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百餘所高校興起線上“光碟打卡”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1-06  責任編輯:信子維

 “光碟”能夠帶來什麼回報?在一款名為“光碟打卡”的小程式上,兩次光碟就可以得到“500正能量”,既可以兌換禮品也可以捐給公益項目。

  前不久,“光碟打卡”在北京召開發佈會,倡導“科技向善,賦能公益”。在此之前,“光碟打卡”已經擁有10萬多用戶,在100余所高校中生根發芽。小程式由柳濟琛團隊研發,他們想通過這個小程式讓“光碟”成為更多人的習慣。

  中國青年報進行的一項2134名大學生參與的調查顯示,80.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和周圍人剩飯的情況普遍,90.8%的受訪者贊同大學生應該養成“光碟”節儉的習慣。

  每次看到周圍的同學倒掉吃不完的飯菜,都會引發清華大學學生柳濟琛的思考。一次,他到一家餐廳吃飯時發現,只要吃完盤子裏的食物,服務員就會在一張卡片上打勾。等累計到一定次數後,餐廳就會為顧客送上小禮品。他還觀察到,店裏的大部分顧客都“光碟”了。

  這件事啟發了他。“很多人都會覺得,我節約了糧食能怎麼樣呢?浪費的糧食也是我自己買的。”小小的獎勵能夠讓顧客很快看到自己“光碟”的成果,激勵顧客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家餐廳的影響力畢竟有限,大數據時代,如何才能讓光碟和網際網路掛鉤呢?必須凝聚社會力量才能改變糧食浪費現象。

  很快,他做出了一套方案:通過技術識別出是否光碟,如果光碟,則會獲得一定數額的現金獎勵,由一些熱衷於公益的企業“埋單”,並通過基金會把錢送到需要的地方。

  柳濟琛學的是工程管理,並不擅長網際網路開發,整套構想由於缺少技術和資金的支援,始終是空中樓閣,無法落地。後來有一位企業家在看過他的方案後,決定聯合其他人給項目注資300萬元。

  柳濟琛與一位有多年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開發經驗的工程師組成了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清華和北大的幾名學生也加入進來。

  技術研發的第一步是大規模地蒐集數據。2018年,柳濟琛招募了一批志願者團隊,開始在全國進行大規模的數據採樣。一次,他們在山東一所大學拍學生用完餐後的盤子,食堂的阿姨剛開始很不理解,等他們解釋完目的後,食堂的阿姨主動幫他們拍照,學生每天要倒掉大量的飯菜,她看到也很心疼,可又沒有辦法。現在有人想解決了,她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兒。

  柳濟琛主要在北京進行採樣。他帶領團隊到寫字樓餐廳、大酒店和企業園區的餐廳採集了1000多個樣本,這1000多個樣本中,基本沒有人“光碟”。

  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10萬個樣本順利採集完成。接下來的一步是攻克技術上的壁壘。

  “最初研發出來的軟體跟‘傻瓜’一樣,明明有很多剩飯的盤子,會識別成‘光碟’,把攝影頭對準桌子、電腦屏,它也會給出識別結果,出錯率非常高。”

  2018年10月,持續失敗的AI識別光碟終於“有了智慧”,研發的軟體對原有樣本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2%。

  AI光碟識別是業務和識別同時處理,對系統和網路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對外發佈後不久,因為大量訪問一下子涌入系統,超出負荷,系統馬上崩潰了。很多人質疑團隊的工作能力。團隊馬上啟動應急預案,一面修復系統,一面跟公眾解釋故障原因。

  “那段時間,我們的技術人員經常會幹到淩晨4點,有時候還需要人工值守。”經過小半年的修改完善,技術逐漸變得成熟。目前,團隊已經擁有200萬數據,識別精度越來越高。

  為了驗證産品的可行性,團隊成員也邀請朋友、親屬體驗産品,最初的用戶大多成了小程式的“金粉”,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打卡800余次,還帶動周圍的人參與打卡。

  團隊的“野心”遠遠不止高校。採樣過程中,團隊發現,80後基本上沒有“饑餓記憶”,節約意識普遍需要加強。

  和其他公益一樣,柳濟琛團隊的産品也面臨“出圈”的問題。現在的用戶大都是對公益有熱情的大學生,他們願意通過“光碟打卡”幫助更多的人。但是,産品一旦走向更加廣闊的市場,就將面臨更多不確定的風險,用戶是否願意花時間“打卡”,不同用戶對“打卡”回饋的不同期待,系統的承載量等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

  9月23日“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天,團隊設立了公益獎勵金,通過用戶做公益的同時能夠“得利”的方式,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嘗試讓項目“出圈”。

  柳濟琛對項目的未來很樂觀,他並沒有一味追求用戶量的激增,“光碟打卡就是理念的實踐過程”,他想通過打卡這一行為強化人們的節約意識,一些人可能會沒有耐心持續打卡,但他們只要接觸了産品,就相當於接受了一次教育,而且有可能成為一個杠桿,撬動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經過細緻的思考,柳濟琛決定這學期休學,全身心投入創業。對於一個項目來説,商業模式是必須的考量。“團隊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擴大用戶量,目前還處於融資階段。”柳濟琛説

  實習生 張蕓倩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陳璐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