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溫情社會救助”升溫 向相對貧困對象拓展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1-12 責任編輯:信子維 |
原標題:我省“溫情社會救助”持續升溫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社會救助是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的最後一道防線。記者在南京、鎮江等地採訪發現,近期在全省陸續推開的“溫情社會救助”改革新政持續“增溫”,最後一道防線開始向相對貧困對象拓展。 救助誰:從“絕對貧困”向“相對貧困”拓展 前不久,張家港市社會救助服務中心救助管理平臺發出預警——低保對象張華(化名)近期被確診為結腸惡性腫瘤,在張家港澳洋醫院治療。平臺第一時間將“因病致貧”預警推送給張華戶籍所在鎮。當天下午,鎮民政辦反饋:大病預警情況無誤,市鎮兩級民政部門立即為患者辦理臨時救助,發放2835元救助金,為其緩解生活壓力。 “預警如此及時,我們建立的低收入家庭資訊庫發揮了重要作用。”張家港市民政局副局長陶靜華介紹,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小康路上的最大攔路虎。為此,當地政府設立“五道防線”兜底。除了基礎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普惠型大病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醫療救助制度外,當地還探索極具特色的村級醫療互助模式,通過第三方平臺運作,對患病村民按病種進行補助。目前,張家港60個村22.7萬人都加入村級醫療互助,累計募集資金3600.4萬元,救助2.29萬人次,發放互助金1657.7萬元。 新市民比例越來越高,張家港也為他們撐起救助傘。當地將居住6個月以上的新市民納入社會救助範圍,累計有445人獲助155.2萬元臨時救助金。市政府為16-60周歲新市民購買意外險,累計賠付563.6萬元。新市民原籍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的也給予救助,累計發放230多萬元,捐款捐物680多萬元。 “溫情社會救助”的首要任務就是構建“弱有所扶”大救助體系,特困供養對象、低保對象、低收入家庭、支出型貧困家庭都在保障範圍內,救助分類分層、階梯遞進。為此,重殘、重病“單人保”等救助政策全面推開。南京江北新區的葉志軍雙下肢殘疾,如今,他在當地一家名為太陽花的助殘社會組織裏從事産品加工。當地民政部門幫他辦理“單人保”,現在他每月低保金加手工製作有近2000元收入。 “省民政廳前不久出臺《關於開展溫情社會救助改革的指導意見》,從保障絕對貧困向保障相對貧困拓展,無疑是救助改革的方向。”省民政廳副廳長戚錫生説,以“溫情社會救助”改革為總綱,當前要回答好“救助誰”“怎麼救”“救多少”“救什麼”等關鍵性問題。 怎麼救:“身份證+授權書”即可申請 “溫情社會救助”首次提出“只需跑一次,無需開證明”的創新改革。鎮江市民畢文(化名)無勞動能力,妻子患病需長期服藥,女兒去世他們還要撫養孫輩。畢文在申請低保前生怕程式太多,自己跑不下來。當地民政部門告訴他,只要提交身份證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授權書,“一證一書”即可申請。 “結婚證、殘疾證、房産證等,這些可以通過政府部門間資訊共用獲取的證明材料,今後都不再向群眾索要。”鎮江市民政局救助處處長陳耀輝介紹,當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第三方開展“溫情家訪”,專業“家訪員”實現全覆蓋,相當於為基層增加160多名經辦人員,讓困難群眾“少跑腿、不跑腿”。 救助對象認定,向來被認為是世界性難題。只有建立科學核對平臺,才能保證救助精準高效。省民政廳社會救助處處長林莉介紹,當前省市縣三級聯動核對機制已經建立,省級核對平臺聯通43家銀行金融機構、10家省級部門,日核對量提升到5萬人次,實現對救助家庭“房子、車子、票子”等16個項目的大數據核對。 如今,鄉鎮(街道)政務中心全面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平臺,未來端口還要向村(居)延伸,實行“一號申請、一表登記、一門受理、一網辦理”。結合擴權強鎮,有條件的地方正將低保、特困人員的救助供養、臨時救助審批許可權下放到鄉鎮(街道)。 救什麼:“發救濟+送服務”突破傳統方式 傳統救助方式一直以“現金救助”為主,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意識到,需要將社會救助向生活幫扶、精神慰藉、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人文關懷型綜合救助拓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此時,就需要更專業社會服務介入。 張家港今年購買13家社會組織的服務,26個關愛項目涉及助困、扶幼、養老等多個領域。為促進困境兒童全面發展,改“供給視角”為“需求視角”,社會組織研發“勵鷹計劃”“一平方米未來”等14個個性化公益産品,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成長支援。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聚在銀齡”“幸福築巢”等老年人專屬關愛項目相繼落地。 記者注意到,此次改革中很多政策“能感知、有溫度”。比如低保“緩退漸退”機制就明確,因就業家庭每人平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但低於低保標準2倍,並且主動申報退保的,給予3個月的漸退期。對納入農村低保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收入超過當地低保標準但在低保標準2倍以內的,脫貧攻堅期內保留低保待遇和其他優惠政策不變。 在核算低保申請家庭收入時,對於因病、因殘增加的必要醫療、護理、康復訓練費用等家庭剛性支出,以及家庭必要的就業成本等,可按規定適當扣減……這些滿懷溫情的改革,將讓社會救助更精準、更及時、更公正,讓全省數百萬困難群眾更有獲得感。 (唐 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