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幸福都到碗裏來”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2-12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社昆明12月11日電 題:“幸福都到碗裏來”

  新華社記者楊靜

  陽光明媚的冬季,尼西鄉崗曲河水清澈如碧。屋內的魯茸卓瑪正認真地給木碗勾線,金色的木碗在她手中熠熠閃光。

  50歲的魯茸卓瑪是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幸福村的村民。這裡有製作木碗的傳統,她18歲跟著爺爺開始學習藏族木碗製作技藝,現是木碗的省級非遺傳承人。

  迪慶藏區木碗製作技藝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但過去大家只覺得這是件普通的器皿,都是自家做、自家用,如果有多餘的才輾轉到外地銷售。

  “價格低、銷路少。”同村的王友貴今年68歲,為了把木碗賣出去,他曾坐著手扶拖拉機到西藏。以前,為了討生活,不少村裏的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

  隨著迪慶州在木碗非遺方面保護措施的增加,當地開始組織木碗手工藝人去到外地學習,並逐漸探索木碗産品多元化路子。除了糌粑盒、茶葉盒等日常木碗産品外,筆筒、裝飾品等具有藏式木碗元素的手工藝品也開始出現。

  “更重要的是形成産銷對接,把産品推銷出去。”迪慶州文旅局局長魯志軍介紹,精準扶貧以來,迪慶州發力推進旅遊扶貧,在打造旅遊線路時,充分將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相結合,並以非遺為切入點撬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體驗黑陶和木碗製作已成為迪慶旅遊的重要內容。

  過去幸福村是貧困村,大力發展和推介木碗産業後,木碗成了村裏扶貧支柱産業,2018年幸福村實現脫貧出列。從今年開始,村裏在穩固脫貧成效的同時,繼續做大做強木碗産業,為真正實現産業興旺打下基礎。

  木碗成了幸福村的發展源泉,偏遠小山村變成了知名旅遊目的地。“現在是幸福都到碗裏來。我們不用擔心市場,只怕做得不夠好。”魯茸卓瑪説,她一年能製作70隻木碗,家裏還在上學的女兒也學會了製作技藝。不僅如此,到村裏體驗的國內外遊客也在不斷增加,給遊客講解製作過程、木碗圖騰含義,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

  王友貴家也是如此。他在家門口售賣木碗製品,一旁挂著微信收款碼,再也不用奔波跋涉去其他地區推銷。他的兒子則專心製作木碗,生活一天天變好,每年依靠木碗銷售的收入就達10萬元。

  現在,幸福村的幸福名副其實。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戶,村裏的年輕人也陸續回到村裏,每家依靠木碗每年都有過萬的收入。

  “木碗中有我們的文化基因。”迪慶州非遺中心主任趙軍説,幸福村曾是茶馬古道的驛站,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加,以及市場需求的變化,2013年木碗製作技藝進入雲南省級非遺傳承項目名錄,非遺傳承人有了經費支援,通過項目還去外面交流。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