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高層聲音>
徐本亮:推動有效公益刻不容緩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8-12-25  責任編輯:張雨


為何我們提出和強調有效公益呢?因為我們做公益是需要資源的,而資源又是有限的。要讓有限資源真正用到能出成果的地方,就必須強調有效性。所謂有效性就是要做正確的事情,做對的事情。對於社會組織來講,它是為了解決某一社會問題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改善社會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因此,它的有效性,就一定是對某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和服務對象通過我們的項目和服務得到改變和受益。為什麼特別強調有效性,因為我們過去比較強調效率,效率指的投入與産出之比,但是有效率不一定是有效果。以我原來服務過的機構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訓中心為例,它成立於1995年1月,成立的背景是上海大批國有企業職工下崗、轉崗需要再就業。我們成立這個機構的使命就是“知識扶貧,助人發展”,就是希望通過再就業培訓幫助學員實現重新就業。如果我們只是培訓,比如培訓了500人,但是如果500人中沒有人就業,那麼我們的培訓有意義嗎?沒有意義。因此我們機構不僅有使命,而且通過確定可以衡量的目標,將使命轉化為實際成果。就是説,衡量我們機構的績效,不是僅看我們培訓了多少人,而是看有多少人通過培訓,真正實現了再就業。因此我們的再就業技能培訓項目,提出了非常明確的目標:要達到50%的就業率。正是由於我們重視和堅持有效性,我們以50%以上就業率的成果贏得了政府、企業和基金會對我們的信任和源源不斷的支援。23年來機構從從小到大、持續發展,籌措資金超過一億元,幫助6萬多名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和外來媳婦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更重要的是我們堅持有效性,也使機構的使命得到落實,體現了機構存在的價值和對社會的貢獻。所以我們強調做公益一定要注重有效性。

目前,政府和社會組織缺乏有效公益的意識,對有效公益的重要性認識還很不足。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現在在政府購買服務和實施公益項目中普遍存在把活動當項目,把産出當成果的情況。

其實有四個概念我們社會組織一定要搞清楚,一個就是投入,即投在項目中或由項目消耗的資源;一個是活動,即為了履行使命,項目對投入的使用情況;一個是産出,即項目活動的直接産出;一個是成果,即服務對象在參加項目期間或之後的變化和收益,這四個概念是項目産出的模型。例如一家生産杯子的企業,它要生産杯子需要有資金投入,人力投入,經過生産活動,産出杯子,但是對於一個企業來講,光有産出杯子是不夠的。它要把杯子賣出去了,實現其中的利潤。企業的成果就是利潤。由於企業有利潤底線,如果它生産的産品賣不出去,它一定會反思。它不可能一直為沒有利潤的産品投入。社會組織,因為它沒有利潤底線,所以我們有的社會組織,雖然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沒有效果,但它總認為自己在做好事,還往裏面投入,所以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舉個例子,如有的環保組織,印了很多環保宣傳的資料和小小冊子,他們認為發了多少資料和小冊子,有多少人來聽講座,就是成果。其實這些是産出而不是成果。因為資料和小冊子發了以後,是否有人看,看了後有什麼結果,他們並不知道。還有不少社工機構往往把搞了多少小組活動,做了多少個案和訪談作為成果。我們講的成果是指服務對象參與了我們的項目,接受了我們的服務,給他帶來的改變與收益。這種改變和收益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但一定要有改變和收益。因為只有受益人改變了,受益了,才能使社會問題得到解決。資助方也好、政府購買服務也好,要的是成果。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曾經説過:社會組織是為使命而存在,社會組織也是為成果而存在。所以這個成果不是你做了多少活動,有多少的産出,這個成果一定是服務對象的改變與收益。對任何社會組織成果的都需要用定量和定性兩種標準來衡量。

有效公益必須以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

為了提高有效性,我們的所有項目必須以需求為導向開發項目;以目標為導向制定計劃。我們現在有很多項目,在設計的時候機構沒有進行很好的前期調查研究,項目的需求是他們主觀想像的,而不是服務對象真正需要的。甚至還有的項目,要等到批准後,拿到錢之後,才去做調研,這就違背了先調查需求,後設計項目的基本原則。我覺得,現在不少做公益項目,做社會服務的人缺乏市場的概念,客戶的概念,行銷的概念。實際上,我認為做公益與做商業道理是一樣的。德魯克曾經説過,企業的目的是創造客戶,是客戶決定了你應該提供什麼樣的産品與服務,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企業。我們做項目,就是做行銷,我們首先應該了解需求,然後再去滿足需求。所以,要提高公益項目的有效性,我們需要嚴肅認真地滿足客戶需求。這不是説我們知道什麼東西適合他們,而是要知道什麼是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以及如何把這些東西送到客戶手中。現在有些公益項目雖然拿到了錢,但有的招不到服務對象;有的做不下去;有的沒有效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項目不符合服務對象的需求,對他們沒有價值。

所以,從有效性的角度來講,做社會組織,做公益項目一定要以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現在社會組織做項目中,存在項目雷同化的現象。比如説為老服務,大家都去敬老院,給老人洗臉、洗腳、聊天,有的時候特別是學雷鋒的時候,一天會去好幾撥。另一個現象就是大家都去做一些容易做的項目,能夠拿到錢的項目,不願意去做真正有需求,但做出成果是要花力氣、下功夫的項目。現在政府大力支援發展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力度,就是希望社會組織能夠從需求出發,通過實施公益項目真正使服務對象受益,有效解決社會問題。否則,項目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不能使服務對象受益和改變,僅僅只是搞搞活動,單純追求服務人次,絕對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現在社會組織普遍存在把活動當項目,把産出當成果。在我每年看到的400-500份得到資金資助的項目計劃書中至少50%是沒有成果的,有些地方甚至高達70-80%。所以,為了保證公益項目的有效性,加強公益項目的有效前置評估刻不容緩。

做公益是需要資源的,而且資源非常有限。因為有限,我們更要注重成果,要將有限的資源用到能夠産生成果的地方。如果不注重成果,就有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例如:現在很多地方的就業培訓,人保局自己是不做的,是由社會的培訓機構來做,這種方式是挺好的。但問題是現在人保局購買的是考試合格的人數,學員考試合格,就給培訓機構埋單。這樣造成不少失業人員每年他都參加培訓(政策規定失業人員每年可以參加一次免費培訓),證書拿了不少,但最後還是沒有就業。其實,政府開展再就業培訓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但是由於在埋單的時候購買的僅僅是産出(考試合格人數),而不是成果(再就業的人數),所以儘管政府每年為再就業培訓投入鉅資,但是效果不盡人意。

現在我們有些志願服務是“被志願”,效果並不好。比如,現在很多城市組織志願者在馬路口維持交通,但仍然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結果,志願服務搞了,志願者補貼發了,交通狀況並沒有改善。因此志願服務也要講究有效性。否則就是浪費資源,也會影響公民參加志願服務的積極性。

有效公益的指路明燈——德魯克思想

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提出有效性的概念。他指出有效性不等於效率。效率指“把事情做對”(to do things right),有效性指“做對的事情” (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有效性就是做好正確的事情的能力----“將對的事情做對”

我認為在中國公益界非常有必要掀起學習德魯克管理學思想特別是非營利利組織管理思想的高潮。我們的機構20多年就是在德魯克思想指引下從小到大,成長髮展起來的。德魯克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發展,他説過:21世紀是社會組織的世紀。1990年他寫了《非營利組織的管理》,從使命到績效,再到策略,德魯克給我們勾勒出一套清晰、具體的操作方法。該書指出,非營利組織是以服務人類為目的的事業,由於缺乏傳統的商業底線(指利潤),更需要借重管理來讓自己專心致志於既定的使命。其中有一章是講績效管理,那什麼是績效呢?績效指的是將現有的資源集中于能産生實際成果的事物上。德魯克也十分強調注重成果,而且成果是在組織外部,成果一定是通過服務對象的變化來體現的。德魯克還寫過《組織生存力》,這本書也是非常經典,是社會組織評估的有效工具。書中德魯克提出了組織生死攸關的五個經典問題:

1、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2、我們的客戶是誰?

3、客戶認識的價值是什麼?

4、我們成果是什麼?

5、我們的計劃是什麼?

這5個問題不僅對於一個社會組織很重要,我們做好項目也要正確回答這5個問題:

1、我們的使命是什麼(項目要解決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2、我們的客戶是誰(項目的受益人是誰?)

3、客戶認識的價值是什麼(項目到底滿足什麼樣的需求?)

4、成果是什麼(項目可以衡量的目標是什麼?)

5、我們的計劃是什麼(為了達到目標應該開展什麼樣的活動,提供怎麼樣的服務?)

因此做公益項目的邏輯框架非常清楚。近幾年我在全國各地為社會組織做能力建設培訓和諮詢,一直在倡導有效公益,反響非常好。大家認為這個成果的概念和有效公益的意識非常重要。因為之前很多人沒有成果的概念,沒有有效公益的意識,甚至有些人都不清楚什麼是公益項目。因此加強這方面的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有效性是公益事業發展的根本之道。社會組織只有有所作為,才有地位。做公益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追求表面上的轟轟烈烈,而應該注重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使服務對象真正受益和改變。

(作者為上海卓越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理事長徐本亮)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