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榜樣公益>
景邁山上布朗族兩代人的夢想“接力”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2-12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社昆明12月11日電 題:景邁山上布朗族兩代人的夢想“接力”

  新華社記者王長山、吉哲鵬、嚴勇

  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山上的芒景村,76歲的布朗族老人蘇國文家兩代人先後許下不同的夢想,這些夢想見證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當地少數民族生活的巨大變遷,也折射出新時代當地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

  鬱鬱蔥蔥的景邁山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境內,是重要的産茶地之一。由於地處偏遠、産業結構單一,長期以來當地群眾生活困難。新中國成立時,芒景村村民住的是窩棚,寨子不通電,晚上黑魆魆的。“很多人只有一套衣裳,洗了就只能躲在家裏。”窘迫的場景深深刻在蘇國文腦海中。

  “直到新中國成立,從我父親蘇裏亞這一代人開始,我們這兒的少數民族群眾才開始真正擁抱大山以外的生活。”蘇國文説,也就是那時候他的父親許下了家族願望。

  在舊社會,蘇裏亞是芒景村的頭人,新中國成立後跟著共産黨走,成了國家幹部。蘇裏亞也成為少數民族國慶觀禮團的一員。1951年,蘇裏亞從北京歸來,便在寨子裏開大會,當著村民説了三個夢想: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公路會挖到山頂上;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會用鐵牛來犁地;只要跟黨走,總有一天會過上白天黑夜都光明的日子。

  蘇國文説,從那時起,借助黨和國家的政策,景邁山人也開始了追求過好日子的奮鬥之路,生活也不斷邁上新臺階:

  20世紀70年代,景邁山上有了第一所小學;改革開放以後,村裏有人東奔西跑做起了茶葉生意;2002年,學生們有了自己的第一塊水泥球場……

  2004年,做了多年掃盲工作的蘇國文從縣教育局退休,回到芒景村。展現在他眼前的景像是:綠色環保的新能源公交車直通景邁山山頂;村民通過網際網路和世界對話;茶葉也漂洋過海賣到了大洋彼岸。

  公路已建到山上;通電後,村寨裏白天黑夜都光明瞭;小梯田改大梯田,牛耕變成機耕,景邁山成為著名茶山……父親的三個夢想不但早已實現,而且還被超越了一大截。

  追求夢想的腳步仍未停歇。近年來,在繼續保護好古茶林的同時,村民也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通過控制茶樹行間距、補種果樹等措施改造自家的臺地茶。

  蘇國文就是生態茶改造的倡導者之一,其中禁打農藥就是他主推的規矩。“剛開始不理解,好好的茶樹誰都不願意挖。”芒景村村民艾勇説,圍著轉好幾圈才狠心下鋤頭。如今,茶地裏茶樹棵數少了,茶葉卻因品質上乘賣到一公斤幾百元乃至上千元。

  錢袋滿了,腦袋也不能空。從目不識丁到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蘇國文的經歷就是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縮影。退休回村後,他還想方設法籌措資金髮展教育。

  作為芒景村小學的名譽校長,學校成了蘇國文每週必去的地方。“現在孩子上學都是車接車送。”

  幾年前,景邁山古茶園申遺工作啟動,蘇國文又有了新“任務”。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他聯合有關方面編制了“芒景村遺産保護學習手冊”,發給村民人手一本。

  截至目前,芒景村15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僅有一戶還未脫貧出列。發展生態茶、開民宿、搞旅遊……2018年,芒景村經濟總收入7300多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1532元,村民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看著生機勃勃的景邁山,蘇國文有了新的三個夢想:把教育進一步辦好,當地民族文化和民族經濟實現騰飛;把生態茶園改造進行到底;永遠保護好生態。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