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青春在奉獻中綻放——第七屆軍運會成為武漢大學生別樣思政課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1-18 責任編輯:信子維 |
“軍運盛會,華夏榮光。國家使命,吾輩擔當……精彩圓滿,誓創輝煌!”從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賽前籌備到賽後歸置,來自近40所在漢高校的3萬多名大學生志願者,用貼心的服務和暖心的微笑踐行了鏗鏘誓言,為這一屆盛況空前的軍運會增光添彩。 被譽為“大學之城”的湖北武漢,在校大學生逾百萬人,大學生成為賽會志願者的主力。國際軍事體育理事會主席赫爾維·皮奇裏洛曾説:“我將把最高的分數給予每一位參與這次軍運會的人。”在軍運會這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中,武漢在校大學生參與、奉獻、成長,在個人融入祖國盛會中綻放青春芳華。 從大學生到“小水杉” “能夠在最美好的年紀見證並參與武漢軍運會,是緣分,也是幸運。”武漢大學2017級博士研究生、軍運會主媒體中心志願者陳曾感嘆。 水杉是武漢市市樹,挺拔昂揚,雋秀而富有活力。“小水杉”也因此成為軍運會志願者的昵稱,醒目的“水杉綠”成為軍運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服務賽事期間,每當中國國歌響起,無論志願者身在何處,在崗或者休息,都齊刷刷地自主起立注目,恰似一棵棵樹榦筆直、枝葉齊整的水杉。無論比賽結束得多晚,他們都會自發地搜尋每一個座位,拾起散落的小國旗。 為讓自己充滿“軍味”,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大三學生秦玉萍,靠著旗桿站軍姿,冒著“火爐”武漢的高溫酷暑,不斷練習控制眨眼的頻率,淚流不止也咬牙堅持,保持2分46秒不眨眼。 “為軍運會奔波的這些天,是我唱給大武漢的讚歌,也是我捧給大武漢的溫柔。”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軍運會媒體服務中心志願者王馨悅在朋友圈坦陳心跡。一年多來,華中師範大學將軍運會的思政教育作用貫穿志願服務全過程,宣傳引導、紮實培訓、朋輩教育、樹立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全校誌願服務工作氛圍,鼓勵學生主動服務社會,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光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團委教師、軍運會帆船比賽志願者帶隊教師霍少孟介紹,學校將軍運會志願服務作為深化“我和我的祖國”主題教育的鮮活路徑,視為同學們見證祖國盛世、融入祖國發展的難得機會,前期全覆蓋式志願者招募宣傳、中期組織師生集中觀看開幕式、後期組建宣講團巡迴式宣講,增進全體師生的參與見證感和自豪榮耀感。 為動員武漢市青少年關注和參與軍運會,共青團武漢市委組織“青春助軍運·建功新時代”主題實踐活動,開展“魅力軍運”青少年軍運文化傳播行動、“奉獻軍運”青年文明志願行動、“牽手軍運”青少年國際交流行動等。此外,在2019年武漢市“新青年下鄉”中,還組織在漢大學生服務隊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開展軍運會系列宣傳活動數百場,讓青年在參與軍運、服務軍運、奉獻軍運中感受城市發展,增進城市情感。 軍運會給我們舞臺,我們還世界精彩 聖火耀江城,體育傳友誼。百餘國近萬名運動員相約武漢,共用友誼,同築和平。武漢軍運會成為世界軍人運動會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賽人員最多、影響力最廣的一次盛會。頻頻致謝、主動合影、贈送紀念品、共同參加文娛活動……志願者的微笑與服務,贏得了外國友人的高度讚賞,成為展示中國國際形象的閃亮名片。 “軍運會的服務經歷,讓我收穫成長,成為一棵挺拔‘小水杉’;讓我收穫友誼,一棵棵‘小水杉’匯聚成‘杉樹林’,向世界展現了中國青年風采;讓我收穫責任,深感自己與祖國休戚與共,體會到大國風範和使命擔當。” 以往對自己衣帽鞋襪不拘小節的華中科技大學大四學生李長恒,在擔任軍運會志願者後,對志願者服裝每一粒扣子都精益求精。軍運會的服務經歷讓他收穫了蛻變和成長。 “志願服務活動的過程是廣大青年志願者自我提升的過程。”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軍表示,青年學子化身“小水杉”時,他們對教室裏、書本上所講的“大道理”有了直接體驗,在一次次奏國歌、升國旗中感受著中國制度的力量、中國道路的寬廣,在每一項具體工作中發現個人前途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緊密相連。軍運會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大課堂,讓他們在實踐中肩負起當代中國青年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成為一名軍運會志願者,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責任。你是怎樣,青年就是怎樣,中國就是怎樣!愛國不是書本上的口號,展現青年風采,展現中國力量,展現民族精神,這就是當代大學生的責任和使命。”來自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願服務隊”的李縱擎説。 為把思政課的“鹽”融入軍運會的“湯”中,華中農業大學召開軍運會志願者動員大會,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本禹志願服務隊”回信精神,引導志願者牢記“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的殷殷囑託。邀請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曾在部隊文工團工作的教師,針對性指導志願者形體禮儀,增添“軍人味道”。 “體育競技可以跨越國界,讓和平友好傳遞。”“感到自己十分幸運,能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國家。”“軍運會讓我感受到了微笑的力量,參與的快樂。” 武漢大學生將軍運會當作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讓志願服務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將奉獻、友愛變成一種氣質,將愛國為民變成一種習慣。 (本報記者 夏靜 張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