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模範>
陳一丹再談“理性公益,科技向善”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05-17  責任編輯:信子維

  人民網廣州5月16日電(初梓瑞)5月16日,2019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在廣州召開,峰會圍繞“理性公益,科技向善”的主題,就如何持續打造“網際網路+公益”的中國樣本展開深入探討。

  在會議主論壇上,騰訊主要創始人、騰訊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陳一丹發表主題演講,呼籲在理性公益、科技向善的指引下,讓公益成為未來社會中人們的一種處世態度、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陳一丹講話全文:

  尊敬的詹成付副部長、張虎副省長,各位政府領導、公益同仁、媒體夥伴、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好!

  感謝大家今年再次相聚。幾個月前,我們一起訂下了一個美好的“十年之約”,一起回顧了過去十年,網際網路公益成功激發上億人的公益激情;又一起開啟了對下一個十年的思考和探索:如何把時時的感動和激情昇華為持久的“理性公益”,在“科技向善”的助力下,讓公益成為未來社會中,人們的一種處世態度、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

  今天,數字化以及智慧化技術,已經把我們推上一個新時代的起跑線。但我們面臨的不是一場百米跑,而是一場馬拉松。我希望借這個機會,重溫我們對初心的認知,因為這會讓我們更清晰地理解,為什麼“理性公益,科技向善”是這場馬拉松裏的指路牌。

  公益的歷史悠久,是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行為準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以及家風祖訓中,都有著自己的慈善觀念和行善方式。對困境中的其他社會成員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人類最真實和樸素的情感之一,也正是公益行為最基本的動機。

  但僅基於個體情緒的衝動型行善,往往流於一時或一事的付出,卻難以持久。在激情感召過後,捐贈者是否能從理性的角度審視、並真心認同自己從公益行為中獲得的共鳴,決定了是否會將一次性的行為轉化為持久的行為習慣。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去年在騰訊公益平臺上線了一個叫“冷靜器”的功能。用戶在捐贈前會先彈出一個“透明度提示”的消息框,讓用戶可以查看這個公益項目什麼時候立的項,執行的怎麼樣,捐款都花在了哪些地方。用戶要點擊確認知情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捐款。

  這也是我們認為在踐行“科技向善”方面一個很好的代表,因為沒有為了刻意追求一個好看的捐款數字而去任由用戶情緒,或者迫不及待地通過技術方式加快完成付款動作。為了實現持久而健康的公益,在産品設計上保持了理性和克制,我認為這一刻其實是給技術賦予了善意。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網際網路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讓個人的情緒衝動在網路傳遞中被放大,在助力優秀項目快速啟動的同時,也可能給投機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募捐者被質疑利用公眾的善心進行行銷炒作,引發的蝴蝶效應更是對整個網際網路公益的形象與口碑造成了傷害。

  這正是我們強調“科技向善”的另一層意義,如果技術並非被用於“向善”的事業,那麼它的負面影響同樣會加速放大。網民如何與慈善組織建立起信任的連接,這裡更需要“理性”扮演的關鍵角色。

  理性首先來自於思考。我們希望捐贈是發生在像“冷靜器”一樣帶來的慎重思考之後的決定。我們不僅希望捐贈者在支付前多想一秒,在捐贈後也要能透明地看到項目進度與落地成效。這些額外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比單純的資金捐贈更重要。

  理性還需要慈善組織以及網際網路公益平臺做好自身的制度建設。沒有充分及時的資訊披露和專業高效的運營機制,捐贈者對項目的理性思考就無從談起。在這方面,騰訊公益也在不斷地升級專業的財務披露組件,包括引入專業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幫助我們的公益夥伴高效地做好“專業披露、透明呈現”。

  有了以上兩點基礎,我們希望引導捐贈者拋棄施捨的心態,在有限的現實條件與道德的高要求之間找到平衡。客觀地説,公益的道德標簽很容易被泛化,導致任何不符合公眾預期的因素都可能演變為輿情風暴。而真正的理性公益,需要參與各方理解與尊重公益事業發展規律,讓善意結出善果。

  公益公益,對公有益。個人、企業和組織,都是構成社會的一部分。對社會有益、對社會所處的環境有益,就是對我們自己有益,施益方和受益方都是社會平等的一方,施受過程共同實現了對公有益。公益文化,齊齊推動,形成人人可公益的社會生態。

  作為全球最大的網路募捐平臺,到4月底,在騰訊公益上已有超過2.2億人次捐出善款近53億元,為超過1萬家社會組織的5萬多個公益項目貢獻力量。這些成果都讓我們更加堅定,“科技向善”絕不是一句空話。

  從公益2.0到理性公益,騰訊公益不斷推動理念和實踐的創新。過去二十年,騰訊自身也不斷成長,通過技術應用、信任構建和文化沉澱,為中國的脫貧攻堅與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助力。這是一家科技公司主動承擔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開創性探索的過程,也形成了一份網際網路公益的中國樣本。

  根據民政部數據,去年一年,民政部指定的20家網際網路募捐資訊平臺,總共募集善款超過31.7億元,其中騰訊公益募集的善款有17.2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在騰訊公益上,超過90%的項目與扶貧相關,涵蓋了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救災扶貧等多個領域,2018年騰訊公益在扶貧類項目上的募捐達到15.5億元。這些成果讓我們深刻地感到,公益平臺的價值與國家的慈善戰略,保持如此的緊密和一致。

  還讓我們欣喜的是,公益激發的向善之心,也正越來越深地植入到騰訊企業的産品設計與企業文化中,像 “QQ空間”無障礙AI入口、人臉識別技術支援的“牽掛你”防走失平臺等以社會價值為考量的産品創新越來越多,“科技向善”成為騰訊公司在新時代下的企業文化。

  物質的豐裕、技術的迭代給了我們發展動力,正如我們所看到的網際網路公益過去十幾年所帶來的改變,以及當下“科技向善”所展示的未來。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心才是公益之本。公益最終是用心喚醒心,用愛溫暖愛,讓我們成為更幸福的人。

  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轉型階段,如今物質條件、技術條件俱備,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讓科技向善,如何讓公益成為一種價值觀、思考方式和一種生活方式,在人性層面成為源泉的力量。未來公益的價值,不止于捐贈,不限于項目,而在制度和技術之上,用理性精神去呵護和激發每一個人的善念,讓愛心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堅信的領域身體力行。社會各界、公益同仁由此形成合力,推動公益新時代的到來。

  我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理性公益與科技向善最終將匯聚起人心的溫暖,書寫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印記。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