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訪談>
天然多元素礦物肥涵養土地、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07-25  責任編輯:楚丹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及指標體系,單位耕地面積化肥、農藥施用量的增減成為評價體系中的一項指標。這標誌著,今後各地化肥用量的增減會影響省級黨政負責人的年度評價和五年政績考核結果。化肥和農藥在過去,曾為我國糧食增産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人們已經意識到其中的不妥之處。化肥大量、長期、過度使用造成化肥效益遞減、土壤肥力減退。同時由於農藥的大量使用,帶來作物抗性降低,危及糧食數量、品質安全,引發生態環境污染等諸多負面影響。農民在耕種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生産綠色、健康有機産品也是其中重要一環。所以化肥減量增效必須全民重視立即行動。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有一位地道的農民陳永年,最大的願望就是提高農作物的産量,改善其味道,解決長期施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問題。陳永年是個愛鑽研的人,是個科技迷,15年前的一天,陳永年到魯山縣堯山風景區遊玩,途中發現一種不知名的黑石頭對樹木生長特別有利。陳永年採回大量的“石頭”自己試驗,同時還把這些“肥料”送給鄉鄰免費試用,用過此“肥料”的鄉鄰也是讚不絕口,尤其是煙葉,用過之後不僅增産,還不易碎,顏色也特別好。為進一步弄清這些“石頭”對農作物的影響,陳永年于2005年10月先後兩次將施過該“肥料”的玉米、花生和煙葉拿到國家農業部農産品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以及國家煙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進行檢測,發現這些玉米、花生的營養含量居然是同類型農作物的數倍,煙葉不僅內含多種營養成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也大大減少。2006年春,在陳永年的不懈努力下,平頂山市潤森天然多元素礦物肥有限公司在魯山縣成立,陳永年用自己的名字作商標,為該肥起名“永豐年”天然多元素礦物肥。

有研究表明:我國耕地面積佔全球耕地面積的8%左右,但是我們養活了全球超過21%的人,這是我們的成就,但是我們這不到10%的耕地,卻耗掉全球化肥總量的三分之一,接近35%,前兩年32%~33%。而且,我國農作物生産中的氮肥利用率和生産效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分作物、分地區來統計,玉米小麥氮肥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幾,發達國家的氮肥利用率可以超過50%,接近60%。持續幾十年的農業生産模式下,酸化、板結、鹽鹼化、重金屬污染、化肥農藥污染、肥力減退、礦物質元素和有機質貧缺等,已成為我國土壤的普遍現象。土壤面臨自身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農業生産能力也會變得低下。目前政府提出化肥、農藥用量零增長行動,一方面是出於食品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出於提高耕地品質的考慮。怎樣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化肥農藥的零增長?這就需要新技術的支援。

平頂山市潤森天然多元素礦物肥有限公司是主要研製生産“永豐年”牌鈣鎂磷鉀肥和天然多元素礦物肥。2011年獲國家智慧財産權局中國專利年會金獎,陳永年研製的礦物肥榮獲第41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公司生産的“永豐年”牌鈣鎂磷鉀肥在執行HG2598-94標準的同時加入天然多元素礦物肥。天然多元素礦物肥是公司董事長陳永年和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研究院火成岩室主任吳才來共同研製發明的,專利證號:200610072240.8。該肥廣泛適用於各種農作物,具有使農作物根系發達、抗旱、抗澇、抗倒伏、抗重茬、抗病蟲害、疏鬆土壤的作用。施用該肥的農作物不但産量能提高10-20%,而且外觀好看、品質營養豐富。

礦物肥廣泛適用各種土質以及糧食、果樹、蔬菜及經濟作物,可做底肥,追肥,和葉面噴施,經檢測表明該藥肥含有十五種防治病蟲礦物肥元素及果樹所需礦物肥多種營養元素和稀土元素外,還含有鑭係元素。如果施入礦物肥,正好補充作物所需的鈣、鎂、硫中量元素以及硼、鋅、銅、鐵、鉬、錳等微量元素。加之礦物肥裏面含有眾多的有益元素、細胞復活素等養分,可以很快降解因過量施肥而産生的肥害,並使之轉化為有效肥力。長期使用礦物肥可以涵養土地,培肥地力,使作物健康生長,産量大幅增長,品質大為改觀,經濟效益也隨之提高,從而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開闢了一條新路。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是考核各地區黨政負責人政績的重要指標,考核結果將作為各省、區、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國家層面的減施政策導向已經明確,各地落實化肥農藥減施政策的主動性會加強。國家已經恢復化肥的普通商品屬性,補貼化肥生産改為補貼農民和農業生産,同時推廣綠色高效的有機肥料産品和施肥技術。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又取消和降低了主要化肥品種的出口關稅。中央這次將化肥用量納入綠色發展評價指標和生態文明建設考核體系,對中國農用化肥進一步減量增效和改善生態環境都有重要意義。同時這又是推動新型生態有機肥料發展的一重大舉措!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