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一場橫跨東西的鄉土實踐,轉化為觸動心靈的思政課——西安財大:把扶貧收穫帶進思政課堂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1-15  責任編輯:信子維

  將扶貧收穫帶進思政課堂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日前,西安財經大學偌大的報告廳內坐無虛席,一場特殊的思政課在大學生中掀起了空前熱潮。

  授課者是剛從鄉土田野歸來,圓滿完成“脫貧攻堅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任務的老師和同學;台下的聽眾是200余名學生黨員和輔導員代表;西安財大校黨委書記楊濤則成為這堂特殊思政課的“點評人”。

  9個月時間,從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出發,自祖國的“東極”黑龍江佳木斯到祖國的“西極”新疆烏恰縣,累計深入62個鄉鎮的150多個行政村,深度走訪8000余名農戶,對參與走訪調研的180名大學生來説,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鄉土實踐。

  9個月裏,大學生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以調研員的身份參與並主導了22個縣的“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工作”,為我國扶貧攻堅蒐集了大量客觀數據。

  “如何將這些來之不易的體會轉化為‘動能’,推動學校3000多名學生黨員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在楊濤的倡議下,“扶貧評估、致敬祖國”師生宣講團成立。

  “2016年,我國在貧困縣退出工作中正式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報告會現場,帶隊老師宋敏向在座大學生做了形象比喻:精準扶貧中,老百姓是出題人,地方政府是答卷人,第三方則是閱卷人。

  作為第三方評估參與單位,西安財大調研組承擔的評估任務主要是:一看“房”——住房是否有保障;二看“糧”——是否吃、喝、穿不愁;三看主要勞動力“強不強”,醫療是否有保障;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

  為獲取最真實的一手資料,調研組師生克服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40攝氏度的酷暑,以及海拔4500米的高原反應和長途顛簸,進村入戶、實地調查。調研結束時,他們不僅向有關部門提交了極具價值的評估報告,還撰寫出50萬餘字的系列報告《貧困縣退出專項調研感想》。

  鮮活的故事、生動的語言、震撼的畫面,報告團成員將一段段感人的故事還原——會場裏始終激蕩著濃烈的愛國情。

  “白衣聖人”吳登雲和“人民楷模”布茹瑪汗·毛勒朵,是宋敏講述的兩位令他感動至深的人物。在素有“中國西極”之稱的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縣人民醫院原院長吳登雲將一生奉獻給了帕米爾高原。30多年來,他無償獻血30多次,共計7000多毫升,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血液總量。

  吳登雲還曾從自己身上取下13塊皮膚,給燒傷患兒移植。他還為當地培養了340多名克族醫生,在戈壁灘上建起園林式醫院。他勸説唯一的女兒和他一樣留在烏恰縣醫院工作,不幸的是,女兒因車禍去世。

  另一位是布茹瑪汗·毛勒朵。19歲時,她與丈夫來到烏恰縣吉根鄉,成為第一批冬古拉瑪山口的護邊員。她用56年時間堅守在祖國470公里的邊防線,足足走了20多萬公里。

  巡邊時,只要見到能夠刻字的大石頭,布茹瑪汗就刻上“中國”二字。她還親手埋下了10多萬塊帶著“中國”字樣的石塊,創造出56年無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邊業績。布茹瑪汗説:“我熟悉冬古拉瑪山口的每一塊石頭,就像熟悉我家抽屜裏的東西一樣。”

  “這樣濃烈的愛國情,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深深根植于鄉親們心中。”調研隊員梁垚説。

  在山脈延綿、難見綠色的烏恰,梁垚入戶走訪時見到一位柯爾克孜族大媽,雖然大媽的眼睛幾乎看不到東西,但卻託人將“熱愛祖國”4個字工整地繡在了桌布上。

  原來,這裡的大多數人家日子過得都很艱難,孤身一人又有眼疾對大媽來説更是雪上加霜。後來有了扶貧政策,村裏為大媽申請了低保戶和貧困戶,使她的生活有了保障。村裏還發展了畜牧産業,貧困戶有了分紅,住進了政府新修的房子。談起這些,大媽臉上洋溢著對現在生活的感恩和滿足。

  宣講團成員趙志明蒐集到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共選派駐村幫扶幹部277.8萬名。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有662名基層扶貧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獻出寶貴的生命。5年來,農村累計減貧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年末的10.2%,下降到2017年年末的3.1%。

  “調研脫貧攻堅本身就是一堂生動的國情教育課,而將調研所得搬上思政課堂,更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探索和嘗試,它能讓這樣的寶貴收穫影響和引導更多青年學子。”西安財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閆團結説。

  很多學生紛紛表示,“脫貧攻堅是一場‘戰鬥’,能在風華正茂的年紀參與或感知這場戰鬥,得到磨練成長,是一種幸運。”這堂思政課也讓青年學子感受到了重任在肩,“未來,我們追求理想的道路會更加腳踏實地。”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黃博 孫海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