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聚焦公益>
從受助者到重要參與者 “大眼睛”愛心傳遞30年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0-25  責任編輯:信子維

  “30年來,我們國家的農村學校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0月18日上午,面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36歲的蘇明娟侃侃而談,她對希望工程的開展情況如數家珍。

  然而,在攝影師解海龍看來,發生變化的不只是農村學校,蘇明娟自身變化也很大。“我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很不自信,總是低著頭,不敢看人。”他説,現在蘇明娟已經變得自信,從當初希望工程的受助者變為重要的參與者。

在希望工程實施30週年之際,他們一起來到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其奴村,參加“大眼睛希望小學”探訪活動。

  2006年,希望工程經典照片“大眼睛”拍賣了30萬元,攝影師解海龍、照片主人公蘇明娟當時共同決定將此筆拍賣款捐贈給希望工程,在西藏援建一所希望小學,並命名為“大眼睛希望小學”,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達嘎鄉其奴村“大眼睛希望小學”。

  十幾年過去了,大眼睛希望小學部分教學設備已經無法滿足現在的教學需求,經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簡稱“中國青基會”)積極協調愛心企業,解海龍和蘇明娟又一起來到這裡,捐贈了一間現代化網路多媒體教室。

  已有5年沒見面,兩人再一次相見都非常高興。看到“大眼睛希望小學”寬敞整潔的校園環境,孩子們的笑臉,也都感觸頗多。

  解海龍回憶,1989年他到廣西採訪,發現當時那裏的基礎教育條件很差。他查閱資料得知,當年我國文盲人數近兩億,世界上每4個文盲中就有1個中國人。雖然1986年國家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但9000萬名適齡兒童中,因種種原因不能上學的有3700萬人。他當即決定,開始拍攝20世紀末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記錄歷史。1989年10月,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基會發起了旨在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兒童的“希望工程”。

  1991年5月,解海龍來到大別山區,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三合小學採訪。他還清晰地記得當年三合小學的環境,教室由一戶人家的祠堂改建,窗戶上沒有玻璃。當時,教室裏也沒有電燈和取暖設備,冬天孩子們被凍得瑟瑟發抖,好多學生的手腳都被凍壞了。

  解海龍來到一年級的教室,坐在第一排的蘇明娟正好抬頭,他立即拿起相機,按下快門,“大眼睛”照片誕生。蘇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父母靠打魚和種田為生,家庭十分貧困,學雜費成為這個家最大的負擔。不過她的父母還是希望她能繼續上學,他們認為上學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解海龍仍記得,這個瘦小的女孩當時每天要走24里山路上下學。

  1992年,“大眼睛”照片通過“希望工程”向社會推出,便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

  “當時有人這樣評價,如果把希望工程比喻成一本書,那這張照片一定是封面;如果比喻成一個人,那它就是臉。”解海龍説。

  來自海內外的大量匯款單寄往安徽省金寨縣,留言都寫著“捐給大眼睛”。蘇明娟的家人與當地希望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商定,以後凡是匯給“大眼睛”的捐款,都視為寄給“希望工程”的。

  從此之後,蘇明娟的命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她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並於2003年考入安徽大學。大一時,她就開始勤工儉學來解決自己的生活費。一次暑假,她還組織過幾個同學去金寨縣一個貧困村義務支教。

  2006年,蘇明娟大學畢業,進入銀行系統工作。她把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後每年都會捐款。蘇明娟説,她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會把愛心一直傳遞下去,

  2017年12月15日,在共青團安徽省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蘇明娟當選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兼職)。當時蘇明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還是我,我將永懷感恩之心,用心做事,儘自己所能回報社會。我將立足共青團平臺,發揮自身優勢,作出積極的表率和更大的貢獻,可以召喚更多的人關注希望工程,投身到公益事業之中。”

  去年6月,蘇明娟拿出家庭積蓄3萬元成立了“蘇明娟助學基金”,專門用於幫扶全國的困難學子。在去年和今年的希望工程“圓夢大學”活動上,她先後結對幫扶了15名和20名貧困大學新生。

  這次來到其奴村“大眼睛希望小學”,蘇明娟也從“蘇明娟助學基金”裏拿出3萬元,用於資助獎勵學校的特困特優生。

  希望工程這項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啟動最早、規模最大、參與最廣的社會公益事業,已經走過了整整30年。截至2018年底,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0.23億元,資助困難學生594.9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10所、希望廚房6236個,援建希望工程圖書室31109套,培訓教師114306名。

  蘇明娟説:“我們都會是希望工程一輩子的志願者。”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