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廠開進村 針線“繡”出好日子——農家姑娘返鄉創業戰貧記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3-20 責任編輯:信子維 |
農家姑娘侯佑林今年26歲,家住雲南省富源縣富村鎮新店村委會龍馬山村。返鄉創業三年來,她的21個村級扶貧工廠相繼紮根各村委會,帶領家鄉1000余戶貧困戶3000多名留守婦女,一針一線“繡”出了好日子。 厚積薄發 刺繡走紅窮村 侯佑林原本在昆明經營彩票店,2015年,與丈夫商量後放棄了彩票店經營,獨自來到浙江義烏刺繡工藝品廠打工。 “當時廠裏每月3000元的工資,我只要了2500元,我向老闆提出多給自己機會了解刺繡工藝品市場,多一些學習機會,工資多少都無所謂。”侯佑林説。 通過兩年的學習和摸索,想到老家不缺勞動力,侯佑林萌生了回鄉搞刺繡品代加工的想法。2017年,她和廠裏簽了訂單協議回到了老家,開始做代加工。 “剛開始只發動了5個人參與,手把手教她們。由於工人們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做出來的工藝品合格率不高,2個月虧損了12萬元。”她説。 侯佑林做刺繡虧本的消息在村裏傳開,家裏人勸她放棄,村裏人也勸她安分在家帶孩子。面對虧損和大家的勸説,侯佑林內心糾結萬分。看著整日愁眉不展的她,丈夫肖斌首先站出來,支援她繼續踏上艱難的創業路。 她把缺乏技術的難題與總廠溝通後,總廠派出了技術員到村裏為職工開展培訓,並將做出標準産品的環節和技巧做成了教學視頻,讓每一個新進工廠的職工對照學習,産品的合格率一下子提了上來,一個季度下來,不僅虧損補了回來,報名到工廠務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侯佑林和她的刺繡工廠在附近村寨走紅了。 連接一線 釋放脫貧動能 2018年6月,富村鎮易地搬遷點建設完工,貧困戶搬遷入住,為解決貧困戶的就業難問題,在鎮黨委政府幫助下,侯佑林的刺繡工廠開到了鎮上,並成立了“富村鎮圓夢家園愛心手工坊”。通過一對一的培訓,從剛起步培訓的90人,發展到如今的3000余名會員。 當侯佑林了解到富村鎮黨委政府對返鄉創業者給予的政策扶持後,創辦了刺繡車間,做起了立體串珠、鑽石畫、十字繡、鞋墊等20余種刺繡代加工,更多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農村婦女有了收入,易地搬遷來的貧困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工廠就建在搬遷點,下樓就可以上班,照顧家裏也方便,每月還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大家都很樂意來工廠上班。”易地搬遷貧困戶黃桃玉説。 2018年7月,由於扶貧工廠的工人越來越多,侯佑林整日為找尋合作企業,滿足工廠訂單而發愁。 “在得知工廠面臨的難題後,鎮上就立即組織産業辦、就業辦負責人和侯佑林先後赴北京、山東、浙江等地考察,與4家企業達成合作,並簽訂了訂單訂購協議。解決了産品的訂單和銷售難題,徹底化解了侯佑林和群眾的後顧之憂。”該鎮黨委副書記陳再波介紹道。 工廠進村 普惠貧民窮親 在德勝村,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刺繡品,讓擁有刺繡絕活的婦女不依靠工廠也能有一定收入。於是,侯佑林又有了新的想法:引入工廠管理模式,把零散經營變為抱團發展,讓群眾通過完成訂單獲得穩定收入,工人和市場都穩定後,逐步向外界推出本地特色繡品,樹立本地品牌。 因為一次催貨訂單,她的願景在德勝村徐徐展開。 “廠家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就要求我們做出十萬雙鞋墊,工廠裏的生産效率不可能完成,最後在德勝村繡娘們幫助下完成訂單,順利交貨。”侯佑林説。 這件事讓德勝村的繡娘們接受了侯佑林的建議,積極報名參加刺繡扶貧工廠。自從德勝扶貧工廠建起來後,村裏400余名留守婦女實現了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43人,圓了她們持家賺錢兩不誤的夢想。 “扶貧工廠要我們做的十字繡鞋墊,在村里正常情況下一人一天能繡兩雙,一雙手工費是25元,一天就能賺到50元,比我們零散做要賺得多,還可以照顧家裏。”德勝村委會小舖子村村民黃金花高興地説。 同時,村委會通過推薦務工人員、配合管理等方式,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餘元。 為了帶動更多村裏的貧困戶增收脫貧,富村鎮與侯佑林商議後,決定在全鎮開設21個村級扶貧工廠,職工全部交由扶貧工廠培訓後上崗,訂單也由扶貧工廠按各村實際派發。 21個村級扶貧工廠相繼紮根各村委會,得到實惠的群眾越來越多,全鎮興起了全村婦女搞刺繡賺錢的熱潮,侯佑林和她的刺繡扶貧工廠成為全縣扶貧項目的靚麗名片。 熱心公益 滋養萬千鄉鄰 一些年輕人也來扶貧工廠上班。侯佑林想,要是能讓這些年輕人到沿海大城市開拓視野、學習技術,將來回到家鄉會帶領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侯佑林的想法得到了廣泛支援。到目前,已選送60人到浙江義烏總廠學習深造。 侯佑林還是個熱心公益的人。扶貧工廠成立以後,對建檔立卡戶、殘疾戶、孤寡老人等困難職工,每人每月發放500元的生活補助,定期組織她們參加工廠開設的心理輔導班,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生活,增強戰勝貧困的信心。 在侯佑林點滴為鄉鄰的情懷感召下,職工間互幫互助形成了常態,3000余名工人,3000多顆熱心,讓村裏、鄰里變得更加和諧。 “扶貧工廠進村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意識有了轉變提升,村民們和諧互助,形成了共建共用的新風尚。”德勝村黨總支書記夏文達説。 對於扶貧工廠的未來,侯佑林早有打算。2019年初,工廠培訓專職員工114人,正式開啟線上銷售模式。線下發動職工對接實體店舖,以銷售提成的方式擴展實體市場。線上線下齊頭並進,為打造專業銷售平臺和本地特色品牌,推動本地特色刺繡工藝品“走出去”開闢了路子、夯實了基礎。(完)(郭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