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榜樣公益>
此生願為胡楊鄰 不辭長作新疆人——數萬援疆幹部助力新疆發展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09-27  責任編輯:信子維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26日電題:此生願為胡楊鄰 不辭長作新疆人——數萬援疆幹部助力新疆發展

  新華社記者符曉波、何軍

  有一群人,肩負黨和國家使命,舍小家顧大家,從五湖四海匯聚到祖國西部,把邊疆視為家鄉,在天山南北傾情傾力傾智,書寫著一曲曲動人的援疆讚歌。

  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19個援疆省市、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選派的8.75萬人次幹部踏上新疆大地,成為助推新疆事業全面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全情投入邊疆建設

  “追著太陽來到邊疆,接力使命四季奔忙……你總在想,來疆為什麼?在疆幹什麼?離疆留什麼?”一首歌曲《援疆三問》道出了數萬名援疆幹部的心路歷程和錚錚誓言。

  自然環境惡劣,基礎設施落後,發展相對滯後……2016年初,安徽省第三批援疆幹部劉師衡初到和田地區皮山縣,真切感受到國家深度貧困地區的現實困難。他走遍全縣16個鄉鎮、街道,走訪了200多戶農民,摸清情況、研究政策、協調資金,使國家安居富民政策得以切實落地,幫助4萬餘名群眾居有其所。入疆5個月時,劉師衡父親病逝,而他因工作繁忙,路途遙遠,最終沒能見上父親最後一面。

  像劉師衡這樣心繫邊疆、忘我工作的援疆幹部並非個例。自1997年黨中央選派首批援疆幹部人才進疆工作以來,每年都有援疆幹部踏上邊疆的熱土。2010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援疆由幹部人才援疆進入全方位援疆階段,越來越多的有志之士在新疆無私奉獻,贏得當地各族幹部群眾認可。

  中組部選派的第七批援疆幹部萬朝林2011年從南京大學來到新疆,先後在石河子大學、塔裏木大學任職,籌建“兵團屯墾戍邊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研究中心”等研究項目。考慮到科研需要,他幾次申請延期留任,最終正式調任塔裏木大學,在新疆紮根。

  一切為了百姓福祉

  幹部人才是對口援疆工作的重要基礎。數萬名援疆幹部人才與新疆各族群眾攜手並進,讓一個個援疆項目落地生根,以實際行動交出“美麗答卷”。

  在海拔3000多米的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援疆幹部范磊克服高原缺氧高寒等困難,經常深入阿巴提鎮、達布達爾鄉等10個貧困鄉鎮,幫助群眾解決生産生活困難,協調新疆首個光伏扶貧集中發電廠落地,點亮高原貧困群眾的新生活。

  浙江省對口支援的阿克蘇地區是新疆特色林果主産區,由於運輸渠道不暢,産品銷路狹窄,農民增收困難。浙江援疆總指揮王通林帶領團隊,推動浙江佈局倉儲物流和“十城百店”銷售網路,成功幫助阿克蘇果農開拓市場,帶動當地林果産業實現升級壯大。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副院長、吐魯番市人民醫院院長常實説,湘雅醫院與吐魯番市人民醫院合作共建以來,內地醫療人才源源不斷補充到當地,“多年來援疆醫生堅持利用休息時間下鄉義診,群眾足不出戶就能接受專家治療。”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統計,2010年以來,中央部委、19個對口援疆省市累計投入資金近1200億元,全疆各族群眾生産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有力助推了新疆社會大局穩定、精準脫貧攻堅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真誠架起溝通之橋

  世代生活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農民常常把北京、天津、山東、深圳等省市挂在嘴邊;許多還在讀初中高中的青少年立志考內地名校;越來越多深居邊疆的居民開始對沿海城市産生好奇和嚮往……

  在一批批援疆幹部的引領推動下,19個援疆省市幹部人才、社會力量與受援地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在思想上有了更多共鳴、感情上有了更多交融。

  經學生們一再挽留,湖北援疆教師梁繼魯曾連續3次援疆,成為當地年紀最大、支教時間最長的老師。現已回到武漢的他常常收到新疆學生的訊息,有人考上了大學,有人生活中遇到了困難,無論喜事還是煩惱,學生們都願意跟他分享。在學生眼中,梁繼魯不僅是老師,更像親人一樣。

  相隔幾千公里的新疆二十里店村和福建下黨村,因援疆而結緣,兩村村民跨越千山萬水的阻隔相互走動、結對共建。今年夏天前往下黨村參觀學習的村民牙生·尼亞孜回到新疆後,立即著手謀劃發展鄉村打馕合作社。他説:“改良新疆的馕做‘茶點’,搭配福建的茶銷售,我們兩村合作,創新發展,前景好得很。”

  福建援疆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長黃鶴麟説:“援疆幹部發揮著橋梁紐帶作用,帶動受援地與支援地實現多層次交流,彼此在了解中相互學習、實現共同發展。”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