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好人:為紅土地添“另一抹紅” |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10-09 責任編輯:信子維 |
新華社南昌10月8日電 他們是一群普通人,卻屢屢在平凡生活中造就非凡。 他們是臨危不懼、三入洪水救人的“最美身影”;是十年如一日、護送孩子平安上學的國道“守護爺爺”;是半個世紀義務宣講紅色故事、守護心中“光明”的失明老兵……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江西好人”。 從剎那選擇到一生堅守,從先烈感召到自覺自願,無數好人涌現,為江西這片紅色熱土增添“另一抹紅”。 好人涌現,在平凡中造就不凡 2019年9月,江西省贛州市全南縣大吉山鎮村民李益軍榮登“中國好人榜”。他連續三次衝入洪水、救出三名男孩,被網友稱讚為洪水中的“最美身影”。 “這沒什麼,在那種緊急情況下,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會這樣做的。”這是許多和李益軍一樣的平凡好人面對危難的第一反應。面對熊熊大火,江西省吉安市遂川縣大坑鄉黃坑村退伍軍人李左輝沒有片刻猶豫,衝進起火的榨油廠救出兩名被困工人,自己卻多處燒傷、呼吸道吸入性損傷。 有危急時刻的剎那抉擇,也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319國道穿村而過,是村裏孩子上學必經之路。從2009年開始,不論吹風下雨,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彭高鎮東山村70歲老人李丙味都守護在國道邊,護送孩子們安全通過,十年來從未間斷。東山小學97名學生,需要穿過319國道回家的有44人。李丙味護送孩子累計超過40萬人次,被親切地稱為“守護爺爺”。 向風慕義,他們守護一份信仰,播撒一片光明。2014年獲評“中國好人”、2019年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的程樟柱,54年前在部隊意外負傷、幾乎失明。“愈艱苦,愈奮鬥!愈奮鬥,愈快樂!”方志敏烈士的這句話他時常説起,也正是這句話在最艱難的時刻賦予他生的力量與希望。 婉拒療養待遇、退伍後回到家鄉江西省德興市的程樟柱,到一座為方志敏等革命先烈而建的紀念館作義務講解員,從青春壯年到桑榆暮年,用半個世紀的時光宣講紅色故事,義務講解服務超過20萬人次。老人説:“因為相信,所以心甘情願為之投入一生。” 好人涌現,已成為江西紅土地上一道別樣風景。截至目前,已擁有全國道德模範12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62人,“中國好人榜”上榜830人。 機制激發,讓好人有好報 好人涌現,有歷史積澱,也有現實保障。 重大節慶邀請參加慶典活動、省內國家3A級以上景區免費參觀遊覽、就醫優先安排床位……為樹立“讓有德者有得,讓好人有好報”價值導向,江西省先後出臺《江西省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辦法》《江西省道德模範禮遇幫扶實施辦法(試行)》,把“好人好報”以政策法規的形式予以明確和保障。 要讓好人“有位子”“有面子”。江西各地及時推薦好人參評道德模範、“感動中國”人物等先進典型、榮譽稱號,彰顯好人崇高地位的同時,還創新推出道德“紅黑榜”機制。在江西省廣昌縣,當地對家庭和睦、孝老敬親等先進模範和好人好事曬出“紅榜”,弘揚好人的先進事跡引領道德風尚。 江西還通過設立“江西省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獎勵幫扶資金”“江西省關愛好人基金”等,探索形成精神鼓勵、物質獎勵、社會保障“三位一體”的好人褒獎機制。在江西宜春,當地還為232名見義勇為人員建立檔案,及時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 江西省文明辦專職副主任鄔定忠説,不斷完善的制度建設,從體制機制上讓好人無後顧之憂。 以德潤心,以文化人 一位好人感召一群好人,一群好人帶動滿城春風,不斷放大的“好人效應”,日漸形成紅土地上深入人心的“好人文化”。 以德潤心,以文化人。人口僅200萬的“小城”萍鄉,擁有志願者26萬人、志願者隊伍627支。萍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聶曉葵説,萍鄉市連續21個月在“中國好人榜”上榜不間斷,一個個凡人善舉奏響一曲“大愛”樂章,這就是“好人文化”浸潤的直接體現。 “好人文化”潤物無聲,讓“好人”就在身邊。在江西省新餘市渝水區新鋼街道含笑社區,活躍著一群“敲門嫂”,她們每天主動敲敲社區空巢、獨居老人的門,問聲好、拉拉家常,幫助老人幹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一“敲”已經5年,“敲門嫂”們坦言,做這些不圖啥,看到老人臉上笑容就已心滿意足。 “好人文化”,還穿越時空。打開網上“江西好人館”,一位位不同時期道德模範、身邊好人的感人故事感動無數網友。一位瀏覽者留言,要不是這個網上好人館,竟不知道2019年4月入選“中國好人榜”的江西省廬山市白鹿鎮敬老院退休職工周桂花,就是小學語文課本中《一張珍貴的照片》的主人公。 1961年,周恩來總理到江西視察途中,在廬山觀音橋和“放牛娃”周桂花合影留念,還走進家裏了解農村問題,關心群眾衣食住行。長大後,周桂花當過大隊婦女主任,到敬老院工作時把孤寡老人當自己的親人,退休後又走進機關、學校、企業,義務宣講這段珍貴經歷,至今已200余場次、聽眾2萬餘人。 鄔定忠説,紅色基因賦予這片紅土地獨特的精神氣質,“好人文化”正為這裡添上“另一抹紅”。(記者 黃浩然、林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