調研發現,僅在經過一週的網路學習後,至少已有七分之一以上的本科生明顯感到疲倦和偏頭痛。

  電子産品用時激增對學生視力、心境均有影響

  2013年以來,首都師範大學COP課題組在北京和山東做了持續數年的調查、實驗和分析,參照上述研究基礎以及其他相關研究領域的經驗,課題組研判,疫情期間電子産品用時激增對大中小學生視力、心境等身心健康指標可能産生如下影響:

  疫情期間中小學生平均每天的使用時長都屬於“重度”使用,本專科生和研究生更甚。這會導致學生情緒不穩定,學習效率下降,由此可能引發親子矛盾、家庭矛盾、家校矛盾。

  調查數據顯示,中小學生平均每天使用1.5課時(約1.35小時)電子學習環境,一年後即被發現引發了視力下降。當前大中小學的“重度”使用引發大範圍的視力下降應該是大概率事件;“重度”使用還會帶來失眠、偏頭痛、肌肉萎縮、頸椎彎曲、皮膚疾病等;對於本專科生尤其研究生來説,由於電子産品每天用時高達17個小時,已嚴重擠壓睡眠、飲食和鍛鍊時間。

  課題組對北京地區本科生的訪談發現,疫情以來絕大多數同學基本上“宅”在家裏,出現了50天未出過家門的案例。長期缺少自然光照會加重對學生視力的損害,而且不僅限於此,長期在封閉空間的生活、學習或工作還會帶來心理和身體其他方面的損害。考慮到長期的封閉空間生存狀態、長期的電子産品重度使用以及網路學習負擔對學生以及家長的影響,我們都應高度重視,以積極預防學生近視、學生抑鬱、家長抑鬱、青少年暴力、家長暴力的發生以及由此給兒童青少年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的更深層次的損害。

  讓豐富的學習生活滋養孩子身心

  調研顯示,目前造成大中小學生過度使用電子産品的主要原因有:學習負擔較重,生活單調,精神不充實,自製力弱等。因此,在應對上主要應採取的措施是:放慢學習進程、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改變學生主要閱讀方式,開展紙質閱讀;強化體育鍛鍊,參與親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方式;加強干預,將體育鍛鍊、心理健康指導、學習和生活方式指導等多種措施並舉,並輔以保障措施和其他有益經驗。

  對於學校和教師而言,“停課不停學”不能變成“提前學”,“停課不停學”不能變成“門門課都線上學”,“停課不停學”不能變成每天上線“打卡”。疫情特殊期,教學條件受到限制,必須考慮減慢教學、學習和考試進程。要把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切實減下來。體育鍛鍊有利於保證學生身體健康,改善學生心理健康,豐富生活方式。要加強體育鍛鍊指導,充分利用體育課和網路資源,推廣若干種適合室內參與的體育運動;如有可能,持續推廣使之成為學生的終身愛好,並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同時,應鼓勵各地區、各學校和教師豐富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基於紙質教材自主學習,教師基於網路用語音或文字指導的教與學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豐富學習內容和生活方式,從而減少學生對手機、電腦等電子産品的依賴。

  對學生來説,學會自我調整,才能真正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耐心和決心。要加強體育鍛鍊。充分利用體育課和網路資源,參加並堅持一兩種適合室內進行的體育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相關健身訓練課程等)。要保護視力,避免不良用眼行為。減少基於電子螢幕的學習時長,主要使用紙質教材和圖書進行閱讀。不在走路時、吃飯時、床上、晃動的車廂內、光線暗弱或陽光直射下看書或電子産品。改正不良讀寫姿勢,應保持“一尺、一拳、一寸”,讀寫連續用眼時間不宜超過40分鐘。要避免熬夜,保障睡眠;避免偏食,加強營養。

  作為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運動氛圍,積極引導孩子進行室內體育鍛鍊,養成終身鍛鍊習慣至關重要。同時,應儘量減少孩子使用電子産品時長,切實投入精力陪伴孩子,豐富其生活內容和方式。要監督孩子不良用眼行為,關注孩子視力異常跡象,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保障孩子充足的睡眠和營養;鼓勵孩子樹立信心,戰勝困難。疫情期間,孩子身體和心理條件、學校教學條件都受到限制,為保護孩子視力及身心健康,還要切實減輕孩子課外學習負擔。

  “全手機操作” 保護好視力更緊迫

居家學習,怎樣讓學生走出這樣的怪圈

  吉安市峽江縣實驗中學學生通過網路學習。陳福平攝/光明圖片

  光明日報記者 周世祥

  因為“盯屏”不得已要增多近距離用眼;

  由於幾乎所有電子産品入眼的光強度都會超過紙質版書籍、黑板的光線反射強度,而存在光線刺激的問題;

  無論是電腦、iPad還是手機,都會有一定的發光頻率,這與自然光線不同,會對眼球的發育有影響——

  一方面需要長時間“盯屏”,一方面又因不得不“禁足”在家缺乏戶外運動,孩子的視力下降怎麼辦?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學生和家長該如何協力化解?

  長時間近距離“盯屏”會增加近視風險

  “孩子上初二,上午五節課,下午三節課,一節課最少30分鐘。一天如果不算做作業,要盯屏大概240分鐘,”説起孩子線上開課以來“盯屏”的時間,北京市東城區一位中學生家長李夢告訴記者,“他預習、復習、做作業都依賴電子屏,課間倒是會有10至30分鐘休息,除了喝水上廁所玩遊戲,他還要盯著微信群和同學交流。”

  線上開學以來緊鑼密鼓地上了幾天網課,到了晚上休息時間,在北京一所985高校建築學院就讀的大三學生小高才有時間接受採訪。據她透露,上一天課大概需要盯屏4至5個小時不等。除了上視頻課“盯屏”之外,小高也向記者表示,在家學習使用其他電子産品的頻率也增加了。“我們每門課都建有師生微信群,會通過群收發一些課程資訊、開展問題討論,也沒有固定時間,隨時可能會看”,小高還表示,一些課程需要閱讀的文獻,平時自己會儘量去圖書館借來紙版書籍閱讀,但現在只能下載電子版,在電腦或iPad上查看。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朱鴻告訴記者,防疫特殊時期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視力可能存在三方面的挑戰:首先是因為“盯屏”不得已要增多近距離用眼;其次,由於幾乎所有電子産品入眼的光強度都會超過紙質版書籍、黑板的光線反射強度,會存在光線刺激的問題;第三是光頻率問題,無論是電腦、iPad還是手機,都會有一定的發光頻率,這和自然光線不同,也會對眼球的發育有影響。“此外,居家防疫期間戶外活動也明顯減少了,陽光中的紫外線對於近視防控是有作用的,而這一條件現在也不具備。”朱鴻表示。

  線上課堂可打破傳統連貫授課模式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就“停課不停學”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時提出,為避免學生網上學習時間過長,對小學低年級上網學習不作統一硬性要求,對其他學段學生作出限時限量的具體規定,還要指導學生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通過增大休息間隔、做視力保健操、強化體育鍛鍊等方式,保護視力,增強體魄,保障身心健康。

  朱鴻建議,線上上課程的設置上,教育主管部門的確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課程時長做一些規定,“如果一定要視頻上課,對於低年級小學生來説,15至20分鐘一節可能更加合適,初高中學生時間可以稍長些,但不宜超過30分鐘。”

  “一些課程可以採用模組化講授形式,比如10分鐘、20分鐘一個知識點,把連續的學習切割開,這樣學生也可根據接受能力選擇是否反覆觀看,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連續看視頻用眼的時間。”朱鴻表示,“也希望學校能在一段課程結束後對學生有個小提示,比如‘該做眼保健操了’,在眼睛需要調節、産生一定的疲勞時,做眼保健操幫助其恢復,可以起到很好效果。”朱鴻説。

  學生的個性化用眼習慣需關注

  “首先,應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光線條件,學生閱讀文字材料時,建議要‘雙重給光’。比如房間只有一個吊燈,燈光打開,學生寫字時右側手和筆可能會産生陰影,那麼這時需要在左前方再放置一個檯燈。這樣從紙上反射的光線是均勻的,沒有明顯陰影,此外也不要有太強的反光,不要使光線明暗反差過大,這種狀態下光線對眼球的刺激是最低的,使其處於比較放鬆的狀態,不會引起過度調節。”朱鴻説道。

  除了光線,選擇螢幕也有講究。朱鴻表示,選擇線上學習工具時要盡可能模擬課堂環境,在保證清晰度的條件下,盡可能讓螢幕足夠大。“因為距離越遠,越接近於平行光線進入眼睛,對眼內的調節要求是最低的,這樣可以降低視疲勞,也可以降低眼球內部的調節,減少近視風險。”

  朱鴻建議家長盡可能利用陽臺和窗口讓孩子遠眺,從而保證一定的自然光線下的紫外線暴露,而在室內則可以借助弱視訓練用的室內乒乓球進行眼球運動的訓練。“這種乒乓球用彈簧連著底座,擊打後用眼睛追蹤它,眼球就要跟隨乒乓球轉動,轉換看遠看近,對近視防控有幫助。”

  朱鴻表示,家長如果發現孩子有故意湊近看、歪頭、瞇眼、斜眼、看一會兒就揉眼等情況,説明孩子可能有些用眼過度,這時就要及時調整用眼頻率,減少眼部肌肉疲勞的情況。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24日 14版)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