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公益小天使>
留守女童:期盼在更細膩的父母之愛中獲得成長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9-03-07  責任編輯:張雨

母親身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維持生命,遠在新疆打工的父親拼命賺錢為妻子治病、貼補家用,苦撐3年後終在疲憊不堪中希望通過離婚得到解脫,當透過爺爺的只言片語了解到這一情況後,試圖通過書信寄情挽留父親……2015年,四川資中縣共農小學的11歲留守女孩小霞,以一封勸父莫離婚的手書信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那一年,小霞內心最迫切的希望是“即便無法擁有父母的陪伴,也不能失去完整的家”。

時隔4年,當記者再次回訪共農小學時,小霞已經離開了共家村。她保住了自己完整的家,並在父親堅持下繼續著學業,兩年前爺爺因病去世後被遠在江蘇的母親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留守兒童697萬餘人,其中男童佔比54.5%,女童45.5%。今天的女童便是明天的母親,她們的生存與發展狀況、性別平等的實現狀態,不僅影響著農村家庭的和諧與農村社會秩序,還必將影響中國下一代國民素質和未來社會發展,因此理應成為被關注的重要話題。

重男輕女舊觀念正在瓦解

曾有針對鄉村留守兒童的調查認為,在學齡前和義務教育階段,家長往往將女孩留在家鄉,選擇帶男孩進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在大齡兒童中,情況卻相反:家長會讓完成義務教育的女孩儘早進城打工,以補貼家庭收入,而男孩則可以繼續接受教育。但在記者連日的採訪中,這樣的認知,不斷地被動搖。

李芳與丈夫楊明順老家位於四川廣元旺蒼縣雙河鎮,1993年赴沿海務工,2015年返鄉後便不再出川,現夫妻二人在成都一家建築工地做工。離鄉那一年,夫妻二人將十幾歲的大女兒託付給父母,小兒子則帶在身邊一直照顧。多年以後再談及這段背井離鄉的過往,李芳和楊明順對大女兒充滿愧疚,但關於當年出走時對子女的選擇,他們否定了“更重視男孩”的外界判斷,“都是親生骨肉,當然希望兩全其美,可是現實條件實在不允許。”外出打工的十餘年時間裏,李芳夫婦竭盡所能,供一雙兒女完成了學業,如今夫妻返鄉,一家人終得團圓,日子越過越甜。

“只要經濟條件允許,都會選擇把孩子帶在身邊,哪還分男孩女孩。”當年小霞的班主任尹樹彬在共農小學從教30餘年,她告訴記者,目前共農小學各年級總計學生70余人,但實際上該校轄區內的適齡兒童超過200人,原因在於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隨父母進了城。

留守女童兩極性格存隱憂

連續十餘年,尹樹彬都是共農小學畢業年級的代班老師,班級人數常年維持在十余人。今年,她所帶的班級共有學生14人,僅有的4名女同學,全部為留守兒童。但就是這為數不多的留守女童,時常讓她感到“操碎了心”。

“我爸媽寄錢回家,就是讓你洗衣做飯照顧我的!”——幾天前,尹樹彬接到了班上一位女同學奶奶的求助電話,並在老人口中聽到了這位女同學在家中的強硬表達。尹樹彬安慰老人後,利用課餘時間與女孩進行了長談,既是教育也是疏導。

“父母外出改善了家裏的經濟條件,對孩子也是越來越嬌慣,爺爺奶奶照顧下要麼太過寵愛,要麼就是根本管不住,尤其留守女童呈現的問題更複雜。”尹樹彬稱,沒有父母陪伴和呵護下的留守女童性格明顯呈兩極分化態勢,要麼過分自信性格暴躁,要麼過分孤僻沉默寡言。

在四川省金堂縣韓灘慈濟小學,11歲的留守女童薛雨欣如同當年的小霞一般,呈現出尹樹彬口中的另外一種極端。薛雨欣學習成績優秀,是班級裏的大隊委,但這個外表看起來十分強大的孩子,在記者問及父母情況時,聲音卻一下子變得弱了下來。事實上,雨欣父母在成都發展得不錯,幾年打拼下來已經從最開始的打工者轉為創業者,由於工作太忙,才把她送回老家。在班主任眼裏,雨欣很獨立,學習能力強,唯獨父母的話題是她交流的禁區。

“男孩最多叛逆難管,但女孩情感更脆弱,心思也更細膩,暴躁與孤僻都只是表像。”受訪老師普遍認為,留守女童更願意把心事留給自己,不願與他人分享,老師唯有通過側面介入,去嘗試幫她們樹立自信心,給予安慰與溫暖。

期盼父母之愛

在遠離父母的世界裏,留守女童的內心究竟在思慮些什麼?記者通過李芳與楊明順聯繫到了他們留守家鄉在爺爺奶奶陪伴下長大的大女兒楊麗。

“自卑、苦澀、矛盾,憎恨、厭惡……”楊麗告訴記者,在她成長的關鍵時期,時常被這些複雜的情緒所左右,也曾深深地怨過父母為何棄自己而不顧,這也造成她在面對親情友情愛情時,總是把自己包裹起來,不願輕易相信他人。儘管隨著父母的最終回歸,曾經缺失的愛不斷得到彌補,但在她看來,那樣的人生階段實在是最難熬的日子。“女孩,總是希望能夠在更細膩的父母之愛中獲得成長。”楊麗説。

“父母愛‘子’應為其計深遠。”尹樹彬深知,正是迫於生計才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忍痛割捨孩子離鄉謀業,而鄉村發展與百姓的脫貧致富又遠非短期之功。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她仍希望父母中至少能夠留下一位陪伴在孩子身邊,因為金錢對生活的改善遠不及父母的親情陪伴。正如當年以寫信方式捍衛自己完整家庭的小霞,在爺爺去世後,儘管村鎮針對她的現實情況,在生活和學業上都給予了很大力度的幫助扶持,但她仍義無反顧放棄優惠政策,遠赴江蘇投奔母親生活。

最近兩年,尹樹彬發現在政府扶持項目下,共農村所在的高樓鎮上開起了許多成衣代工作坊,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輕父母返鄉了。尹樹彬感慨,這對於留守家鄉的孩子與老人來説,無疑是一個利好信號。(李娜)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