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大學生志願者的戰疫心聲——“抗疫一線就是我們的課堂”(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2-27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圖①:趙東(右)和老師一起搬氧氣瓶。 受訪者供圖 圖②:肖皓源赴火神山醫院做志願服務。 受訪者供圖 圖③:王婉格在協助搬運物資。 受訪者供圖 本版製圖:張丹峰 一場阻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戰爭正全面打響,在戰疫隊伍中,涌現出一批有責任、敢擔當、講奉獻的大學生志願者。他們辭別親友,勇敢逆行,活躍在物資搬運現場,做最堅定的戰疫青年;他們置身線上,為一線工作者子女輔導功課,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戰士。他們説,“抗擊疫情一線就是我們的課堂。” “抗擊疫情是給自己最好的成長禮” “從昨晚接到徵用通知到現在,爭分奪秒改造定點醫院,我們早一分鐘改建完成,病人就能早一分鐘得到救治。”2月15日晚7點,結束了一天的志願工作,肖皓源在朋友圈裏寫下這句話。 “當天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正式成為定點醫院,通知來的急,從各地緊急調撥來的物資堆滿了大廳,從卸貨、分類、搬運到安置,整整幹了十幾個小時。”身穿防護服奔波一整天的肖皓源忘記了被汗浸濕的上衣,只記得院長喊了聲,“如果能有1000張床位,我們怎麼拼都可以!” 在武漢傳媒學院上大二的肖皓源是個“00後”山東小夥,寒假返鄉後在新聞中看著武漢疫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心裏著急,實在坐不住了。哪怕是搬搬東西做做雜活,我也願意!”抱著“疫情不止,志願不停”的決心,肖皓源踏上逆行之路。 “對我來説,疫情也是一次人生的考驗。”這一天是肖皓源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做志願工作的第十九天,“每當怯懦時,看著醫護人員堅定的眼神,我就告訴自己要更勇敢;每次疲憊時,看到醫院的病患,我就知道自己要更努力。”肖皓源説,“抗擊疫情是給自己最好的成長禮”。 “致敬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 晚9時許,李銳結束了英語輔導,與“學生”鵬鵬互道晚安…… 李銳22歲,正在武漢大學讀大四;今年9月,他即將去英國讀碩士。不久前,學校招募志願者,為醫護人員、公安幹警等抗擊疫情一線的工作人員子女輔導功課。“我的英語成績還可以,就報了名。”他告訴記者。 每天晚上8點到9點,是李銳和鵬鵬的視頻輔導時間。授課時間只有一小時,每天李銳都會花心思認真備課。 鵬鵬的父母都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目前一個在隔離點值守、一個在社區上班。“我雖然不能在一線救人,但能為救人英雄的孩子出一點力!”李銳説。“以前,看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幾個字,總覺得離自己很遠。但現在,看到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支援武漢,很多人為武漢捐款捐菜,我常常會感動落淚……” “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致敬那些挺身而出的英雄!”李銳説。 “我已經長大了,要陪你一起戰鬥” “武漢是我生長的城市。我要保護它。”中部戰區總醫院裏,活躍著一支志願保障突擊隊,雲南大學學生王婉格就是其中一員。 “我已經長大了,要陪你一起戰鬥。”王婉格的媽媽是這座醫院的一線醫護人員。跟媽媽商量後,王婉格加入志願保障突擊隊,成了一名物資協調聯絡員,為醫院幫忙搬運物資。 這也是王婉格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儘管只是搬運物資,但她發現這份工作並不簡單,涉及不同的人和程式,一步都不能出錯。雖然感覺累,但王婉格從未停止手上的活,她總是告訴自己馬虎不得。 “大學期間形成的價值觀和知識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也堅定了我參與戰疫的信念。”“會澤百家,至公天下”是王婉格所在大學的精神,她説:“作為大學生,我要用實際行動踐行大學精神。” 前不久,看到汶川人民向武漢捐了一車又一車的蔬菜,王婉格特別有感觸。“過去大家共赴汶川抗震救災,如今武漢有難,同胞們義無反顧,中國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永不會變。”王婉格感慨道。 “我們接過了老師的接力棒” “最近出院患者每天在增加,昨天又有5人出院,大家的士氣更加高漲了。”22日晚8時,趙東言語裏透著喜悅…… 趙東是武漢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2018級呼吸內科專業博士研究生。“第一次穿防護服時有點無所適從,在前輩們的指導下,現在已慢慢上手了。”趙東介紹:“我主要是給一線醫生打下手,跟著導師一起查房,詢問病情,有時也會協助搬運氧氣瓶。” 春節期間,趙東一直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內科值班;直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光谷院區)被列為定點醫院,2月3日接到通知,整個科室集體轉戰光谷院區。 “我們既是‘準醫生’,也是共産黨員,此時此刻我們更加義不容辭。”趙東和其他數名博士研究生立即向學院“請戰”,“戰役打響,導師和前輩們二話不説,義無反顧地衝向一線。對我們來説,這是一種無聲的鞭策。” 趙東的導師如今身處重症隔離病區,站在距離病人最近的一線治病救人。趙東説,“自己選擇做醫務志願者,也是一種傳承。老師把當年抗擊非典戰鬥中學到的寶貴經驗教給我們,我們接過了老師的接力棒。” 《 人民日報 》( 2020年02月26日 10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