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幹部張銳——“願做沙漠中的一滴水”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20-01-17 責任編輯:信子維 |
59歲的張銳(見圖,資料照片)中等個頭,兩鬢有些斑白,説話不緊不慢。辦公室茶几上,放著兩個胡楊木的根雕。“從農民手上買的,要帶回北京去。”因為援疆快結束了,張銳話語中透著不捨。 回憶起當初的援疆選擇,張銳仍感到很激動。2016年12月20日,領導找他談話:“援疆前方指揮部需要一位農業技術人員,你能去嗎?”“我能去!”張銳聲音不大,卻斬釘截鐵。 “這是一種召喚,我的心聽從了。”張銳説,之前曾有抵觸情緒,“單位這麼多人,為什麼要選快退休的我。當得知當地情況,我感到不能推辭。” 張銳的父親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父親言傳身教,“援疆”這個詞在張銳心中分量很重。當夜,張銳便在日記中寫道:“和平時期不像戰爭年代那樣時刻面臨流血和犧牲的考驗。體現黨員黨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看在黨組織需要他奉獻的時候,能否勇敢接受並圓滿地完成任務。這次援疆就是對我的一次考驗,黨組織需要我,我必須無條件服從。” 大學畢業後到北京市林業果樹科學研究院工作,張銳一幹就是30多年。他對業務精益求精,主持過多項國家級林果業課題,僅農業規劃就做過200多個。 和田國家農業科技園先導區,是北京市重大援疆項目。2017年7月,園區建設啟動,擔任和田地區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的張銳挑起了大梁。做規劃,拿方案,走訪基層……一向做事認真的張銳鉚足了勁工作,常常夜裏一兩點才回宿舍休息。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138個大棚裏,酸奶甜瓜、軟籽石榴、四翅濱藜等生機勃勃、長勢喜人。這些附加值很高的農林作物,不僅在農業科技園先導區紮下了根,而且正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果果”,被推廣到更多的地方。 沙漠中土壤養分少,張銳一次次試驗,終於摸索出將沙子、椰糠和羊糞按比例復配種植高産農作物的法子。當地貧困戶承受風險能力弱、設施農業管護經驗少,張銳和有關部門一起完善了“專家+農戶+公司+合作社”的全託管企業化運作模式。 目前,1100畝的園區已成為農業現代化科技示範基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農民就業人才培養基地,示範作用初顯。“越難的事情,越會激發我的鬥志,我願做沙漠中的一滴水。”張銳説。 墨玉縣托胡拉鄉巴熱特拉村是深度貧困村。全村4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佔60%以上。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幫扶。農業科技園工廠化生産的6批50噸大麥苗精飼草,免費提供給貧困養殖戶;免費發放1000隻鵝苗和5000株菜苗;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技術培訓……2018年底,巴熱特拉村如期脫貧。 “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我們義不容辭。”張銳常這樣説。 在和田市吉亞鄉金葉新村,貧困戶圖尼亞孜·阿卜杜卡德爾承包的大棚裏,3個品種的甜瓜結滿了藤蔓,豐收在望。“我承包了兩個大棚,年純收入可達兩萬元,前年就脫貧了。” 圖尼亞孜開心地説。 核桃是和田地區農民增收的支柱産業之一。為了推動核桃産業的優化升級,張銳常常在核桃地裏做示範,組織開展核桃管理、銷售分析等講座。兩年來,和田各縣市的核桃産量、品質不斷提升,農民收入不斷增加。 和田地區林業和草原局黨委書記陳寶軍説:“張銳全身心投入援疆工作,真心實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令人感動。” 張銳身體不太好,妻子郝王紅放心不下。剛退休時間不長,聽説新疆需要支教老師,她主動報了名。2017年9月,郝王紅來到和田市京都幼兒園當幼兒教師。從此,他們成為北京市援疆隊伍裏唯一的一對援疆夫妻。 張銳夫妻在新疆與阿不都巴克·努日結對子。利用假期,夫妻倆把阿不都巴克·努日上小學4年級的孫女接到北京,住在自己家裏。參觀天安門,爬長城,整整玩了10天。回去後,滿滿兩大本照片,讓阿不都巴克·努日一家愛不釋手。“民族團結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付出真心,就會收穫真情。”張銳説。 郝王紅在幼兒園十分受歡迎。年輕教師都叫她郝姨,孩子們都叫她郝奶奶。 郝王紅原計劃到新疆主要是為了照顧老伴,不曾想卻一頭扎進幼兒園。“孩子們太可愛了。他們需要我,我也打心眼裏喜歡他們。” “張銳就像一滴水,融進了新疆大地,流進了當地群眾心裏。他是援疆幹部的傑出代表。”北京援疆幹部王文徵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